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社硎村

鎖定
【隸屬與位置】
社硎村(北緯25.488184, 東經118.636469),位於仙遊縣北部山區,平均海拔640米,屬於福建木蘭溪源省級自然保護區,行政隸屬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社硎鄉,是鄉政府所在地,東有厝洋、湖洋村,西為修園、白洋、卓林村,南為沈樓、上旱村,北與田利村為鄰,下轄17個村民小組:後溪(下)、後溪(上)、下社、烏柄(外)、烏柄(內)、大豆、下壩、後兄、安兜、尾豆、厝尾、安邊、蘭前(一)、蘭前(二)、朱壟、五叉尾、柳溪等。有中、南亞熱帶過渡區豐富多樣的山地森林生態系統、豐富的物種及其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
中文名
社硎村
別    名
寨墘(興化音)
所屬地區
福建省莆田市
面    積
10020 畝
人口數量
2442人
著名景點
仙遊草山風電場
明代古建如大豆三座厝
九十九溝藥王谷
方    言
興化方言(莆仙話)
【村落村民】
全村有山地約8000畝,毛竹1000畝,耕地約1020畝(其中旱地340畝,水田680畝),屬於木蘭溪源頭的水源涵養林區,空氣、水源、土壤潔淨無污染,氣候宜人,宜居之地。全村常住人口2442人,772户,組成17個村民小組,黃姓、陳姓、盧姓世居,百姓勤勞,民風淳樸。村落的發展秉持良好的建築風水理念,民居古建保存得相當完整,除頂厝祠、大豆三座厝、烏柄古厝、田尾舊厝的歷史直追成化年間、存世時間接近600年外,井兜舊厝、尾豆祠堂、厝尾龍田、安邊厝、蘭田(撲蘭前)、玉田(撲蘭前)、鳳田(後溪赤竹站)、大厝場(後溪)、福田(撲蘭前)、門山、後兄高宅、安兜等也都是明末或清朝建設的民居,鱗次櫛比,人文日新。
勤勞質樸的村民
【村風村貌】
中藥及種植
中藥及種植(4張)
2002-2005年,每年被縣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2004-2005年度被縣委縣政府評為文明村。自從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之後,本屆村兩委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正以龍潭瀑為起點清理上下溪流,動員羣眾種荷植柳,打造“美麗鄉村·荷香社硎”,推動鄉村文旅和中藥種植的產業佈局,爭取以“新旅遊”“新村貌”“新產業”帶動社硎村的鄉村振興。
【村名村史】
社硎村現有黃、陳、盧三姓,以黃姓人口居多。歷史上尚有董、謝、吳、潘(疑似)等姓世居。從田尾東行約800米,有地名曰“董田”,據稱史上曾為董姓耕地。後溪芳園厝舊稱“謝座”,本來是謝姓大宅,後賣與社硎黃姓鼻祖楚順公第十代裔香男公,逐改稱“芳園厝”。在撲蘭前聚英書院北側本有吳祠遺建,廢瓦土牆約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徹底消失。安兜、福田厝、朱壟三角圍合的中心舊稱“潘墘頭”,疑為潘姓舊地。此或為董、謝、吳、潘曾經世居的證明。根據社硎黃姓族譜記載,“楚順公和楚睿公於明成化十年到社硎陳莊東宅謀生。後向山主陳家購買地皮建宅,厝名下後岸。”可以確定本村居住史早於明朝成化年間。查仙遊謝姓由來,《興化謝氏宗譜》有“一脈倖存成始祖,後裔長被義婢恩”一説。據稱,五代後梁時期,建州節度使及福建古閩參軍、遷樞密使謝英因得罪王延翰遭遇非難,波及宗族,幸賴乳母將其幼嬰謝佑藏於碗籃之中潛逃,至仙遊鐘山鎮前面村其姑父黃以誠家得以保全,後逐開仙遊謝氏一脈。 [1]  。則《社硎鄉志》記錄“宋末,一些謝氏中人為躲兵亂來此墾田,定居溪邊,稱謝墘”中的時間應該可信。既然村名“謝墘”依此流傳,那麼本村的居住史也應該追溯到“宋末”,而“謝墘”自然而然屬於社硎村最早期的名稱。
