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磧塄鄉

鎖定
磧塄農業園區,地方鄉村名字,在中國內地,分佈在府谷縣城西南13公里處的黃河岸邊,因為靠近水資源,所以發展有獨特的優勢跟地理。
中文名
磧塄鄉
地理位置
府谷縣城南
面    積
112 km²
人口數量
9016人

磧塄鄉基本概況

磧塄鄉 磧塄鄉
磧塄農業園區位於府谷縣城南,黃河西岸,距新區8公里,與田家寨、武家莊、府谷鎮相接,轄10個行政村,43個自然村,總面積1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 42470畝,林地13153畝(紅棗11071畝),草地18220畝,共3077户,9016人。園區共有基層黨組織16個,黨員316名,服務園區機關事業單位13個,中小學4所,規模以上企業34家,其中種植企業2家、養殖企業13家、紅棗加工企業5家、其它企業14家。
磧塄鄉 磧塄鄉
磧塄農業園區立足城郊優勢,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抓黨建,興文化,帶隊伍,強產業,推項目,惠民生,促發展”的工作思路,緊緊圍繞建設“農業強區、紅棗重區、示範名區”的奮鬥目標,做強紅棗業,做細瓜蔬業,做活養殖業,做大物流業,做精旅遊業,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穩步推進。2012年,園區農業生產總值達600萬元,糧食總產量1500噸,紅棗產量400萬斤,畜禽存欄12600多隻,農民人均純收入8900元,羣眾生活幸福感進一步增強。

磧塄鄉磧塄區劃來源

磧塄鄉 磧塄鄉
民國29年(1940年),府谷由14聯保改劃為八鎮,榮貴(城關、高石崖、海則廟一帶)、君子(麻鎮、古城、黃甫、牆頭一帶)、鳳凰(哈鎮、大岔、清水一帶)、連城(大昌汗、老高川、三道溝、廟溝門、趙五家灣一帶)、天平(孤山、高石崖、木瓜一帶)、松翠(新民、田家寨及永興一帶)、花塢( 付家墕、磧塄、武家莊一帶),西津(王家墩、馬鎮一帶)由共產黨控制,鎮下設保、甲。花塢鎮公所在高堯峁,由大堡(石馬川、武家莊)、新馬(付家墕、磧塄)兩聯保合併,直至解放前夕。
1948年1月,府谷縣全境解放,劃為城關、高堯峁、孤山、清水、哈鎮、沙梁、鎮羌7個區,高堯峁為第二區。
1949年6月,全縣分為8個區,另府谷市,轄3個街公所。鎮羌改為新民,加麻鎮區。
1953年增設9區(武家莊)10區(老高川)。1956年,縮編為6個區,轄31個鄉(麻鎮轄7鄉,哈鎮轄4鄉,孤山轄5鄉,老高川轄6鄉,新民轄4鄉,武家莊轄5鄉,分別為王家墩、郝家塔、見虎墕、李家石堡、郝家寨鄉),另有1鎮(城關)、3個直屬鄉(高石崖、柳林磧、海則廟)。
磧塄鄉 磧塄鄉
1958年9月20日,共建“鄉社合一“的人民公社25個。當年10月24日,全縣撤銷海則廟、大岔、墳灣、孫家墕、王沙峁、郝家塔、琵琶溝等7個鄉社,併為18個人民公社,分別為麻鎮、哈鎮、清水、黃甫、園子灣、廟溝門、趙五家灣、木瓜、三道溝、老高川、新民、楊莊則、王家墩、郝家寨、武家莊、大昌汗、孤山、城關。
1958年12月1日,府谷縣撤銷,劃歸神木縣。原府谷轄地,縮編為10個公社,46個管理區。分別為新民、磧塄、廟溝門、黃甫、麻鎮、武家莊、老高川、哈鎮、孤山、府谷鎮公社。1960年,調整為10區,41個管理區。磧塄管3個區,40個大隊,77個生產隊。
1961年9月1日,恢復府谷縣,10個公社調整為23個公社。分別為:城關、海則廟、孤山、木瓜、黃甫、清水、麻鎮、牆頭、古城、哈鎮、大岔、趙五家灣、廟溝門、三道溝、老高川、大昌汗、琵琶溝、新民、田家寨、磧塄、付家墕、武家莊、王家墩。10月18日,撤銷琵琶溝公社,全縣變22個公社。1964年,府谷縣新建高石崖公社。
1984年,全縣所有公社改為鄉或鎮,磧塄改為鄉。
2001年,機構改革,撤併付家墕鎮、高石崖鎮、大岔鄉,府谷變成20個鄉鎮。
2011年4月,機構改革,府谷變成15個鎮,設兩個農業園區,三個辦事處。磧塄併入府谷鎮,改名為農業園區。

