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禿髮姓

鎖定
“禿髮”不同於“拓跋”,但其部分起源與“拓跋”同宗同源。是少數民族姓氏的一種。
東漢時期,鮮卑索頭部首領拓跋詰汾的長子禿髮匹孤與嫡子拓跋力微對立,於是產生了禿髮氏 [1-3]  後來,禿髮氏改為源姓
中文名
禿髮姓
起    源
鮮卑族
主要聚居地
青海省西寧市
史上主要名人
禿髮闐立、禿髮壽闐等

禿髮姓歷史發展

禿髮姓姓氏淵源

禿髮姓 禿髮姓
出自漢朝時期鮮卑禿髮部,屬於以部落名稱為氏,或以指物為氏。 河西禿髮鮮卑。
曹魏甘露元年~景元四年間(公元256~263年),曹魏鎮西將軍鄧艾都督隴右諸軍事時,又遷禿髮鮮卑數萬人至河西隴右雍、涼二州之間,即今陝西省中部及甘肅省一帶,最後聚居於河西走廊東部及青海湖以東,與漢、羌等族雜居共處。禿髮鮮卑的主要遊牧地“東至麥田、牽屯,西至濕羅,南至澆河,北接大漠”,即大致東起今甘肅省平涼縣西北的牽屯山、靖遠縣北的麥田城,西至 今青海湖東,南至 今青海省貴德縣,北接今騰格裏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但六盤山一帶仍然是禿髮鮮卑活動的主要地區之一。
晉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年),大涼國君主呂光,遣使拜禿髮樹機能的後代禿髮烏孤為徵南大將軍、益州牧、左賢王。而禿髮烏孤決意擺脱後涼呂光的控制,便謝絕封爵。公元397年,禿髮烏孤自稱大部督、大將軍、大單于、西平王,年號太初,建立了南涼國政權。 南涼國被西秦國滅亡後,原禿髮氏部人大部分為乞伏氏鮮卑的西秦國所統治,後西秦國為郝連氏鮮卑的夏國所滅,而夏國又亡於慕容氏鮮卑的吐谷渾部,西秦國領域大部分皆入於吐谷渾部,最後,吐谷渾部領域又為拓跋氏鮮卑的北魏王朝所佔有:歷史轉了一個大圈,隨後,其他諸部鮮卑如乞伏氏、出連氏、叱盧氏、禿髮氏等等,均成為北魏王朝的“內入諸姓”和“四方諸姓”。此後,隨着北魏孝文帝堅決的漢化改革政策的有效實施,不論是在北朝作官為吏的上層、還是一般平民的禿髮氏等鮮卑族人,主體被融入漢族,剩餘的一小部分演化為柔然族。 柔然族人後來被突厥擊敗,分化為室韋族人和契丹族人。室韋族人與白狄族人融合為蒙古族,而契丹族主體曾建立了強大的遼國,後被女真族和漢族同化。剩餘的契丹族人向西大陸逃到中亞地區,在歷史演進中與當地土著人融合,成為中亞人(今中亞五國,即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吉爾吉斯坦共和國、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共和國和土庫曼斯坦共和國)的一部分。 至 今,在青海省的省會西寧市,還依然生息繁衍着古老的禿髮氏漢族後裔。
而在南涼國滅亡之後,南涼景王禿髮傉檀的王子禿髮破羌離開故地,輾轉投奔拓拔氏建立的北魏王朝。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接納了他,並對他説:“卿與朕源同,因事分姓,今可為源氏”,賜他漢姓源氏、名賀,晉封他為西平侯,從此禿髮破羌改稱源賀。源賀,就是今 天源氏一族的始祖,世代相傳至 今。
禿髮氏的漢族後裔孫氏、源氏尊奉禿髮闐立為肇姓始祖。

