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社會科學理論與方法

鎖定
《社會科學理論與方法》是2003年03月08日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任曉
中文名
社會科學理論與方法 [1] 
作    者
任曉
出版時間
2003年3月8日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定    價
22.0
開    本
32 開
國際標準書號
720804133

社會科學理論與方法圖書簡介

三、背景
我們可以從多種不同的視角來看待解釋學,如神學的、哲學的、法律的、革新的或浪温的。作為闡釋的方法之一,解釋學在神學和法學領域佔有特殊地位。這些學科被稱作是教條的,因為研究者不能自由地選擇自己的立場,不但要研究主題本身的限制,還要受關於這一主題的所謂權威觀點的束縛。神學家們被那些對於教條的權威解釋所束縛,而法官們也必須按照立法者對於法律的理解行事,即所謂的對法律的真實解釋。解釋學作為一種解釋的方法古已有之,那時佔統治地位的是一種等級世界觀,即在笛卡兒(1596—1650)和哥白尼(1473—1543)時代之前的世界觀。那時的科學、思想以及哲學是被教廷和封建王朝所主宰的。
而解釋學循環(HermeneuticCircle)這一概念則可以追溯到施萊馬赫(Schleiermacher)時期(1768—1834)。在施萊馬赫看來,解釋學循環是一種實證解釋的必要方法,它可以用來解釋一些經典著作如柏拉圖的《對話》與《聖經·新約》。在施萊馬赫之後,解釋學作為一種科學方法尤其常見於19世紀的德國曆史主義著述之中。德國曆史主義學説的目的在於找出在語言、法律和文化領域真正屬於德國的東西。
19世紀早期,德國的科學研究領域出現了一種聚焦於現象學的新的研究趨向,這種趨向發展的結果就是解釋學方法和文化解釋。在這一進程中有兩位核心人物,他們是海德格爾(Hei-degger)(1889—1976)和加達默爾(生於1900)。是海德格爾將解釋學和解釋學循環發展成為一種普遍的哲學方法,這種方法在原則上可以從文本解讀這一狹窄領域裏獨立出來。由於解釋學同德意志民族國家的形成之間在意識形態上的聯繫,且不必説海德格爾本人對納粹政權的公開支持,直到20世紀60年代,類似的問題才得以再次得到認真討論。
關於知識的古典理論
海德格爾和加達默爾代表着一種對於古典知識理論的激進背離。這種理論的起點是這樣一個問題,即人們是否可能獲取有關外部世界的可信知識。根據這種古典理論,已有的知識首先必須經過批判分析;之後,還必須分析人類認知的侷限和可能性。更不用説,還必須有清楚的跨學科標準來確定哪些是可靠的知識,哪些不是。這樣的跨學科標準使那些能完全控制自己感覺的人得以用同樣的方式來理解事物。
連續推理的一個特點是,有待證實的觀點不能用來作為立論的一部分,因為如果這樣做將陷入循環推理。科學的知識應當由無須證明的公理演繹而來,或是由建立在特定假設基礎上的歸納而來。這些可靠的科學方法為我們提供了不斷增長的有關客觀世界的累積性知識。在奧古斯特·孔德(AugusteComte)(1789—1857)《論實證哲學(OnPositivePhilosophy)》一書所設計的一個科學規劃中,這一累積性知識的觀點得到了特別強調;在20世紀20年代維也納學派(ViennaCircle)的實證主義者們所發表的宣言中,這一觀點被提到了高於一切的地步。
背景、循環及偏見
解釋學方法反對那種認為人們可能脱離於自己的歷史、文化和科學背景的觀點。但那種認為人們因而就被侷限在自己的背景之中的觀點,不僅背離了邏輯實證學家們的認識論程序,而且也與承自笛卡兒的整個現代知識哲學體系不相容。在海德格爾看來,那種認為科學成長自傳統的觀念自身也僅僅是科學傳統的產物。科學認知只是幫助我們認識現實世界的一個模型。在海德格爾眼裏,這個模型的價值等同於人們藉以認識現實的其他方法,如對於現實的宗教解釋。
從古典知識理論的角度看,解釋學循環有兩個顯著特點:一個是循環(circle)概念,另一個是偏見(prejudice)概念。古典知識理論利用基本的邏輯思想來防止同義反復,例如,在定義“工人(worker)”時,就不能再用“工作(work)”一詞(即不能説“工人就是工作的人”)。解釋學中的循環性有其認識論意義上的積極價值,因為正是這種循環結構(“鐘擺運動”)使得人們得以理解具有不同社會和歷史環境的個體認識之間的互動。在新解釋學看來,個體認識必須結合社會和歷史環境。
在解釋學中,偏見(傾向、基本態度)這一概念同樣也具有積極的和建設性的價值。相對於笛卡兒和康德的哲學觀點而言,這代表着一次激進的背離,前者強調的是人們在探求真理時,必須把自己從偏見中解放出來。
合法的法庭決定
偏見概念來自於法律術語。法律中的偏見意味着在啓動法律程序並由法庭做出合法判決之前就已對案件下了定論。法庭的判決有兩方面特點確保了它的合法性且反映了其邏輯特點。第一,矛盾原則(contradictionprinciple)意味着必須全方位地闡明問題。第二,在案件審理過程中,直到判決通過之前,被指控的人應當被視為是無罪的。從法律角度來看,偏見這一概念無疑同時違背了以上兩個原則。決定在法庭判決之前就已做出,即判決事先通過,這絕不是法律決定。一言以蔽之,從人們深信不疑的正義常識來看,這是不合法的。
在康德看來,合法的認識是遵從司法程序的結果,而不合法的認識則是沒有經過辯論性程序而得出的(Doublet1989,p.26)。當海德格爾和加達默爾指出人們的認識在總體上是先於辯論性程序而存在,即是所謂“偏見”時,就意味着傳統上被認為是不合法的認識實際上是不可避免的(並且必定會在合法的程序中佔有一席之地)。這種看法是對傳統認識論的—種挑戰,