磧塄鄉主導產業

磧塄鄉 磧塄鄉
磧塄鄉是一個純農業鄉,主要發展“紅棗、羊子、瓜菜、豆類”四大主導產業,分為山樑峁地區和沿川地區。磧塄鄉按照“抓機遇、打基礎、興產業、謀發展”的工作思路,艱苦奮鬥,開拓進取,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農業產業建設步伐,關注弱勢羣體,搞好扶貧開發,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依靠科技發展壯大農業主導產業,擴大農民就業渠道,培訓輸出剩餘勞動力,確保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民穩定。
磧塄鄉 磧塄鄉
磧塄鄉 磧塄鄉

磧塄鄉基礎設施

磧塄鄉 磧塄鄉
府谷縣磧塄鄉把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有機得結合起來,有力地促進了經濟建設和其他社會各項工作,特別是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2004年以來在農村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中投入資金近3000萬元。公路建設方面。縣上重點工程沿黃路,投資600多萬,完成高堯峁大橋、河堤、楊莊河堤工程;孤武公路孤山至石馬川段完成投資400萬元路基已全線形成。在鄉村道路建設方面,2004年新修10公里,2005年,投資160萬元新修李家畔至王家窪公路,投資100萬元新修、改造郝家寨至蔚家渠公路,共新修公路20公里,改造10.4公里。2012年,完成了王家窪至折家山公路3公里,張家焉至下付家坪公路3公里,折家河至李家畔公路2.5公里,總投資26.5萬元,率先實現鄉村道路沙石化目標。投資140萬元新修磧塄至石堡水泥路5 公里,已建成通車。計劃在3—5年內率先實現鄉村道路黑色化,與沿黃路、孤武路形成“井字型”公路網。

磧塄鄉農田水利

磧塄鄉 磧塄鄉
施紅棗“萬母林”工程,既在現有的紅棗5000畝的基礎上,每年新栽1000畝,5年後全鄉的紅棗達到10000畝,產量突破200萬斤;楊莊村結合沿河路河堤工程,復墾土地207畝,新打機井5眼,修U型渠道5000米,並新配變壓器;“三個百樹”工程共栽植油松1100畝,農田水利建設每年成為市縣示範點實。

磧塄鄉農村建設

磧塄鄉 磧塄鄉
重點抓郝家角、磧塄、石馬川三個村的建設,以郝家角為重點,形成以紅棗生產、加工、銷售、生態旅遊四位一體的重點集鎮。2013年村以被市縣列為新農村建設重點,規劃設計已完成,沼氣項目已落實42户,村黨支部、村委會辦公樓資金以落實、街道、集市建設資金以上報。同時,要以磧塄為中心,建成以住宅開發、餐飲娛樂、生態旅遊為主的城郊集鎮,加快石馬川集貿建設,形成南部鄉鎮的中心貿易集鎮,這倆個村以列入今後市、縣建設計劃,正在千方百計啓動實施。