禿髮姓得姓始祖

拓跋匹孤、禿髮闐立。

禿髮姓遷徙分佈

秦、漢初期(公元前209~前206年),強大的匈奴襲破了東胡,東胡人的一部分殘餘被迫向北敗退,越過西拉木倫河之後分成兩支:一支逃向科爾沁草原西北退保烏桓山,稱之為烏桓人;另一支遊牧於科爾沁草原的東北,稱之為鮮卑族人。史籍《後漢書·鮮卑傳》記載:“鮮卑者亦東胡之支也,別依鮮卑山,故因號焉……漢初亦為冒頓所破,遠竄遼東塞外,與烏桓相接,未常通與中國焉。”著名的清朝史學家張穆認為,鮮卑山就是現今內蒙古科右中旗西北約十五公里的大罕山,當地人稱為蒙格罕山。此山位於霍林河西南岸,位於扎魯特旗科爾沁右翼中旗之間。東西寬約十公里,南北長約十三公里,由蒙格罕山、奧斯克吐、芒爾得高烏拉,哈夫特嗄烏拉,莫達板烏拉,模模烏拉,道勞哈馬爾,柴拉切楞等數座相連山峯組成。主峯大罕山海拔高度為七百二十一米,山中松、樺、柞、榆、楓、杏等樹木繁茂,山的東北有條山谷,名為查干扎拉(蒙語,意為“清澈的山溪”),有一條清溪沿山谷流出。山谷兩側羣峯競秀,樹木葱鬱,並有幾處人工開鑿的山洞高懸於峭壁之上,這更給古鮮卑山增加幾分神秘色彩。今考古學家認為,鮮卑山就在今東北遼寧、黑龍江與內蒙古、蒙古交界的大興安嶺山脈的北段,蜒至鮮卑族的發源地——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鄂倫春旗嘎仙洞。嘎仙洞是鄂倫春旗阿里河西北十公里處的一個大山洞,洞長一百米,寬二十七米,洞邊有一銘文,二百零一個字,記載了北魏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派大臣李敞來這裏祭祖的經過,因為鮮卑族沒有文字,銘文用的是漢字。這闋銘文證實了該處是距今一千五百多年前鮮卑族的發源地。呼倫貝爾自古以來就是北方遊牧民族的搖籃,東胡及其後裔拓跋鮮卑就起源於大興安嶺。拓跋鮮卑由這裏開始發展壯大,進而南遷,東晉太元十一年~北魏孝武帝元脩永熙三年(公元386~534年),拓跋鮮卑在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為中華民族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作出了重大貢獻。
鮮卑族人從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始與中原王朝相溝通。東漢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分裂為南北二部,之後南匈奴附漢,東漢政府乘機聯絡鮮卑,實行孤立和打擊北匈奴的政策。封、賞鮮卑各部大人,“每年競耗費二億七千萬錢”,以達到“保塞無事”的目的。
東漢永元三年(公元91年),北匈奴被東漢政府擊敗。政權瓦解,單于西遷餘眾多附鮮卑。自此鮮卑逐步強大起來,並經常“寇掠東漢北方諸郡”。當時以居住在科爾沁草原東部的遼西鮮卑大人其至鞬最為強盛,併為鮮卑各部的盟主,直至東漢陽嘉二年(公元133年)其至鞬死去,鮮卑各部統領失馭。東漢政府多次組織大軍會同烏桓、南匈奴共同進討,於是鮮卑勢力被逐步減弱。
東漢後期(漢桓帝時,公元二世紀中葉),鮮卑族中出現了一個著名的首領名叫檀石槐(公元156~181年在位),他“勇健而有智略”被推為鮮卑大人。檀石槐在高柳(今山西陽高)北三百餘里的彈汗山(今河北張家口尚義)設營,兵馬甚盛,鮮卑各部在他的統領之下,南抄緣邊,北拒零丁,東卻扶余,西擊烏孫,盡據“匈奴故地”,並建立起了鮮卑部落軍事大聯盟。“東西萬四千餘里,南北七千餘里”。檀石槐把他控制的地區劃分為三部,自右北平以東至遼東,接扶余為東部;自右北平以西至上谷為中部;自上谷以西至敦煌接烏孫為西部。每部各置大人統領,總屬於檀石槐。此時,由於東漢王朝內亂頻頻,許多漢族人逃往邊地投靠鮮卑,為檀石槐出謀劃策,加之鮮卑騎兵進退神速,戰鬥力獲得充分發揮,“兵利馬疾,過於匈奴”,作戰中“來如飛鳥,去如絕弦”,不斷入侵東漢邊郡,殺掠吏民,劫奪財產。東漢熹平六年(公元177年),“鮮卑復寇三邊,一歲中竟達三十餘次”。鮮卑族人在此期間靠戰爭和掠奪取得了不少的財富,但自身的生產力卻很低下,農業、畜牧業經濟都不發達,人口的劇增使得鮮卑各部之間除了軍事聯盟之外,並無過多經濟往來。加之政治上除以軍事掠奪為目的的戰爭協作之外,整體的組織機構也十分鬆散,故而在東漢光和四年(公元181年)檀石槐逝世後,鮮卑族諸部的軍事聯盟迅速瓦解。此後,盤據太原雁門一帶的“小種鮮卑”首領軻比能曾依附於曹魏政權,短暫地統治了鮮卑各部。