根據“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福建全境入元版圖”、“元皇慶二年(1313年),興化縣治由遊洋遷至湘溪(今莆田新縣)”、“元初,仙遊豪紳謝必恭因鎮壓農民起義有‘功’而升官,擔任仙遊縣尹” [2]  “1362年5月,陳同和柳伯順率兵進攻仙遊謝巖豪族謝必恭,以報復當初謝氏家族拒絕借兵借糧的請求”、“謝必恭於1362年11月從尤溪縣招募死士進攻陳同轄下的仙遊縣,但在龍華寺被鎮撫詹伯顏所擊敗”、“1363年12月,謝必恭又聯合土司鄭深甫、錢鑑等率領兩百多名尤溪民兵從九座山間道進攻仙遊縣”、“柳伯順親自率部在廉潔裏擊敗謝軍,追擊到柘山俘獲了謝必恭,最後在龍華寺將謝必恭毒死”,我們可以約略瞭解:①宋末元初謝氏屬仙遊本地望族豪強;②1363年謝必恭從尤溪攻打仙遊經由九座山間道(從鐵兜頂下山,後兄—尾豆—安邊橋頭—門山乃必經之道,不排除後溪“謝座”有人蔘與);③謝必恭兵敗身死(仙遊謝姓自此衰落,後溪“謝座”也在所難免)。這和《社硎鄉志》“明初謝姓漸衰,鳳山豸硎人遷居於此,把謝墘改為寨墘“基本吻合。但記錄中的“鳳山豸硎”應該是後人筆誤,歷史上應該稱“九座後岸豸硎”(現屬西苑鄉前縣村),且“謝墘”和“寨墘”屬於口語流傳(興化方言),官方文字記載應以“謝硎”為確(參清乾隆《仙遊縣志·輿地志》)。這個“謝硎”乃合“謝墘”之“謝”和“豸硎”之“硎”而來。有些資料如“明代謝姓族人,避亂肇居於此”、“庶民在溪邊、丘陵地帶開荒造田往溪邊磨刀石磨鋤頭”“逐稱謝硎”存在比較明顯的兩個錯誤。一是時間,明朝年間正是謝姓衰落時期。二是“磨刀石”查無實據。“硎”字由來於“後岸豸硎”,而且“峯”似“硎”,寓“平整”之義,不是實指磨刀石,更不用説磨鋤頭了。至於“寨墘”一詞,仍在流行中,上了年齡、只講本地話的老一輩人還經常提“寨墘”而不説“社硎”。故“寨墘”(口語)、“謝硎”(文字)應該是社硎村明清時期的常用稱謂。
據《社硎鄉志》記錄,現在社硎鄉轄地“宋朝屬歸德里,明朝屬上鄉,明朝成化以後屬興賢裏、安賢裏,清朝又改興賢裏,國民黨時期稱興安鄉,解放後屬八區。”從清乾隆《仙遊縣志·輿地志》“興賢裏説”考察,一度屬鳳山鄉的前縣村(即九座後岸所在)、屬書峯鄉的西坑村曾是“興賢裏”的轄區。所以,“寨墘”(即“謝硎”、社硎村)自明成化後一直是“興賢裏”“興安鄉”“社硎鄉”的政治文化中心。曾任泉州秀塗海關關長的黃常美(字繩昌)所建後兄信興厝(1936年春)約是國民黨時期“興安鄉”的政權所在地(黃繩昌子慶麟,字玉贊,號惠如,歷任興賢中心小學校長、國民黨“鳳頂鄉”“興安鄉”鄉長)。在241縣道(仙遊-榜頭-社硎)通車之前,鐵兜頂-後兄-安邊-門山-田馬橋-芹菜所在古驛道是北向永泰、南下仙遊的唯一通道,後兄信興扼守其間,確有“一夫當關”之勢(信興不僅是“後兄地主”的舊厝,也是我國現代機械設計與製造專家、原安徽省政協委員黃文廉故居),不僅本村在其“俯瞰”之下,而且北起“九座後岸”南至大濟溪口均受其節制。
解放戰爭年間,老一輩革命家蘇華、黃國璋、黃明等領導的閩中革命游擊隊曾以烏柄、後溪為基地在國民黨“興安鄉”鄉長的眼皮底下開展活動(據稱,後溪“謝座”黃步文是黃國璋、黃明在仙遊一中組織進步青年散發傳單的“蠟紙刻印人”)。建國後,1949年,全縣整編為9個區,鄉鎮人民政府改稱區公所,第八區(社硎)轄象溪、社硎、書峯等地;1956年6月至1958年春,全縣整編為城關、楓亭、郊尾、榜頭、度尾、社硎、麥斜等7個區和城關鎮;1958年9月起,全縣先後成立13個人民公社;1984年11月,公社改為鄉(鎮)人民政府——至今,社硎村一直是“社硎區”“社硎公社”“社硎鄉”的行政中心。自1972年社硎人民公社在安邊東(現社硎中學所在)建立辦公樓、241縣道開通後,社硎大隊(社硎村)在安邊東北、社硎供銷社在厝尾東、社硎中學在社硎人民公社東側、社硎糧站在公社北側、社硎郵電所在糧站北側、社硎中心小學在社硎大隊北側先後建立,社硎村呈東南方向發展、以尾豆—後溪為中心的態勢。
