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祭灶節

(中國傳統節日)

鎖定
祭灶節,在我國民俗中歷史悠久,是漢民族的傳統節日,也被稱為小年、謝節、灶王節。祭灶的傳統在中國民間信仰中俗稱為“送神”。在小年(農曆臘月二十三)這天晚上要放鞭炮。據説每年年底,灶君、太歲神與民間諸神都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職,尤其灶君會向玉帝稟告人間善惡是非,作為對人類獎懲報應的依據,故人們大多在此時奉拜家中諸神與灶君 [1] 
祭灶在我國民俗中歷史悠久,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灶君司命”,傳説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神是中國民間最富代表性,最有廣泛羣眾基礎的流行神,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2-3] 
中文名
祭灶節
別    名
“交年”、“小年下”、“小年
節日時間
農曆臘月二十四(北方臘月二十三)
節日類型
傳統節日
流行地區
中國
節日活動
祭“灶神”
節日飲食
灶糖等

祭灶節節日簡介

依照我國傳統風俗,陰曆農曆臘月二十四(北方地區臘月二十三),叫做“小年”。之所以如此稱呼,恐怕是因為再過幾天,作為“大年”的春節就要來臨了。因此,也可以説“小年”是“大年”的前奏或序曲。祭灶在中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祭灶,是小年這一天重要的活動,除了供奉糖瓜、糕點,還要換灶神畫像。掃塵把舊的灶神畫像揭下的同時,也都要"請"回來一張新的灶王像。在中國民間諸神中,灶神是個非常重要的居家神,掌管着人間衣食與禍福大權,人們自然而然對之產生敬畏感和依賴心理。 [4] 

祭灶節歷史淵源

祭灶是小年的主要習俗,源於古人拜火習俗。《釋名》:“灶。造也,創食物也。”灶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這對於靠天吃飯的古人來説,具有關乎生死幸福的意義。除夕之前的小年,往往被視作忙年的開始,準備年貨、打掃衞生、整理家務、祭拜祖先,乾淨團圓、過個好年,寄託着人們辭舊迎新的美好期盼。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相傳,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 ,《論語》中説到:“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祀灶、門、行、户、中霤五神。中霤即土神。另一説為門、井、户、灶、中霤;或説是行、井、户、灶、中霤)。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帶有很明顯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跡。 [5] 
據晉代名人周處所作的地方風物誌《風土記》記載:“臘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謂灶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祀之。”宋代范成大所作的《祭灶詩》:“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在清朝中期之前,祭灶日一直是臘月二十四。而且至少到乾隆時期,都是臘月二十四祭祀。《清嘉錄》卷十二《十二月·念四夜送灶》:“俗呼臘月二十四夜為念四夜,是夜送灶。”《清朝野史大觀·清宮遺聞》中説,乾隆一朝,每年臘月二十四晚上,祀灶神於坤寧宮。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帝王家就於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上行下效,北方地區百也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着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古老傳統。 [2] 

祭灶節祭灶日期

祭灶節南方

南方大部分地區:臘月二十四——“民間傳統小年”
早在宋朝就有“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記載,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着這天過小年的古老傳統。
江浙滬地區:除夕前一天——“小年夜”
江浙滬地區習慣稱除夕為“大年夜”,與其對應,除夕前一晚則被稱為“小年夜”,這一天也被稱為小年。歷史上,臘月二十四夜,稱廿四夜,是送灶的日子,因稱此夜為小除夕。
四川、貴州部分地區:除夕夜——“小年”
在我國西南的部分地區,人們會在除夕夜過小年,他們的大年則多在正月十四或正月十五。 [2] 
江蘇南京等地:正月十五——“小年”

祭灶節北方

北方大部分地區:臘月二十三——“北方小年”
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帝王家就於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百姓上行下效也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2] 

祭灶節詩詞

小年臘月二十四,是古老的傳統,這從歷代詩詞的題詠中,也能得到印證。比如,流傳頗廣的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祭灶詞》,便明確了臘月二十四是小年。
《祭灶詞》
宋·范成大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
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角穢君莫嗔;
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雲,
乞取利市歸來分。
范成大的詩中,詳細説明了宋代的祭灶神場景,可謂十分詳細,趣味橫生。大意是:古人傳説臘月二十四日,灶王爺要向天庭報告人間事。那一天,灶王爺乘着雲車和風馬,騰雲駕霧在人間行走一圈,家家户户擺上美食和美酒來祭祀,向上天祈福。老百姓獻上爛熟的豬頭肉和兩條魚,另有甜美的豆沙糰子和粉糕,家中男子斟酒祭拜,家中女子臨時迴避,燒紙錢、灑上酒讓灶王爺開心愉快。丫鬟之間的爭吵您不要聽,貓狗的打鬥您也別管,您酒足飯飽登上天門,家長理短的事不過問,向上天討來大吉大利,回來一起分享。
范成大的詩,寫出了祭灶的日期、祭品和風俗,也反映出宋人對於祭灶已有一套規範,比如“男兒酌獻女兒避”等民間傳統,可謂研究古代民俗的一手資料。古人云:“民以食為天”,把灶王爺恭敬地奉為一家之主,足見對祭灶的重視。
關於祭灶,南宋詩人陸游也深有體會,他在詩作中用寥寥數語勾勒祭灶場景,展現出一派田園風景和鄉土真情。
[2-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