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破陣子·燕子欲歸時節

鎖定
《破陣子·燕子欲歸時節》是北宋詞人晏殊創作的一首感懷詞作。全詞描寫雖然是尋常景物,但經詩人的點染,卻成了一幅鬱郁悲涼、惜別、思念之作。季節本無形,詞中用燕子這一意象代替寫出來,具體生動,畫面感徒增 [1]  。藴含了詩人憂傷情懷。
作品名稱
《破陣子·燕子欲歸時節》
作    者
晏殊
創作年代
北宋
作品出處
珠玉詞
文學體裁

破陣子·燕子欲歸時節作品原文

破陣子
燕子欲歸時節,高樓昨夜西風。求得人間成小會,試把金尊傍菊叢。歌長粉面紅
斜日更穿簾幕,微涼漸入梧桐。多少襟情言不盡,寫向蠻箋曲調中。此情千萬重。 [2] 

破陣子·燕子欲歸時節註釋譯文

破陣子·燕子欲歸時節作品註釋

⑴破陣子:唐教坊曲名,又名《十拍子》。
⑵歸:歸去。
⑶西風:秋風。
⑷小會:暫短的聚會。
⑸金尊:金色的酒器。尊:亦做“樽”,中國古代的盛酒器具。
⑹歌:作動詞,唱。面:臉。
⑺斜日:夕陽。更:正。
⑻襟情:情懷。南朝宋·劉義慶 《世説新語·賞譽》:“ 許掾嘗詣簡文,爾夜風恬月朗,乃共作曲室中語,襟情之詠,偏是 許 之所長,辭寄清婉,有逾平日。”唐·權德輿《送信安劉少府自常州參軍選授》詩:“襟情無俗慮,談笑成逸躅。”
⑼蠻箋(mán jiān):謂蜀箋,唐時指四川地區所造彩色花紙。 [2] 

破陣子·燕子欲歸時節白話譯文

燕子歸來的時節,吹起了西風。希望在人世間我們還能能相聚在一起,在菊花叢中舉杯共飲。歌聲悠揚有你粉嫩的臉龐。
夕陽穿過幕簾,陰影包圍了梧桐。有多少情話説不盡,寫在給你的詞曲中。這份情是千萬重的。 [2] 

破陣子·燕子欲歸時節創作背景

《破陣子·燕子欲歸時節》這首詞是晏殊家道落寞時所作。 [2]  他看到歌女的酸楚,聯想到自己的落魄,由此創作這首詞表達內心的痛苦。

破陣子·燕子欲歸時節作品鑑賞

破陣子·燕子欲歸時節文學賞析

《破陣子·燕子欲歸時節》是一首秋日席問贈妓之作。全篇代歌妓述事言情,先寫這位歌女對“時節”的感受,次寫她在筵席上與情人“小會”的歡欣及她的即席演唱,最後寫她與情人依依惜別的種種情狀。
“燕子欲歸時節,高樓昨夜西風。”這裏點明瞭時節。從“燕子欲歸”和“昨夜西風”這兩句來看,當是晚春至秋初的這段時節。這句,其實存在着一個人物特寫。一個女子站在高樓之上,望着遠方的姿態寫滿了思念。雖然晏殊從詞語上沒有寫到這個女子,但從“燕子”、“高樓”這兩句,勾畫出一個女子婀娜多姿的身姿。 “高樓昨夜西風”句。雖然也可以説是一種實景的描寫,但其實是一種心境的勾畫。 [3] 
“燕子欲歸”,其實指燕子欲歸,人未歸,這其實是女子內心的願望和最真最深的疼。“高樓”這句。晏殊詞中的這“高樓昨夜西風”是對愛的無力企及和內心無法親近的絕望與悲痛。 [2]  [4] 
“求得人間成小會。試把金尊傍菊叢。”“求”字,寫活了內心的期待和渴望。寫出了女子內心一往情深的堅持和等待。 [3] 
“歌長粉面紅”這是對這個女子歌聲和麪容的描寫。“歌長”,是這個女子不忍分別的一種描寫。女子的深情,在這兩個字上表現的一覽無遺。 “粉面紅”三個字,寫出了女子的美麗。 [3] 
“斜日更穿簾幕,微涼漸入梧桐。”點明瞭時間。“斜日”指“斜陽”。兩個人不忍分別。“斜日更穿簾幕”句中的穿”字用得很讓人覺得傷心。用一個動詞來描寫心靈之中的疼,更是鮮活而生動。這“斜日”穿透的不是“簾幕”。而是女子不捨的心。微涼漸入梧桐。又見到了梧桐。這是思念、閨怨、孤獨、寂寞、淒涼、悼亡的隱喻。這是一個觸手冰冷的詞語。梧桐,也是一顆絕望、淒涼、無助而思念的心靈。 [3] 
”多少襟情言不盡,寫向蠻箋曲調中。此情千萬重。“心滅了。情卻仍然還在燃燒。“此情千萬重”句,是女子對即將離開的人的交代。 [3] 
全詞描繪了一幅鬱郁悲涼、惜別、思念的場景,藴含了詩人憂傷的情懷。

破陣子·燕子欲歸時節名家點評

現代文學家、作家葉嘉瑩:“至於寫豔情者,如其《破陣子》之'多少襟懷言不盡,寫向蠻箋曲調中,此情千萬重’,若以這些詞句與柳永《定風流》之‘綵線慵拈伴伊坐’,《菊花新》之‘欲掩香幃論繾綣’諸作相較,則大晏正所謂‘雖作豔語,終有品格’,因為大晏所喚起人的只是一份深摯的情意,而此一份情意雖然或者乃因兒女之情而發,然而卻並不為兒女之情所限,較之一些言外無物的淺露淫褻之作,自然有高下、雅鄙的分別。”
中國民俗學家、世界漢詩協會會員高國藩教授:“《破陣子》‘燕子欲歸時節,高樓昨夜西風’。燕子的來去,表明春來秋至,季節本無形,季節本無形,詞中用燕子這一意象代替寫出來,具體生動,畫面感徒增。” [1] 

破陣子·燕子欲歸時節作者簡介

晏殊 晏殊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約派的詞人之一。撫州臨川文港鄉(今南昌進賢縣)人。七歲能文,十四歲時就因才華洋溢而被朝廷賜為進士。之後到秘書省做正字,北宋仁宗即位之後,升官做了集賢殿學士,仁宗至和二年,六十五歲時過世。性剛簡,自奉清儉。能薦拔人才,如范仲淹、歐陽修均出其門下。他生平著作相當豐富,計有文集一百四十卷,及刪次梁陳以下名臣述作為《集選》一百卷,一説刪並《世説新語》。原有集,已散佚,僅存《珠玉詞》及清人所輯《晏元獻遺文》。又編有類書《類要》,今存殘本。 [5] 
參考資料
  • 1.    高國藩.論晏殊詞的意象(J).江西社會科學,1996(2) 54-57
  • 2.    主編 王洪.唐宋詞百科大辭典:學苑出版,1993 年1月:1257
  • 3.    梅邊吹笛著.今生最愛晏殊詞: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2.04:第58頁
  • 4.    鄭福田.唐宋詞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3月:176
  • 5.    賀新輝.宋詞鑑賞辭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年9月:1166-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