1982年,城象線開通之後,社硎鄉作為書峯-社硎-象溪的政治、物流中心的作用有所下降。2013年S35高速全線通車後,與象溪(現菜溪鄉)、書峯鄉相比,社硎鄉的交通反為不便,社硎村的發展也逐漸緩慢。隨着仙遊紅木傢俱的發展以及近年城鎮化趨勢,社硎村的空心化、老齡化也逐年嚴峻。
【旅遊資源】
社硎村背靠塔頭山(又名鐵兜頂)、九座山。鐵兜頂原為草山,平均海拔約1000米,面積約1100公頃。2000年前後,社硎鄉政府即致力推動以發展養殖業改變“貧困鄉”面貌,一度“在南國”呈現“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漠北風光”。隨着木蘭溪飲用水保護區的建立,自2015年,養殖業已經逐漸淡出公眾的視線,但福能風力發電有限責任公司投資建設的仙遊草山風電場項目已運營多年,代之以“草山風電雲海星空”的景觀。自風電投產之後,户外徒步、野營、騎行的愛好者多了個去處,以“櫻花”“雲海”“星空”為題的攝影精品層出不窮。
從九座山和塔頭山下行徑流通過撲蘭前溪、安邊溪在後溪橋頭會集東流桂芳巖下形成龍潭和飛瀑,逶迤南下,曲折於幽壑之間,村人名之“九十九溝”,野生蒲黃、石橄欖、青紅苔、梔子、櫻花、映山紅比比皆是,游魚、澗蛙、野兔、山雞、白鷺時入眼簾,鄉村兩級政府已經加強相關項目的招商推介工作,遊客日漸增多。溯溪環線兩岸,後溪、田尾、墓兜、下社留守村民以創坊農業合作社為主體開展荒地復耕、林下種植,與長沙慧日公司建立珍稀名貴中草藥(福建)基地(包括種植和育苗),重點發展重樓、白芨、百合、石斛、梔子、秦艽、木香、五味子等品種,“藥王谷”雛形初現。
村東南99溝溯溪遊
社硎村的民居古建
社硎村的民居古建(10張)
在一“山”、一“谷”之間,乃一“村”,即村落本身。自明成化後,作為“興賢裏”“興安鄉”“社硎鄉”行政中心,社硎村有比較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人文事蹟。民居古建不僅數目眾多、歷史悠久而且保存完好,大豆三座厝、頂厝祠、烏柄陳氏祠堂、“千年”銀杏等均可一遊。手工技藝如白粿、紅團、米粉、丸子等,工藝精緻、品質優良,田尾“鳳榮白粿”已遠近聞名,門山“水阿米粉”在南京的銷量也甚為可觀……尤其建國後在社硎村的建設和社硎鄉的文教發展中湧現眾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蹟,一旦“社硎村史博物館”、“社硎文教紀念館”、黃文廉紀念館、黃仁建築作品展覽館逐一整理啓建,村內文旅路線水到渠成。
【物產經濟】
社硎鄉曾是省定貧困鄉,社硎村一直缺乏支柱產業,經濟發展步伐相對緩慢,但社硎村的地理、氣候不僅適於水稻、甘蔗、柑橘、枇杷、蔬菜、瓜果的生長,而且藴藏了豐富的名貴、珍稀中藥材和野生動植物資源
歷史上的“寨墘”,手工業相對比較發達。除了拖礱舂米、石磨豆腐、白粿搗臼、鹽滷醬菜等日常工藝外,還有造紙、陶瓷、磚瓦、農具、割(松)酯等專項技術,尤其從下壩至安邊,溯溪浸泡蘆葦、嫩竹(製紙)的池塘遺蹟不少,而制磚燒瓦的土窯遺址亦多。這個應該也是解放後社硎鄉的主要手工業集中社硎村發展的歷史淵源。
本村水稻、大芥菜、檳榔芋、絲瓜、豇豆的種植歷史悠久,品質傳誦一方。而為數不多的紅菰、苦筍更是暢銷“山珍”。2018年盧國榮會同盧氏宗親種植的“古田桃”、“橘柚”,2019年春創坊農業合作社配合村兩委建設的荷花示範田、藕種基地,規模逐漸形成。後兄山上“黃梅”、烏柄後山杏林一旦成林,物產漸次豐盛。
【鄉居生活】
2010年以來,社硎村的生態環境也得到有效的保護和恢復,森林和土壤得到充分的休養生息,水源和空氣質量明顯提升。隨着通訊和交通設施的完善,週末、寒暑假從城裏到鄉下體驗鄉居生活的人日益增多。“鄉居理念”、“山居生活”、“康養宜居”、“亞健康自我調理”正成為引導社硎村盤活山水、民居乃至非遺文化存量資產的亮點。
古杏人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