後者認為人類的認識建諸於認識主體之間辯論性程序的基礎上。但在海德格爾和加達默爾看來,人類基本的認識,真正的決定是先於這種程序而存在的。在這一基本點上,解釋學循環與
樂觀的、帶有古典認識論色彩的知識觀點背道而馳。
而且,辯論作為主體探尋真理的工具地位也因此而降低。認識個體並非生來就具有爭論的特性,個人的觀點和視角並非由傳統規定的。解釋學循環因而認為知識並不是人們通過什麼程序而得出的,它在我們開始那些邏輯的和認識論程序之前就已存在於我們大腦之中。哲學家卡爾·波普爾在反對歸納推理方法時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他認為在開始尋求證明之前,人們就已經有了理論。因而,不存在在邏輯上可以持續的從實證知識中歸納出理論的方法(PopperandEcclesl977)。
儘管如此,解釋學循環這一概念並不必然地對人們認識知識的可能性持悲觀看法,它只是對自然科學及其他現實世界的征服者們按照數學公式和科學程序來改造世界的努力表示某種程度的懷疑(“Gelassenheit”)。
四、公式化表述——準確定義
除循環和偏見之外,解釋學思想中最為核心的觀念就是整體和部分的關係。這種關係涉及到相互作用的條件設定,可以用解釋學鐘擺或循環運動來解釋。
在下面的圖表中,我們嘗試以對書面文字的解讀為例來闡釋這種鐘擺運動。文字中的各部分是由那些用來組成句子的單詞構成,而這些句子又被用來構成章節,最終組成一個整體——書本。對文字的解讀是逐字逐句“向前”展開的,但為了理解所閲讀文字的語義,則必須同時有一個“向後”的解讀過程。比如,單獨看來,一首詩的第一個單詞通常沒有實際意義,就如詩的第一行一樣。讀者必須按順序通讀全文,在語境的基礎上理解詞語,並且使文章語境從文章整體這一背景上看是合理的。而文章整體反過來又是由當時社會通行的語言規則、社會價值和標準決定的。所有這些解讀過程構成了一個循環,即一個社會的和歷史的語境。
因而,對於部分的理解需要有對整體的把握,通過對整體的描述,我們可以在更深的程度上理解部分。總之,這是一個在語境基礎上理解事物的問題,語境豐富並拓展了我們理解事物特定部分的知識視野。反過來,對特定語境框架下特定部分的理解越深,我們區分這一框架中細微差別的能力就越強。這裏就是海德格爾和加達默爾所捐的整體和部分間的循環運動,儘管這種運動只是解釋學而.非邏輯上的。這意味着認識並非總是被拓展,但其特點會隨着理解過程中的每一次循環運動而改變。
亞當·斯密研究方法
對市場平衡和價格的討論是亞當·斯密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他從好幾個方面證明了消費者和生產者的行為是如何決定價格的。在對亞當·斯密價格和工資理論及看不見的手理論的各種主要闡釋中,最有名的就是市場十字架。已有的市場價格將是供應與需求達到平衡時的價格,同時也是買賣雙方根據交易數量達成一致的那個價格。在一個完全平衡的競爭市場中,所有需求都可以在這一已有價格上得到滿足。同時,每個獨立參與者,無論是買方還是賣方,都力量單薄而無力影響價格。儘管如此,價格仍是完成所有必需貿易的價格。對那些單獨的交易者放任不管,人們原本預期會看到一片混亂。但是與之相反,在無人想改變這種狀態的情況下,平衡建立起來了。這就是“看不見的手”作用的結果。
讓我們用下面的圖表來檢驗相關的機制。在圖表中,縱軸表示價格P,橫軸表示數量Q。與通常情況一樣,我們假定價格越低,消費者需求的數量就越大。因此,需求曲線D0,是下降的。上升曲線助S0,S1以及S2是三條供應曲線。生產增長則供應也會增加,但同時邊際成本也會增加。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曲線會是下降的。
結論
反比保健定律令人擔心,因為它關注於那些與保健制度屬性優先提供完全相反的機制,已有足夠的研究證實哈特所指出的趨勢,但在挪威,總體的模式在相當程度上還未得到討論或設定——個研究的目標。雖然近來有幾項很好的研究已經發表(Dahl1988,Otterstad1988),但幾乎沒有針對哈特反比保健定律的研究計劃。未來的研究計劃應該努力去構建諸如,在挪威疾病的社會分佈是否與哈特定律吻合,以及衞生保健制度是否應隨着人們的需求而擴展。
社會學家瑪格麗特·斯特西(MargaretStacey)許多年以來密切關注英國的制度。她的觀點是應確定“階段2”為公共衞生的發展。“階段1”可以總結為,致力於分配給衞生保健以足夠的資源和人員。階段2則致力於創造一種組織及文化,它們能確保建立一種按照需求的優先順序來解決社會分配不公的問題(Staceyl986)。
對反比保健定律的興趣可能基於一種隱含的願望,即嚴肅對待福利國家和公共衞生保健制度的政治和正式目標。該定律(及我的解釋)也來自於對社會平等化的追求,它明確地根植於民權、人權、社會主義或社會民主主義觀念。從一個更為憤世嫉俗和更為實際的自由主義觀點來看,該定律並不有趣。它僅僅表示社會中實力最強人的個人不僅最健康,而且他們設法獲取最好的衞生保健,正如他們設法獲得幾乎每一種事物最好的部分一樣。如果我們超越這種悲觀的實用主義,並採用一種積極的自由主義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觀點,我們會把該定律確認為一種對我們運作良好的社會的看法,在這個社會中強壯的和健康的人獲得最多,這種看法符合普遍規律和價值,並且代表社會的最佳利益。

