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雲裏

鎖定
石雲裏,男,安徽省宿松人,博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文名
石雲裏
畢業院校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學位/學歷
博士
專業方向
天文與物理學史,中西科學交流史,科學技術與社會
任職院校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職    稱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石雲裏人物經歷

1985年7月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物理系本科,獲理學學士學位
石雲裏 石雲裏 [1]
1988年9月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自然科學史研究室,獲理學碩士學位。
1998年6月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自然科學史研究室,獲理學博士學位。
1988年9月開始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任教,先後擔任助教、講師、副教授和教授。
1996年10月,韓國延世 大學(Yonsei University) 天文台及國學研究院訪問學者。
1998年9月至1999年8月,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科學史系博士後。
2001年9月至2003年8月,美國麻省理工大學迪博納科學技術史研究所(Dibner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t MIT)博士後。
2005年3月至8月,英國李約瑟研究所(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梅隆學者(Fellow of Andrew W. Mellon Foundation)。
2005年9月至2006年12月,德國圖賓根大學 (Eberhard-Karls University of Tuebingen) 中國與韓國研究所 (Institute for Chinese and Korean Studies)洪堡學者(Fellow of Alexander von Humboldt Foundation),客座教授。 [1] 

石雲裏研究方向

1、天文與物理學史
2、中西科學交流史
3、科學技術與社會 [1] 

石雲裏講授課程

1. 西方科學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專業研究生基礎課
2. 中國天文學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專業研究生專業課
3. 科技史英文文獻選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專業研究生專業課
4. 西方科學史前沿,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專業博士生基礎課
5. 西方科學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本科生公選課(雙語課)
6. 科學簡史·科學革命篇,教育部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
7. 科學簡史·中國科學篇,教育部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
8. 歷史上西方科學文化的東傳與影響,上海交通大學2015年夏季學期海內外學者開設課程
9. China Panaroma,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留學生必修課(英語授課)
10. Western Science and the Changing World View: Scientific Thoughts in 17th-18th Century China and Korea,德國圖賓根大學2006年秋研究生選修課(英語授課) [1] 

石雲裏主要學術兼職

德國圖賓根大學中國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Annals of Science(英國,Taylor & Francis出版)編委(2006-);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國際東亞科學、技術與醫學史學會會刊,德國Tuebingen大學出版)編委(2000-);
Chinese Annals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編委,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主辦(2017—);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歷史儀器工作組主席(2012-2016);
國際科技史聯合會古代與中世紀天文學委員會執委(2009-2017),主席(2017-)。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天文學與世界遺產工作組成員(2010-2013);
國際東方天文學系列會議工作委員會成員(2003-);
國際東亞科學、技術與醫學史學會副主席(2011-2015),主席(2018-2022);
國際科學史與科學哲學聯合會伊斯蘭科學技術史委員會顧問(2004-2008);
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歷史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013-2017)、(2018-2023);
中國科學史學會理事(2000-2015),副理事長(2018-);
自然科學史研究》編委(2005-)。 [1] 

石雲裏科研項目

主持和獨立承擔部分
1. “薛鳳祚的天文學貢獻”,教育部博士點專項科研基金,2006-2008;
2. “十七、十八世紀耶穌會士在中國的天文觀測”,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基金, 2005-2007;
3. “From Ingolstadt to Beijing——German Contribution to Chinese Astronomy (1724-1746)”, Alexander von Humboldt Foundation (German), 2005-2006;
4. “Copernicus vs. Tycho in China——A Study of the True Principles of the Pacing of the Heavens”, Andrew W. Melon Foundation (USA), 2005;
5. “中國古代曆法的計算機模擬與綜合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01-2003;
6. “清欽天監的天文觀測”,中國科學院“留學基金則有支持計劃”基金,2000-2002;
7. “清代天文表研究”,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啓動基金”, 2000-2002;
8. “European Background of Jesuit Astronomy in the 18th Century China”, Dibner Foundation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SA), 2001-2003;
9. “The Influence of Islamic Astronomy in China”, 王寬誠教育基金,1997-1998.
參加的科研項目
1. “陶寺天文遺址的模擬研究”,中國科學院院長基金;
2. “《徽州文化史》科技卷”,中國社會科學基金子課題;
3. “中國道教科學技術史”秦漢魏晉天學部分,中國社科基金九五重點子課題;
4. “傳統中國天文學在國外的流傳和影響”,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
5. “《基礎科技教育綱要》”,中國科學院教育局項目;
6. “《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天文卷”, 國家古籍整理規劃小組項目子課題;
石雲裏
石雲裏(5張)
7. “《中國天文學史大系》明清部分”, 中國科學院重點項目子課題;
8. “《世界著名科學家》天文學家部分”,國家新聞出版署重點項目子課題.

