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社會科教育概論

鎖定
《社會科教育概論》是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中小學社會科課程的跨文化研究”的成果,是多年來專題性學術研究成果的結晶。
《社會科教育概論》立足於我國中學“歷史與社會”、“社會”學科的改革實踐,從全球視野的高度,對社會科課程的含義、價值與地位,社會科課程結構、內容與教科書,社會科教學、評價,以及社會科教育的世界發展趨勢諸方面,作全方位的探討。
《社會科教育概論》可作為高等院校教師教育專業學生修讀社會科教育課程的教材;可作為新課程“歷史與社會”教師培訓的指導性教材;也可供廣大中學歷史、地理、政治教師進修研究生課程之用。
中文名
社會科教育概論
作    者
李稚勇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5年6月1日
頁    數
357 頁
開    本
16 開
ISBN
9787040171884, 7040171880
語    種
簡體中文

社會科教育概論內容簡介

《社會科教育概論》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 

社會科教育概論圖書目錄

導言
上篇 世界中小學課程發展中的社會科教育
第一章 社會科課程的產生與發展及其本質內涵
第一節 美國學校社會科課程
第二節 法國學校社會科課程
第三節 日本學校社會科課程
第四節 中國學校社會科課程
第五節 社會科課程本質內涵的國際比較
第二章 社會科教育的價值功能與任務目標
第一節 社會科課程的背景與教育價值
第二節 美國學校社會科教育目標
第三節 日本中小學社會科教育目標
第四節 中國中小學社會科教育目標
第五節 社會科教育目標的國際比較與值得注意的問題
第三章 社會科與其他課程之關係
第一節 社會科與歷史科
第二節 社會科與綜合實踐活動
第三節 社會科與校本課程
中篇社會科課程的建構與實施
第四章 社會科課程結構
第一節 美國學校社會科課程結構
第二節 日本學校社會科課程結構
第三節 中國中學“歷史與社會”與其他社會科課程結構
第四節 社會科課程結構的國際比較
第五章 社會科教科書
第一節 美國中學社會科教科書
第二節 中國中學社會科教科書
第三節 美、日、中的中學歷史教科書之知識綜合
第四節 美、日、中的中學社會科(含歷史)教科書結構比較
第五節 新世紀美國探究性學習歷史教科書評析
——《發現美國的過去:從史料中進行探究》為例
第六章 社會科的學與教
第一節 中學社會科教學的基本要素、結構與原則
第二節 “歷史與社會”課基本教學類型
第三節 美國社會科探究性學習教學模式
第四節 “歷史與社會”課教學設計
第七章 社會科課程評價
第一節 課程評價理念的發展及其趨勢
第二節 我國社會科課程評價的發展
第三節 當代美國社會科課程評價
下篇 社會科教育的世界發展趨勢
第八章 社會科與多元文化教育
第一節 多元文化教育的興起與發展
第二節 多元文化教育的理想陣地與渠道——社會科
第九章 社會科與國際意識培育
第一節 全球化與人類社會問題
第二節 普世倫理、國際意識與社會科
第十章 社會科與健全人格培養
第一節 社會科世界圖式的多樣性和統一性
第二節 批判性思維、價值觀與健全人格培養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社會科教育概論作者簡介

李稚勇,1950年1月生。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系教育部小學社會教師繼續教育課程教材建設課題組負責人,國家基礎教育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研製組核心成員。
上海市中小學教材審查委員(品德與社會科組長)。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科教育與歷史教育,主要著作有《社會科教育展望》、《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小學社會課程概論》和《比較歷史教育學》、《歷史教育學》等

社會科教育概論後記

本書的撰寫,得到了導師鍾啓泉教授的鼎力相助。十年前,我在導師門下專攻社會科研究;五年前,在導師的指導與安排下,與方明生合著《社會科教育展望》,成為導師總主編的學科教育展望叢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組成部分;今天,導師又為本書作序,給了我莫大的鼓勵。
本書的出版,自始至終得到了高等教育出版社領導的悉心關照、策劃編輯的精心策劃和大力支持,責任編輯更是付出了艱辛的勞動。正是在導師、領導、編輯、同仁們的關心與幫助下,書稿才得以完成並出版,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若本書能給讀者有所裨益的話,也是所有支持者辛勞的結果。
另處,對在寫作過程中參閲、引用的論著與其他資料的作者也表示衷心的感謝。
從《社會科教育展望》到《社會科教育概論》,反映了本人潛心探索社會科教育諸重要問題的心路與軌跡。然而,作為人文社會科學綜合課程的社會科教育,遠比單一學科如歷史、地理教育來得複雜;新中國開設中學社會科課程至今不過十餘年的時間,我們所積累的經驗也不夠豐富;更由於本人的學識與理論修養所限,本書會出現疏漏與不足,真誠地希望各位讀者批評、指正。

社會科教育概論序言

我國中小學人文社會科學範疇的課程,分則為歷史、地理、公民(思想政治),合則為社會科,即人文社會科學課程。20世紀80年代以來,上海市與浙江省曾經探索過“社會”科課程的設置。進入21世紀,教育部又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積極推廣中學社會科課程改革,倡導在中學開設“歷史與社會”,這是順應世界課程綜合化發展趨勢的。“歷史與社會”是一門凸顯歷史教育價值的人文社會科學綜合課程。本書正是立足於我國中學“歷史與社會”、“社會”學科的改革實踐,從全球視野的高度,對社會科課程的含義、價值與地位,社會科課程結構、內容與教科書,社會科教學、評價,以及社會科教育的世界發展趨勢諸方面,作全方位的探討。
本書視野廣闊,材料翔實。一方面,它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力圖反映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人文社會科學綜合課程的發展圖景,為讀者提供比較廣闊的思考空間。另一方面,它具有鮮明的草根性。緊密聯繫我國人文社會科學課程的改革實踐,聚焦“歷史與社會”學科的建構、實施及評價,關注“歷史與社會”同綜合實踐活動的關聯與整合,探討教學實踐的課題。本書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中小學社會科課程的跨文化研究”的成果,是多年來專題性學術研究成果的結晶。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教師教育專業學生修讀社會科教育課程的教材;可作為新課程“歷史與社會”教師培訓的指導性教材;也可供廣大中學歷史、地理、政治教師進修研究生課程之用。“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我們必須致力於新時代的課程創新。期望本書通過實踐的檢驗更臻完善,並且有更多的學者參與這門學科的教材建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