禿髮姓傳統文化

  • 郡望
西河郡
樂都縣
西平郡
武威郡
  • 堂號
武威堂

禿髮姓歷史名人

禿髮壽闐
(公元?~252年待考),鮮卑族,拓跋匹孤之子;河西人。著名禿髮鮮卑族首領。在位時間從公元231~252年為期二十一年,終年歲數待考。
禿髮務丸
(公元?~308年待考),鮮卑族,禿髮樹機能之孫;河西人。著名西晉時期禿髮鮮卑族首領。在位時間從公元279~308年為期二十九年,終年歲數待考。
禿髮推斤
(公元?~340年待考),鮮卑族,禿髮務丸之子;河西人。著名西晉時期禿髮鮮卑族首領。在位時間從公元308~340年為期三十二年,終年歲數待考。
禿髮思復鞬
(公元?~397年待考),鮮卑族,禿髮務丸曾孫;河西人。著名西晉時期禿髮鮮卑族首領。在位時間從公元340~397年為期五十七年,終年歲數待考。
禿髮叔素
(生卒年待考),鮮卑族;河西人。著名十六國時期南涼國將領。
禿髮保周
(公元?~440年待考),鮮卑族,禿髮傉檀之子;河西人。著名十六國時期南涼國將領。
禿髮虎台
(生卒年待考),鮮卑族,一稱禿髮武台,禿髮傉檀之子;河西人。著名十六國時期南涼國將領。
禿髮覆龍
(生卒年待考),鮮卑族,禿髮傉檀之子;河西人。著名十六國時期南涼國將領。 北魏王朝一統中國北方地區後,晉封禿髮覆龍為酒泉公。
禿髮副周
(生卒年待考),鮮卑族,禿髮傉檀之子;河西人。著名十六國時期南涼國將領。 北魏王朝一統中國北方地區後,晉封禿髮副周為永平公。
禿髮承缽
(生卒年待考),鮮卑族,禿髮傉檀之子;河西人。著名十六國時期南涼國將領。 北魏王朝一統中國北方地區後,晉封禿髮承缽為昌松公。
禿髮破羌
(公元407~479年),鮮卑族,一名源賀,禿髮烏孤之孫;河西人。著名著名十六國時期南涼國將領、北魏大臣,源氏鼻祖。
禿髮烏孤
(公元?~399年待考),鮮卑族;河西人。著名十六國時期南涼國建立者,南涼武王,南涼烈祖。
禿髮利鹿孤
(公元?~402年待考),鮮卑族,禿髮烏孤之弟;河西人。著名十六國時期南涼國第二代君王,南涼康王
禿髮傉檀
(公元365年~公元415年),鮮卑族,禿髮利鹿孤之弟;河西人。著名十六國時期南涼國末代君王,南涼景王
禿髮樹機能
(?-公元279) 西晉鮮卑族起義首領。
參考資料
  • 1.    《晉書·載記第二十六》:禿髮烏孤,河西鮮卑人也。其先與後魏同出。八世祖匹孤率其部自塞北遷於河西。
  • 2.    《魏書·列傳第八十七》:鮮卑禿髮烏孤,八世祖匹孤自塞北遷於河西。其地東至麥田、牽屯,西至濕羅,南至澆河,北接大漠。 匹孤死,子壽闐統任。初母孕壽闐,因寢產於被中,乃名禿髮,其俗為被覆之義。
  • 3.    《新唐書·表第十五上》:源氏出自後魏聖武帝詰汾長子疋孤。七世孫禿髮傉檀,據南涼,子賀降後魏,太武見之曰:“與卿同源,可改為源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