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秋海棠根

鎖定
秋海棠根,中藥名。為秋海棠科植物秋海棠Begonia evansiana Andr.的根。分佈於長江以南各地,北至河北、山東。具有化瘀,止血,清熱利濕的功效。主治跌打損傷,吐血、咯血,衄血,刀傷出血,崩漏,血瘀經閉,月經不調,帶下,淋濁,瀉痢,胃痛,咽喉腫痛。
別    名
一口血
金線吊葫蘆
紅白二丸
巖丸子
中文學名
秋海棠根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側膜胎座目
秋海棠科
秋海棠屬
秋海棠
分佈區域
長江以南各地,北至河北、山東
採收時間
全年均可

秋海棠根入藥部位

根。

秋海棠根性味

味酸、澀,性涼。

秋海棠根歸經

入心、肺、腸三經。

秋海棠根功效

化瘀,止血,清熱利濕。

秋海棠根主治

用於跌打損傷,吐血、咯血,衄血,刀傷出血,崩漏,血瘀經閉,月經不調,帶下,淋濁,瀉痢,胃痛,咽喉腫痛。

秋海棠根相關配伍

1、治跌打重傷心悸,劇痛:一口血、連錢草各3g。搗絨衝酒服。(《貴州草藥》)
2、治損傷疼痛:秋海棠塊根研末,開水送服6g。(《湖南藥物志》)
3、治勞傷咳嗽或吐血:一口血、見血飛、大血藤、淫羊藿、六月雪各15g。煨水服。(《貴州草藥》)
4、治肺熱吐血:秋海棠6g,血餘炭3g。共研細末,白茅根30g,煎水沖服。
5、治血瘀經閉:秋海棠6g,牛膝15g,澤蘭12g。煎服。(4-5方出自《安徽中草藥》)
6、治痛經,產後出血,月經不調:一口血、見血飛、紅絲毛(珍珠菜)、川芎各6g。水煎服。(《秦嶺巴山天然藥物志》)

秋海棠根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研末,每次3-6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敷;或搗汁含漱。

秋海棠根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採收,挖根,洗淨,鮮用,或切片曬乾。

秋海棠根形態特徵

秋海棠又名:八月春,斷腸花,相思草,斷腸草,大紅袍。多年生草本,高60-100cm,通常80cm。地下具球形塊莖。莖直立粗壯,多分枝,光滑,節部膨大。葉腋間生珠芽;葉互生,葉柄長5-12cm;托葉披針形;葉片斜寬卵形,長8-20cm,寬6-18cm,先端尖,基部偏斜,兩面生細刺毛,葉下面和葉柄部帶紫紅色,邊緣有細尖牙齒。花單性,粉紅色,直徑2.5-3.5cm;雌雄同株,成腋生的叉狀聚傘花序;雄藥被片4,外2片圓形較大,雄蕊多數,聚成頭狀,花絲成1總柄,花葯黃色,雌花被片5,在內的較小,雌蕊1,由3心皮分生,子房下位,花柱3歧,柱頭扭曲狀。蒴果長1.5-3cm,上有3翅,其中1翅通常較大。花期7-8月,果期10-11月。

秋海棠根生長環境

生於林下陰濕處,野生或栽培。分佈於長江以南各地,北至河北、山東。

秋海棠根相關論述

1、《分類草藥性》:“治吐血,跌打損傷。”
2、《陝西中草藥》:“活血散瘀,清熱,止血止痛。主治跌打損傷,吐血,衄血,胃潰瘍,痢疾,肺癰,崩漏,白帶,月經不調。”
3、《貴州草藥》:“活血化瘀,涼血止血。主治月家病,勞傷咳嗽。”
4、《植物名實圖考》:“根治婦科血癥。”
5、《安徽中草藥》:“活血散瘀,涼血除濕,消腫止痛。”
6、《貴州民間方藥集》:“治心悸,刀傷,喉炎。”
[1-2]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冉先德主編 .《中華藥海》:哈爾濱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