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禮泉郡

鎖定
禮泉郡位於韓國的西南部的全羅南道。人口35000人,面積4441.73平方公里,轄1郡,1邑,7面。農業旅遊業為其支柱產業。主要農產品有大米、小麥、棉花等;著名的寺廟有華嚴寺、泉隱寺、實相寺、雙溪寺,其中華嚴寺有1400年的歷史。
中文名
禮泉郡
所屬地區
韓國全羅南道
地理位置
韓國的西南部的全羅南道
面    積
4441.73 km²
人口數量
35000人
著名景點
華嚴寺
泉隱寺
實相寺
雙溪寺

禮泉郡基本現況

禮泉郡 禮泉郡
禮泉郡位於韓半島西南方,臨近首爾釜山,光州等主要城市,交通方便,是全羅南道獨一無二的旅遊休養名地。 總面積為443.02平方公里, 人口約3萬名,是一個郡勢較小的地區。 北部和東北部與智異山山脈接壤,南部是廣闊的平野,蟾津江貫通中央地區,年平均氣温約13.1℃,顯現出温暖的温帶氣候特性。1月的平均氣温約3℃,8月平均氣温約19℃。温差達16℃,四季分明。

禮泉郡象徵物

郡花
山躑躅花--為求禮郡創造收入的果木,是求禮郡特產物之一。樹木堅硬、結實,象徵着郡民的堅強意志和大無畏的氣魄。
郡鳥
山鳩--古時起就可見到的吉祥之鳥,受到全人類的喜愛,象徵着郡民的質樸、温和的性格。
郡樹
山茱萸樹--遍佈於求禮郡全域,象徵着郡民的聰明才智和求禮郡質樸的品格。

禮泉郡觀光旅遊

智異山 智異山
智異山國立公園智異山智異山從古代新羅時期就與金剛山,漢拿山並稱“三神山”。當時叫做“方丈山”,被認為是白頭山的靈氣向南而再度升起,所以也叫“頭流山”,是韓國五嶽中的南嶽,倍受韓民族崇尚的靈山。 山體高大,山勢雄偉,綿延數百里,是女真白頭山山脈延伸而形成的,叫”頭留山“大概是源於”長百山脈延伸至海,在“此暫停留”,“流”字也可寫成“留”字。也叫地理山,也叫方長山。 智異山名字如此之多,不正説明了此山性格多姿多彩,變化無雙嗎?
‘即使歷史無法嚴考,但智異山無疑是雄偉壯觀的。海拔1915米的天王峯和般若峯(1732),老姑壇(1507m)是智異山的三大主峯。1500米以上的山峯近百餘座。從雲端之上的老姑壇到天王峯的40餘公里雲朵但用”雲海”兩字還不足以表現她的深隧和美麗.千峯萬壑的山勢形成了變化無窮的景色和美麗的溪谷. 如果説稗牙谷,蛇死谷,七仙溪谷,韓信溪谷這四大溪谷是智異山四大名谷,美妙無窮的話,那其它的溪谷也不遜色,可以説智異山是一步一景。 稗牙谷以廣密的闊葉原始森林和秋天紅楓而聞名全國。七仙溪谷則以山勢險峻而著稱與世。以青鶴洞、佛日瀑布聞名的花開溪谷和以清澈的泉水、松蘑而廣為人知的泉隱寺溪谷也是智異山的代表溪谷。
智異山和韓國戰爭
解放後,智異山和求禮又經歷了一次腥風血雨的洗禮。經歷了麗順10.19事件和韓國戰爭,智異山地區成為激烈的同族相殘的戰場。1948年10月,麗順10.19事件爆發時智異山是叛亂軍的最後根據地。2千餘名叛亂軍經過順川,升州,光陽瞬間進入智異山,在之後的近10年中,以游擊隊的名義活躍在智異山各地。智異山茂密的樹林和險峻的山崖成了叛亂軍天然的藏身之處。國軍無休止的掃蕩,游擊隊的反擊,槍林彈雨中無數青年將自己如花般的生命埋葬在智異山腳下。 稗牙谷和燕谷寺至今還殘留着戰爭的創傷,但真正傷心的卻是曾經經歷和目睹民族相殘的智異山村民們。游擊隊的討伐戰最終導致了智異山土著民的背井離鄉,流離失所。藴藏着太古無限神秘的民族的靈山,卻時時帶着民族紛爭的悲劇色彩。
華嚴寺
華嚴寺(Hwaomsa)建於公元544年,擁有韓國典型的木造建築堂皇殿、四獅子三層石塔、完全不使用 釘子建成的大雄殿、雄偉的五層石塔等。寺內還有新羅時代石匠們雕刻的許多美術品。

禮泉郡文化節日

禮泉郡 禮泉郡
山茱萸花節山茱萸花節時間 : 每年 3月 中
場所 : 求禮郡 山東面 智異山温泉觀光地 一帶
主辦/主管 : 求禮郡/求禮山茱萸花節促進委員會
內容 : 公式活動, 公演·文化活動, 體驗活動, 附帶活動, 其他活動
稗牙谷 楓葉節
稗牙谷 楓葉節時間 : 每年 10月~11月 中
場所 : 土旨面 稗牙谷 一帶
主辦/主管 : 求禮郡/智異山稗牙谷楓葉節促進委員會
內容 : 祭禮活動, 文化·藝術活動, 體驗活動, 附帶活動

禮泉郡地方特產

1.骨利樹液--含有對人體有益的各種礦物成份和豐富葡萄糖鹼的天然飲料。
2.香和味俱佳的智異山雀舌茶
3.求禮代表的特產物是用山茱萸製成的山茱萸丸,酒, 茶等山茱萸加工食品

禮泉郡未來發展

富有特色的國民觀光地
智異山和蟾津江等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以華嚴寺為首的3大佛教文化遺址,智異山温泉,高爾夫球場,滑雪場,老姑壇纜車。讓遊人身心愉悦,流連忘返。 21世紀文化經濟的根據地:
文化經濟的構想已從低級觀光地帶完成了向高級觀光地區的轉化,現已成為21世紀文化經濟的根據地。
人與自然有機結合的休養空間:
通過親環境的開發,使這裏成為人與自然有機結合、適合生活的休養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