磧塄鄉扶貧建設

磧塄鄉 磧塄鄉
磧塄農業園區扶貧重點村建設全鄉共實施扶貧重點村12個,落實資金185萬元。投資68萬元建成石馬川中學綜合實驗樓,投資21.8萬元對學校進行了硬化、美化以及對危房進行了改造。投資31萬元新修河堤514米,投資45.8萬元進行了硬化、綠化。投資22萬元新修了村委會辦公樓,文化站、司法所、放大站以落實資金43萬元,正在實施。2013年,全鄉43個自然村有36個解決了人畜飲水問題,全鄉95%的羣眾吃上了自來水,剩餘7個村人畜 飲水項目正在落實。
磧塄鄉 磧塄鄉
府谷縣磧塄農業園區實施黨建“三三三五”工程,狠抓黨的思想、組織、隊伍、制度、陣地建設,推動農村各項工作。“三三三五”工程就是抓好三大工作,開展三項活動,實行三制管理,搞好五個創建。三大工作是抓好先進性教育活動,加強黨的思想建設;抓好基層組織整建,加強黨的組織建設;抓好兩委成員和黨員活動,加強黨在農村的活動陣地建設。三項活動是開展“雙強”活動評出領頭雁;開展“雙培”活動,育出引路人;開展“雙示範”活動,樹立好榜樣,樹立黨員科技示範户。三制管理是實行年初工作承諾制,年中工作督查制,年末工作述職考評制。五個創建是創建黨員“一區三户”;創建“六個好”鄉鎮黨委;創建“五個好”黨支部;創建“五型”黨支部;創建黨建示範村。

磧塄鄉勞務輸出

府谷縣磧塄農業園區把勞務輸出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採取6項措施為農民工尋找“婆家”,使一大批剩餘勞動力找到了致富的門路,促進了全鄉勞務經濟的發展。2013年共輸出勞動力3189人,佔到全鄉勞動力的一半以上,勞務收入佔經濟總收入的12%。主要做法如下:一是廣泛宣傳動員,採取發放傳單、張貼標語橫幅、印發小冊子,組織收看勞動技能電視等辦法,宣傳勞動政策法規、勞務常識。二是與縣勞動保障部門建立勞務市場信息平台,及時提供信息,及時解決勞動糾紛,維護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三是加大培訓力度,通過輸出前集中舉辦培訓班、定期諮詢等形式,開展基本權益保護、法律知識、城鎮生活常識等培訓,切實提高農民工的技能。2008年共組織培訓4次,參加培訓278人。四是依託全鄉在外地的煤炭、建築、建材、運輸、服務等行業創辦的勞務企業,加大本鄉勞務人員輸轉。五是與西部鄉鎮、府谷鎮建立長期勞務合作關係。六是聘請工商企業界、行政行業部門知名人士為勞務信息員,向他們及時提供用工信息,帶動富餘勞動力轉移。

磧塄鄉磧塄折氏宗源

折氏原本是鮮卑拓跋族的折掘部,受封於北土。北族風俗謂土為拓,謂後為跋。唐武德年間620年,折華帶領族人從雲中遷徙到河西勝州府谷鎮石塘關居住。
唐末僖宗年間,折宗本和兒子折嗣倫參與了鎮壓黃巢起義和對各割據藩鎮的戰爭。折宗本曾任振武軍沿河五鎮都知兵馬使,折嗣倫為麟州刺史。五代後唐同光元年(923年),折嗣倫第三個兒子折從阮被任命為府州刺史,此後到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折可求因子彥文為人質被迫降金,折氏家族共7代14人,世襲府州刺史206年。(折從阮-德扆-御勳、御卿-惟正、惟昌、惟忠-繼宣、繼閔、繼祖-克柔、克行-可大、可求,7代14人為刺史)
此外,折可求弟可存徵方臘、擒宋江;折可求子折彥若為吳堡寨主兼將軍,是留在陝北的一支折氏;折德願後代折可適堪稱一代儒將,折氏幾代,詩書將者,唯此一人;折可適子折彥質南下,和岳飛平定南宋鐘相、楊幺農民起義。
至南宋1155,折彥文舉家東遷到山東青州,折氏在府州居住530多年。折氏陵園於1142年被西夏軍隊破壞。
乾隆28年(1763年),由山西陽曲縣南溝村貢生折遇芳纂修之山西支脈《折氏簡譜》。簡譜序:“南溝始祖折敬忠,府州折家河人(今磧塄農業園區折家河村)。明永樂年間,以祖傳醫術精湛行醫於幷州。後因購置田產,於永樂八年遷居陽曲縣南溝村。因系府州惟昌之後,故更名折昌後,以警示後人不忘根祖。”
折惟昌(978年-1014年),折御卿子,折氏第四代府州刺史,北宋名將楊繼業妻子折賽花的侄兒。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