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禿鸛

鎖定
禿鸛,是鸛形目鸛科禿鸛屬留鳥, [11]  又稱東方副官鸛。成鳥頭、頸幾乎裸露,具稀疏的褐灰色細毛;背部、翅和尾羽黑色,閃綠色金屬光澤;較大的次級覆羽近端具銅綠色斑點和細密的帶班;最長的肩羽和最內側次級飛羽具寬闊的白色羽緣,翅下覆羽黑色;下體餘部白色,尾下覆羽較長且多呈絨羽狀;幼鳥的頭、頸裸出部多被毛;上體羽毛少金屬光澤;虹膜白色,嘴暗黃;頭頂裸皮綠色,臉和頸黃色,腿和腳褐色或黑色; [12]  雄鳥明顯比雌鳥高大而笨重。 [13] 
禿鸛分佈於中國南方,東南亞、印度及大巽他羣島亦有分佈。 [14]  棲息於熱帶和亞熱帶山地平原和低山多沼澤的森林地帶,常在湖邊、水塘、水淹平原、沼澤、乾旱河牀、林中水塘與溪流以及水田中活動,有時也出現在海岸紅樹林、草地和退潮後的泥濘平坦地上。 [11]  常結羣生活,以各種動物屍體,大型昆蟲、魚、鼠、鳥等為食。通常在11月至翌年1月繁殖,雌雄鳥用雜草、細樹枝等在高大的樹上營巢,每窩產卵2-4枚,雌雄鳥輪流孵化和育雛,孵化期30-38天,雛鳥1個月後離巢獨立生活。 [14] 
禿鸛喜歡吃動物的屍骸,這不僅清潔了草原,還減少了細菌的滋生和病毒的傳播,因此它們又被稱作“草原上的清道夫”。 [15]  由於禿鸛分佈區域狹小,數量稀少,目前處於全球瀕危狀態, [16]  2000年8月1日,中國林業局發佈已將禿鸛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11]  現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 [7]  )二級。 [6] 
中文名
禿鸛
拉丁學名
Leptoptilos javanicus
外文名
Lesser Adjutant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鸛形目
鸛科
禿鸛屬
禿鸛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無亞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Horsfield, 1821
保護級別
易危(VU) IUCN標準、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2]  [9] 

禿鸛形態特徵

禿鸛
禿鸛(12張)
禿鸛兩性相似,但雄鳥明顯高大而笨重。嘴長而粗,呈楔形,嘴基部較厚,往先端逐漸變細。額和頭頂裸露無羽,後頭和頸亦裸露,其上僅分佈有稀疏的毛髮狀羽。上體、翅和尾黑灰色,具藍綠色金屬光澤。中次級覆羽近尖端處有小的、橢圓形的銅色斑點,肩羽和大內側次級覆羽具窄的白色羽緣,其餘大內側次級覆羽黑色。下體白色,尾下覆羽較長,亦為白色。虹膜白色、淡灰白色或藍灰色。嘴黃色或暗黃色,尖端淡白色,基部綴有粉紅色或紅色。額和頭頂裸露皮膚淡綠褐色或淡黃色。後頭和頸裸露皮膚黃色,繁殖季節綴有磚紅色。腳和趾綠褐色到完全黑色。幼鳥似成鳥,但頸部羽毛多。上體少光澤,多呈黑褐色。翅覆羽無銅色斑點。 [3] 
頸和腳均長,腳適於步行;嘴形側扁而直;眼先裸出;脛的下部裸出;後趾發達,與前趾同在一平面上。
大小量度: 體重♂10000克;體長1150-1320毫米;嘴峯210-270毫米;翅580-700毫米;尾230-320毫米;跗蹠220-258毫米。(注:♂雄性;♀雌性) [3] 
(注:禿鸛圖冊圖片網址 [4] 

禿鸛近種區別


禿鸛
體量
體重♂10000克;體長1150-1320毫米;嘴峯210-270毫米;翅580-700毫米
體重♂2570-2600克,♀2150-2747克;體長♂1000-1100毫米,♀1046-1172毫米
體長90-115釐米,翼展195-215釐米,體重3000-3500克
特徵
成鳥頭、頸幾乎裸露,具稀疏的褐灰色細毛;背部、翅和尾羽黑色,閃綠色金屬光澤;較大的次級覆羽近端具銅綠色斑點和細密的帶班;最長的肩羽和最內側次級飛羽具寬闊的白色羽緣,翅下覆羽黑色
黑鸛上體羽黑色、並帶有綠紫色金屬光澤,胸腹部羽白色;嘴、腿均紅色;兩性相似;成鳥嘴長而直,基部較粗,往先端逐漸變細;腳長,前趾基部間具蹼
嘴形直、粗厚而側扁;體羽除飛羽黑色具銅綠色金屬光澤外,餘部均為白色;眼周裸區、腳、趾紅色,嘴黑色
圖片
禿鸛 禿鸛
黑鸛 黑鸛
白鸛 白鸛

