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福建贛語

鎖定
福建贛語是指分佈在福建省境內的贛語。福建的贛語區主要是邵武、光澤、將樂順昌等閩北縣市。
中文名
福建贛語
外文名
Fujian province
分佈地區
福建省境內

福建贛語分佈範圍

福建的贛語區主要是邵武、光澤、將樂、順昌等閩北縣市。邵武、光澤、建寧、泰寧也是福建省開發較早的地區,三國時期是建安郡所屬的昭武、綏安二縣,唐代改稱邵武、綏城,屬建州。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升為邵武軍,不久就轄有與今名相同的4縣。明以後一直是邵武府的轄地。這裏立軍以來已有1000年曆史,但由於山高水小,交通不便,長期未有發達的商品經濟,並未真正形成經濟、文化中心,這些便是方言複雜的社會原因。從西晉到隋代,這裏曾兩度劃歸江西的江州和撫州管轄200多年,因此他們歷來與江西交往較多。宋元以後,有大量江右人陸續前來定居。這裏的方言原屬閩北方言,後來逐漸贛語化。就贛化的程度説,建寧話最徹底,已極少閩方言的成分,光澤話和資溪一帶的贛方言也十分相近。邵武、泰寧則保存較多的閩方言成分,但彼此的差異還不小。除邵武、光澤的方言較為接近外,三片之間還難以自由通話。由於長期作為府治,邵武話在區內具有一定代表性。

福建贛語發展歷史

在宋朝以前這裏曾經通行閩北語,南宋時福建閩北發生過多次的農民起義導致當地人口大量鋭減,一些文人描寫了當時的慘況:“前村不復炊煙起,長似清明寒食時”,“江閩五十邑,荊棘五千裏”。在朝廷的獎墾下,江西撫州、信州一帶的人大規模向福建閩北移民,填補當地的人口空間,嚴燦在《兵火後還鄉》中寫道:“舊時巷陌今誰住,卻問新移後來人”。這“新移後來人”便是翻過武夷山的贛東人。這些定居者大體按路程的近遠而遞減,邵武軍最多,南劍州所屬的將樂、順昌其次,建州所轄的西片崇安、建陽又次之。《福建省志》將這次移民稱之為“第二次江右人入閩”。
遷入閩西北的贛東人在數量上遠遠超過當地土著,決定了當地語言必然被外來語系贛語取代,其中和江西連界的建寧、光澤贛化的最徹底。其東南部的順昌、將樂、明溪三縣則淪為贛語和閩語的過渡區。 [1] 

福建贛語贛語概況

贛語江右民系使用的主要語言,在語言學上是指分佈於江西贛北、贛中、贛東、贛西以及湖南東部(包括洞口縣以及綏寧和隆回的北部)、湖北東南部、安徽西南部和福建西北部具有較大相似性的一種語言,包括近一百個縣市,使用人口約5500萬,是漢語八大語系之一。
贛語歷史十分悠久,還保留着許多遠古時的印記,比如“站”是普通話中最普通的詞彙,而贛語族羣卻説成“企”,商周時的華夏族就是這麼説的。“企”的甲骨文和金文描繪了一個側立的“人形”,特別強調了“腳掌”,生動的表示了“站立”的意義。後來隨着隸書的出現,“人”和“企”開始分離。在“企鵝”一詞中,“企”字任然保存了古義,説明它不是普通的鵝,而是站立着的鵝。
其實早在西漢時期,贛語就已經開始初具規模了。贛語的發展歷史主要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是秦漢時期,在秦國統一六國之後,由於經濟政治上的需求,組織了一系列、強制性的人口遷移。而從這時候開始,贛語由此開始茅芽。而在兩晉南北朝的270年中,出現了7次南下移民的高潮。這時候的贛語也形成了一種新的漢語方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