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福州船政

鎖定
福州船政(現為馬尾船廠廠區及船政文化園區),又名福州船政局、馬尾船政局。由左宗棠創辦於1866年,是中國近代最重要的軍艦生產基地,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區江濱東大道139號。
2018年1月27日,入選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一批)名單。
中文名
福州船政
別 名
福州船政局、馬尾船政局
創建時間
1866年 [1] 
創建人
左宗棠 [1] 
地理位置
福州市馬尾區江濱東大道139號
主營項目
軍工造船 [1] 

福州船政簡介

福州船政局 福州船政局
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中國掀起了洋務運動,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福州船政局是其中重要的工業項目之一。1866年,左宗棠(1812~1885)設立福州船政局。這是當時最大的船舶修造廠,用以製造和修理水師武器裝備。
經清廷批准,他便同法國人商訂合同,任用法國人日意格(1835~1886)、德克碑(1831~1875)為正副監督,總攬一切船政事務。議定自鐵廠開工之日起,五年內由他們監造大小輪船16艘,並訓練中國學生和工人。廠址設在福州馬尾羅星塔地方,亦稱馬尾船政局。除開鐵廠和船廠之外,船政局還設立船政學堂(又稱“求是堂藝局”),分前後兩堂,前堂學習法文,以培養造船人才為主;後堂學習英文,以培養駕駛人才為主。 [1] 

福州船政創辦歷程

船政局創辦經費47萬兩,由提解部庫之四成結款內撥用,常年經費自1866年11月起由閩海關月撥五萬兩,養船經費則由福建省税釐局提供。1873年經總理衙門批准,另從茶税項下每月增撥二萬兩。19世紀70年代初,由於經費困難,船政局一度擬製造商船供商人僱領租用,但被總理衙門禁租。
1884年中法戰爭中,福州船政局遭法軍嚴重破壞。戰後雖力圖恢復,但生產能力大不如前。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後更見衰敝。總計從1866~1907年,船局共造成各種船舶40艘。其中在日意格任監督期間(1866~1874)造成15艘大小不同的木質輪船。1874年起,造船業務改由自己培養的技術人員主持,到1895年繼續造成船隻19艘,其中有鐵脅兵船和鐵脅巡海快船(即巡洋艦),並自造複式輪機,船局的技術水平顯見提高。甲午戰爭後到1907年又先後造成7艘。
辛亥革命後,船政局歸海軍部管轄,規定船政經費每月三萬元,從福建省財政廳上繳中央的國税項下撥用。中華民國初期政局動盪,經費不繼,船局主持人屢易,製造業務無所建樹。1928年改稱海軍造船所。抗日戰爭期間,船廠屢遭日機轟炸,損失嚴重。1949年,國民黨政府逃離大陸時,又拆遷走大部分機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由人民政府接管。 [2] 

福州船政主要遺存

輪機廠、繪事院、二號船塢、儲材井;馬江海戰炮台、烈士墓及昭忠祠;鐘樓、天主堂、粵東山莊、海軍練營、飛機滑道等。 [3] 

福州船政入選名錄

2018年1月27日,由中國科協調宣部主辦,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承辦的“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發佈會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行。這批名錄包含了創建於洋務運動時期的官辦企業,也含有新中國成立後的“156項”重點建設項目,覆蓋了造船、軍工、鐵路等門類,是具有代表性、突出價值的工業遺產。其中包括福州船政。 [3] 

福州船政入選理由

近代中國創辦的第一家專業機器造船廠;90年代遠東規模最大、影響最深、設備最完整的造船基地;創建了中國第一家正規的飛機制造廠;培養了中國近代最早的造船技術人才和駕船人才。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