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秋日送客至潛水驛

鎖定
《秋日送客至潛水驛》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寫詩人驛站送客時的所見所聞,其中首尾兩聯點明送客,中間四句都是寫景。全詩採用視聽結合、遠近結合的手法,描繪了一幅鄉村風俗畫。
作品名稱
秋日送客至潛水驛
作    者
劉禹錫
創作年代
中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五言律詩

秋日送客至潛水驛作品原文

秋日送客至潛水驛
候吏立沙際,田家連竹溪
楓林社日鼓,茅屋午時雞
鵲噪晚禾地,蝶飛秋草畦
驛樓宮樹近,疲馬再三嘶。 [1] 

秋日送客至潛水驛註釋譯文

秋日送客至潛水驛詞句註釋

⑴潛水:即前河,在今安徽潛山,東南流入皖水。驛:驛站。
⑵候吏:管理驛站的官吏。
⑶竹溪:竹林中的小溪。
⑷社日:祭社神(土地神)的日子。社日分春社秋社,此指秋社。
⑸午時:中午前後。
⑹晚禾:泛指秋熟莊稼。
⑺畦(qí):田壟。
⑻驛樓:即驛亭。宮樹:屋旁之樹。宮,房屋的通稱,此處復指驛樓。 [2] 

秋日送客至潛水驛白話譯文

候吏站在水邊,農家連着竹溪。
楓林裏傳來社日祭神的鼓聲,茅屋裏響起中午時分的雞啼。
喜鵲在晚莊稼裏鳴叫,蝴蝶在秋草壠上翩飛。
在靠近驛亭的樹下,疲馬在不住地長嘶。

秋日送客至潛水驛創作背景

這首詩當作於唐德宗永貞元年(805)至唐憲宗元和九年(814)之間,當時劉禹錫被貶朗州司馬。秋社之日詩人送客至潛水驛,有感而作此詩。 [2] 

秋日送客至潛水驛作品鑑賞

秋日送客至潛水驛整體賞析

這是一首寫驛站送客的詩。作者通過送客時的所見所聞,描繪了一幅鄉村秋色圖。其所見為田園景色,所聞為農村聲響。社鼓、午雞、鵲噪、馬嘶,其聲雖雜,其境實靜,即所謂動中有靜。
首句寫驛館的官員早已站立在潛水河的沙洲邊迎接。“沙際”二字點明送別之地。接着介紹了送別之地的環境:竹溪環繞田舍,寧靜清新,一派田園風光,一派水鄉野趣。
頷聯描繪了一幅農家畫面,把鄉村民俗寫得有聲有色。“楓林”“茅屋”是送別時所見。秋日中午,楓林社鼓喧騰、茅屋聲聲雞鳴,構成一幅祥和温馨的農村安居圖。
頸聯運用以動襯靜的手法,以鵲噪之動襯托禾地之靜,蝶飛的動景襯托晚禾秋草的靜景,晚禾秋景的視覺與鵲噪的聽覺描寫相結合,“鵲噪晚禾地”的遠景和“蝶飛秋草畦”的近景相結合。
尾聯兩句寫遠行之人看到驛站後的心情,照應詩題,點明全詩主旨,呼應首句。結句寫馬匹一次又一次發出歡樂的嘶鳴,襯托旅人的歡快之情。
全詩採用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緊緊圍繞潛水驛,寫其周圍村莊、田野秋天社日的風光景色,採用視聽結合、遠近結合的手法寫景,從村內寫到村外,從人類寫到蟲鳥花草,描繪出一片祥和之景,烘托渲染出依依惜別之情。其中“楓林社日鼓,茅屋午時雞”這兩句,很受北宋詩人王安石所激賞,曾親筆書之懸掛於府第中(《雪浪齋日記》)。王安石《即事》“靜憩雞鳴午,荒尋犬吠昏”二句就脱胎於此聯(《復齋漫錄》)。 [2] 

秋日送客至潛水驛名家點評

宋代胡仔:《雪浪齋日記》雲:荊公喜唐人“楓林社日鼓、茅屋午時雞。”書於劉楚公第。或以為此即儲光羲詩。苕溪漁隱曰:此一聯乃夢得《秋日送客至潛水驛》詩,非儲光羲也。(《苕溪漁隱叢話》)
宋代曾季狸:劉夢得“神林社日鼓,茅屋午時雞”,温庭筠“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皆佳句;然不若韋蘇州“綠叨生晝靜,孤花表春餘”。(《艇齋詩話》)
元代方回:三、四天下誦之。(《瀛奎律髓》)
明代周珽:周弼(列)為四實體。何新之(列)為典實體。劉昭禹曰:“楓林社日鼓”不若“茅屋午時雞”,以此知其全寶未易多得。陸時雍曰:意氣逼窄,是中唐的派。(《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清代紀昀:“草”似不得雲“畦”。或曰:“畦留夷揭車。”雖皆草類,然詩不得如此牽引。(《瀛奎律髓匯評》) [3] 

秋日送客至潛水驛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縣)。貞元間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辭科。授監察御史。曾參加王叔文集團,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被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後以裴度力薦,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和柳宗元交誼甚深,人稱“劉柳”;又與白居易多所唱和,並稱“劉白”。其詩通俗清新,善用比興手法寄託政治內容。《竹枝詞》、《柳枝詞》和《插田歌》等組詩,富有民歌特色,為唐詩中別開生面之作。有《劉夢得文集》。 [4]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90-891
  • 2.    梁守中.劉禹錫詩文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0:105-106
  • 3.    陳伯海.唐詩匯評(中).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1819
  • 4.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