禿鸛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熱帶和亞熱帶山地平原和低山多沼澤的森林地帶,常在湖邊、水塘、水淹平原、沼澤、幹早河牀、林中水塘與溪流以及水稻田中活動,有時也出現在海岸紅樹林、草地和退潮後的泥濘平坦地上。 [3] 

禿鸛生活習性

禿鸛遷徙

留鳥。

禿鸛食性

主要以魚、蛙、爬行類、軟體動物、蟹、甲殼類、蝗蟲蚱蜢蜥蜴、齧齒類、雛鳥和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偶爾吃動物屍體。常單獨或成小羣活動和覓食。捕獵食物時相當活躍和粗心,常在於的地上或淺水處慢慢的行走,主要通過視覺觀察和探測發現食物,立即用嘴尖啄食。 [3] 

禿鸛習性

飛行時不像其他鸛那樣頸向前伸直,而是頭縮至肩上,主要通過兩翅緩慢扇動、鼓翼飛行。平均每分鐘153次。禿鸛也能利用熱氣流在空中像鷹一樣翱翔。站立時亦常縮着頸,頭縮於肩上,嘴斜向下方。 [3] 

禿鸛分佈範圍

禿鸛世界

原產地:孟加拉國、文萊達魯薩蘭國、柬埔寨、印度、印度尼西亞、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斯里蘭卡、泰國和越南。
可能滅絕:中國。
區域性滅絕:新加坡。
旅鳥:不丹。 [2] 
禿鸛分佈圖 禿鸛分佈圖 [5]

禿鸛中國

在中國主要見於江西(7月)、四川重慶((10月)、雲南和海南島。 [2] 

禿鸛繁殖方式

通常營巢於多沼澤的森林中高大的樹上或海邊紅樹林中的紅樹上。營巢時間因地而異。巢主要用枯樹枝構成,內放一些小枝和綠葉,結構甚為粗糙。呈盤狀,大小為直徑60-150釐米。高1.0-120釐米。通常成小羣繁殖,有時在一棵大樹上巢多達12-20個,也有報告營巢於岩石峭壁上的。每窩產卵2-4枚,卵白色,平均大小為76.4毫米×55.3毫米。孵化期28-30天,雛鳥晚成性,孵出後全身被有白色絨羽,頭和臉裸露,雛鳥由雌雄親鳥共同撫育。 [3] 

禿鸛保護現狀

禿鸛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第36項)。 [8]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易危(VU)。 [2]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 [7]  )二級。 [6] 

禿鸛種羣現狀

禿鸛曾分佈於中國江西、雲南、四川和海南島。自1954年10月1日西南師範大學在重慶北碚歇馬鄉縉雲山麓的山坡水田中採得一雄性標本後,以後40多年來再未見有任何有關禿鸛在中國出現的報告,或許在中國已經絕滅。 [3] 
禿鸛在世界曾廣泛分佈於印度、斯里蘭卡、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南亞和東南亞地區,是熱帶亞洲和鄰近島嶼特有種類。但由於森林砍伐、沼澤排水改農田、營巢生境和覓食生境喪失或惡化,再加之人類干擾和非法狩獵,致使種羣數量日趨減少。據1987-1989年在印度阿薩姆邦的調查,大約有400只,在斯里蘭卡雅拉國家公園,大約有100對,在越南有一小羣,在馬來西亞大約有200只,在印度尼西亞估計不會超過2000只。據國際水禽研究局組織的亞洲隆冬水鳥調查,1990年孟加拉國43只,印度779只,尼泊爾14只,斯里蘭卡3只,印度尼西亞56只,馬來西亞47只,越南19只;1992年孟加拉國2只,印度124只,尼泊爾41只,印度尼西亞5只,馬來西亞51只,數量繼續減少。 [3] 

禿鸛發現記錄

2023年,雲南麗江拉市海高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的工作人員在巡護中就發現一隻體型大、嘴長、腿長的受傷鳥。經專家確認,該鳥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禿鸛。 [10] 

禿鸛相關文化

另據中國古籍記載,中國過去還分佈有一種和禿鸛非常相似,但個體較大的大禿鸛(Leptoptilos dubius)。它和禿鸛的區別除了個體較大外,還具有一個裸露的粉紅色喉囊懸垂於前頸,頸基有一圈白色叢羽,翅上有寬闊的灰色橫帶,如今它僅分佈於南亞和東南亞。 [3] 
中國古籍《古今注》所描述的禿鶖“大者,頭高八尺”和《本草綱目》所描述的禿鶖“張翼廣五六尺,舉頭高六七尺,其嗦下亦有胡袋如鵜鶘狀”即指大禿鸛。很顯然過去大禿鸛的分佈範圍遠不止現今的南亞和東南亞各國,而是分佈到了中國大陸。在中國消失的原因中國古籍上亦有記述,就是大量獵殺。因為大禿鸛喜吃動物腐屍,頭頸又無毛,頸前又垂吊一粉紅色喉囊,形、色均較醜,古時被認為是一種不吉祥的鳥類而大加殺戮,唐代甚至將獵殺大禿鸛作為官府向人民徵收的一種賦税。在舉國上下一齊射殺下,自然逃不掉絕滅的命運。 [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