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科林斯柱式

鎖定
科林斯柱式,源於古希臘,是古典建築的一種柱式。它的比例比愛奧尼柱式更為纖細,柱頭是用茛苕(Acanthus)作裝飾,形似盛滿花草的花籃。相對於愛奧尼柱式,科林斯柱式的裝飾性更強,但是在古希臘的應用並不廣泛,雅典的宙斯神廟採用的正是科林斯柱式。
中文名
科林斯柱式
外文名
Corinthian Order
起    源
古希臘
定    位
古典建築三大柱式之一
發明者
建築師卡利漫裘斯
形    態
更為纖細,柱頭以毛茛葉紋裝飾

科林斯柱式簡介

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是希臘古典建築的第三個系統,公元前五世紀由建築師卡利漫裘斯(Callimachus)發明於科林斯,此亦為其名稱之由來。它實際上是愛奧尼克柱式的一個變體,兩者各個部位都很相似,比例比愛奧尼克柱更為纖細,只是柱頭以毛茛葉紋裝飾,而不用愛奧尼亞式的渦卷紋。毛茛葉層疊交錯環繞,並以卷鬚花蕾夾雜其間,看起來像是一個花枝招展的花籃被置於圓柱頂端,其風格也由愛奧尼亞式的秀美轉為豪華富麗,裝飾性很強,但是在古希臘的應用並不廣泛,雅典的宙斯神廟 (Temple of Zeus)採用的就是科林斯柱式。 [1] 

科林斯柱式傳説

科林斯柱式 科林斯柱式
相傳古時候在科林斯這個地方有個美麗的少女,正當她快要出嫁時,突然生急病去世了。家裏人都很悲傷,與她日夜相處的一個保姆更為傷心,於是把少女小時候玩過的玩具和其它心愛之物蒐集起來,裝在一個花籃裏,放在那少女的墳墓上。第二年春天,墳上長出了一棵毛茛花,莖葉越長越多,竟把這隻小花籃環繞起來,形成一個十分美麗的形態。後來,人們就根據這個奇妙的故事設計了一種柱式,上部是藤蔓似的渦卷,下面便是毛茛花的莖葉圖案。

科林斯柱式歷史沿革

科林斯柱式是產生於古典文化末期的希臘科林斯,後來被羅馬人學習和繼承了去,並進行了發展變化。科林斯柱式的柱頭是倒鐘的形狀,並且倒鐘的四周有裝飾性的鋸齒狀葉片,一般用的是忍冬草的葉子,有時中間還有成對的卷渦。細長比和橫截面與愛奧尼柱式相同,但是看起來比愛奧尼柱式更加修長,裝飾更加豐富,所以也顯得更較高貴和奢華。

科林斯柱式優點

其優點是,在華麗美觀之餘還可置於建築物的任何部位,柱頭圖案呈環繞狀,因而適應各種觀賞角度,從而在日後的希臘化時期和羅馬時期備受歡迎,成為三大柱式之一。愛奧尼亞式柱頭原先只為正面設計,並沒有考慮要從任何方向來觀看;然而科林斯柱式卻以圍繞芼茛葉﹝acanthus﹞的方式來表現柱頭,使它能夠從各個方向被欣賞。因此,科林斯柱式特殊的地方並非在於構造上之方便性,而是在於其裝飾性的效果。

科林斯柱式特性

與多利克柱式的質樸壯實和愛奧尼亞柱式的挺拔秀雅相比,科林斯柱式更富有裝飾性。不過它並不是一個獨自發展出來的系統。
維特魯威認為科林斯柱式“女性化”,和堅毅陽剛的多立克式正好相反。沃頓爵士甚至説科林斯柱式“很淫蕩”,“打扮得像個放蕩的高級妓女”。
或許是因為科林斯柱式太過於虛飾,或許是因為希臘人太過於保守,以致於科林斯柱式在希臘並沒有多大的影響力,反而到了羅馬時期,被羅馬人加以大大的利用。羅馬人將希臘多利克柱式改良,去掉凹槽,加上柱基,成為託斯坎那柱式,同時又採取愛奧尼亞柱式的渦卷與科林斯柱式的芼茛葉,結合而成為複合式柱式。

科林斯柱式建築

可以看到的科林斯式古希臘建築,首推位於雅典的宙斯神廟(Temple of Zeus)。在希臘化時期,這座神廟是希臘本土最大的建築物。
科林斯柱式 科林斯柱式
宙斯神廟位於奧林匹亞村,是為了祭祀宙斯而建的,也是古希臘最大的神廟之一。宙斯神殿建於公元前470年,於公元前456年完工,由建築師Libon設計,宙斯神像則由雕刻家pheidias負責。直到公元前86年,羅馬指揮官蘇拉(Sulla)攻佔雅典,破壞了尚未完成的建築,將一部分石柱和其他建材拆下來之後,運到羅馬。在羅馬市中心的古羅馬廣場遺址上,還能看見它們。神殿是以表面鋪上灰泥的石灰岩建成,殿頂則使用大理石興建而成。宙斯廟尤以象牙和黃金的塑像而聞名於世。 宙斯神廟是按照伊奧尼亞風格的建築,後來改用了科林斯式石柱風格,而且一概使用大理石。整個建築坐落在一塊205米長,130米寬的地基上,神廟本身長107.75米,寬41米,共有104根科林斯柱。每根石柱高達17.25米,頂端直徑達1.3米,約計用大理石1.55萬噸。和眾多的古希臘神廟一樣,宙斯神廟也遭受嚴重的破壞,104根柱子中僅存13根。宙斯神廟和哈德良拱門隔路相望,宙斯神廟位於路南,而哈德良拱門則位於路北,這兩座建築都是由距今1900多年前的羅馬帝國國王哈德良時期修建的。我們已經無法看到宙斯神廟和哈德良拱門的原始形態,只能通過斷壁殘垣來回憶當時的輝煌。 [2] 
宙斯神廟 宙斯神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