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社會網絡理論

鎖定
社會網絡理論(social network theory)的基本觀點是社會情境下的人由於彼此間的關係紐帶而以相似的方式思考和行事。社會網絡理論研究既定的社會行動者(包括社會中的個體、羣體和組織)所形成的一系列關係和紐帶,將社會網絡系統作為一個整體來解釋社會行為(Mitchell,1969;Tichy,Tushman,&Fombrun,1979)。社會網絡既會連接起沒有紐帶關係的行動者,也會將行動者劃分為不同的關係網絡。
結構洞理論(structural holes theory)是由美國社會學家伯特在格蘭諾維特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什麼是結構洞?“一個結構洞是兩個行動者之間的非冗餘的聯繫。”
中文名
社會網絡理論
外文名
social network theory
所屬學科
社會學

社會網絡理論詞語解釋

社會網絡是由多個社會行動者及它們間的關係組成的集合。

社會網絡理論弱關係

美國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在研究找工作的過程中發現,提供工作信息的人往往是弱關係。他據此首次提出了關係強度的概念,將關係分為強關係和弱關係,認為能夠充當信息橋的關係必定是弱關係。強關係維繫着羣體、組織內部的關係,弱關係在羣體、組織之間建立了紐帶聯繫。通過強關係獲得的信息往往重複性很高,而弱關係比強關係更能跨越其社會界限去獲得信息和其他資源。

社會網絡理論嵌入性

強弱關係概念的提出對社會網絡分析產生了重大影響,迴應了經濟社會學家波拉尼提出的“嵌入性”觀念。在此基礎上,格蘭諾維特對經濟行為如何嵌入社會結構作出了進一步的闡釋。他認為經濟行為嵌入社會結構,而核心的社會結構就是人們生活中的社會網絡,嵌入的網絡機制是信任;信任來源於社會網絡,嵌入社會網絡之中。因此,人們的經濟行為也嵌入社會網絡的信任結構之中。

社會網絡理論結構洞

社會網絡理論概念

例如,對於三個行動者A、B、C來説,如果A和B有聯繫,A與C有聯繫,但是B和C之間不存在聯繫的話,那麼B和C之間就相當於存在一個洞。A、B、C之間關係的這種結構就是一個結構洞。A是結構洞的中間人。伯特認為,結構洞能夠為中間人獲取“信息利益”和“控制利益”提供機會,從而比網絡中其他位置上的成員更具有競爭優勢。

社會網絡理論應用

在現實生活中,類似於結構洞中的中介位置的職位極多。如企業的市場部主管、客户主管,再如各省、市、自治區的各個大型企業設立在北京的“駐京辦”管理。小説《駐京辦主任》一書的主人公丁能通先生就認識到了這個位置極為重要。他的內心的想法是:“要想在政治上有大發展,必須有重量級的大人物賞識,他可以利用駐京辦這個平台,既可以因頻繁接待省市領導而得到賞識,又可以廣交京城權貴,為自己在政治上有更大的發展尋找機會。……利用好這些關係,何愁自己沒有靚麗的前程。”可見,駐京辦主任就是一個結構洞的中間人位置,對於其佔據者來説價值非凡。

社會網絡理論社會資源

很多社會學家提出的社會資本理論也可以歸於社會網絡理論。
例如,美籍華裔社會學家林南對格蘭諾維特的“弱關係強度假設”進行了推廣,進而提出了社會資源理論。他認為,那些嵌入個人社會網絡中的社會資源——權力、財富和聲望,並不為個人所直接佔有,而是通過個人直接或間接的社會關係來獲取的。
當行動者採取工具性行動時,如果弱關係的對象處於比行動者更高的地位,他所擁有的弱關係將比強關係給他帶來更多的社會資源。個體社會網絡的異質性、網絡成員的社會地位、個體與網絡成員的關係力量決定着個體所擁有的社會資源的數量和質量。
為此,林南提出了社會資源理論的三大假設並進行了檢驗:1、地位強度假設:人們的社會地位越高,攝取社會資源的機會越多;2、弱關係強度假設:個人的社會網絡的異質性越高,通過弱關係攝取社會資源的幾率越高;3、社會資源效應假設:人們的社會資源越豐富,工具性行動的結果越理想。

社會網絡理論二對一

三個社會行動者之間的關係稱為三方關係。三方關係研究是小羣體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是進行社會網絡結構研究的基礎性工作。通過對三方關係這種微觀過程的研究,可有助於理解、解釋宏觀社會現象。
“二對一”理論的核心命題是:三方關係趨於“二對一”(two against one),即二人聯合對付一人。“一個三方組的主要趨勢是分離為‘一對’行動者和‘第三者’:比較積極的兩個成員團結一心,不積極的那位孤立無援。 [1-3] 

社會網絡理論結構角色

結構角色理論(Structural role theory),它包含結構對等、結構內聚性、角色對等等概念。這一理論可以對網絡中的行動者如何相互影響對方的態度和行為等作出預見。
參考資料
  • 1.    格蘭諾維特:《弱連帶的優勢》
  • 2.    肖鴻:《試析當代社會網研究的若干進展》
  • 3.    林南:《社會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