社會科學理論與方法圖書目錄

目錄:導論斯坦因·厄格里維克·拉爾森
第一編社會科學的基礎理論
第一章韋伯一默頓命題:新教與現代自然科學的飛躍尼爾斯·格里亞
第二章庫恩的科學革命理論哈羅德·格里曼
第三章論解釋的侷限及理解之條件的解釋學循環戴維·德布里特
第四章有限論命題——關於知識的社會根源和侷限哈羅德·格里曼
第五章時滯命題:經濟和社會系統中的路徑依賴格爾塔·托爾思維克
第六章自我實現的預言揚·埃裏克·卡爾森
第七章論想象中的、真實的及可測量效果的安慰劑效應烏勒·捷各布·布羅克
第八章霍桑效應或人際關係理論:試驗環境及其影響湯姆·科比揚森
第二編各社會科學學科的理論
第九章亞當·斯密和“看不見的手”:市場機制揚·埃裏克·阿斯吉爾森
第十章馮·杜能的孤立國:農業生產中的土地利用法則彼得·謝霍爾特
第十一章論健康資源配置的哈特反比保健定律託·埃爾文·揚森
第十二章公用地悲劇:集體資源與個人利益厄納夫·格布蘭森
第十三章涂爾幹的自殺假設克努德·克努德森
第十四章關於影響和投票的交錯壓力假設拉斯·斯沃桑
第十五章兩步法信息流動説赫爾格·厄斯特比
第三編理論挑戰:運用定律和理論
第十六章理論挑戰斯坦因·厄格里維克·拉爾森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