石雲裏學術著作

1. 石雲裏, 邢鋼 (2006): 中國漢代的日月食預報技術及其對星佔觀的影響.《自然辯證法通訊》28, 2: 79-85.
2. 石雲裏. (2006):《天步真原》的神秘序文. 《廣西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12, 1: 23-26.
3. Shi Yunli and Xing Gang (2006): “The First Chinese Version of the Newtonian Tables of the Sun and Moon”. In Chen, K.-Y., Orchiston, W., Soonthornthum, B., and Strom, R. (eds.). 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riental Astronomy. Chiang Mai, University of Chiang Mai Press: 91-96.
4. 石雲裏, 宋兵 (2006): 王應遴與《經天該》關係的新線索.《中國科技史雜誌》27, 3: 189-196.
5. 許潔, 石雲裏 (2006): 龐迪我、孫元化《日晷圖法》初探——兼論牛津本《天問略》中的晷圖. 《自然科學史研究》25, 2: 149-158.
6. 許潔, 石雲裏 (2006): 抄本《理法器撮要》作者獻疑. 《或問》(日本) 11: 15-24.
7. 石雲裏 (2005): 《徽州文化全書·徽州科學技術卷》天文學章節(張秉倫、胡化凱主編).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8. 石雲裏, 呂凌峯 (2005): 從“苟求其故”到“但求無弊” —— 十七、十八世紀中國天文學思想發展的一條軌跡. 《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5,1: 36-40.
9. 朱燕飛,石雲裏,陳長榮 (2005): 從MIT看中國高校通識教育的發展策略.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5,4: 62-68.
10. 邢鋼, 石雲裏 (2004):《漢簡歷譜》補釋. 《中國科技史料》25. 95-105.
11. 石雲裏 (2004): 西法傳朝考. 《廣西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0: 30-38, 42-48.
12. 石雲裏 (2004): 揭暄對西方宇宙學和理學宇宙論的調和. 《九州學林》2004, 2, 1-20.
13. 呂凌峯, 石雲裏 (2003): 明末中西曆爭中《回回曆法》的推算精度. 《回族研究》 52, 78-80.
14. 呂凌峯, 石雲裏 (2003): 清代日食預報記錄的精度分析. 《中國科技史料》24, 332-342.
15. Shi Yunli (2003): “A note on the Islamic influence on the astronomical instrumentation of the Choson Korea”. Historia Scientiarum 13, 34-41.
16. 石雲裏 (2003): 《曆象考成後編》中的中心差算法及其日月理論的總體精度.《中國科技史料》24,132-146.
17. 石雲裏, 王淼 (2003): 邢雲路測算迴歸年長度問題之再研究. 《自然科學史研究》22, 128-144.
18. Shi Yunli (2003): “The Korean Adaptation of the Chinese-Islamic Astronomical Tables”. Archive of the History of Exact Sciences 57, 25-60.
19. Shi Yunli (2003): “Observations in East Asia, an essay review”.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astronomy 34, 111-114.
20. 石雲裏, 呂凌峯 (2002): 禮制、傳教與交食測驗. 《自然辯證法通訊》24, 44-50.
21. 傅邦紅, 石雲裏 (2001):《崇禎曆書》和《曆象考成後編》中所述的蒙氣差問題. 《中國科技史料》22, 260-268.
22. 呂凌峯, 石雲裏 (2001): 明末歷爭中交食測驗精度之研究. 《中國科技史料》 22, 128-138.
23. 石雲裏, 賀聖迪 (2001): 《中國道教科技史》天學篇 (姜生, 湯偉俠主編). 北京:科學出版社, 657-682.
24. 石雲裏 (2001): 《安徽文化史》(張海鵬等主編) 天文學章節.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5. 張秉倫, 石雲裏 (2001): 自然科學史.《基礎科技教育綱要》(餘翔林主編).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30-242.
26. 傅邦紅, 石雲裏 (2001). 斯涅爾斯在中國的傳播.《物理通報》2001,4:39-43.
27. 石雲裏 (2000): 新公開的敦煌南齊寫本上的捺印佛像. 《中國印刷》10, 34-37.
28. Shi Yunli (2000): “The Eclipse Observations Made by Jesuit Astronomers in Beijing: A Reconsideration”.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Astronomy 31, 136-147.
29. 石雲裏, 呂凌峯, 張秉倫 (2000): 清代天文檔案中的交食預報資料補遺. 《中國科技史料》21, 270-281.
30. 石雲裏 (2000): 《天步真原》與哥白尼天文學在中國的早期傳播. 《中國科技史料》21, 83-91.
31. 石雲裏 (1998): 古代朝鮮學者的《授時歷》研究. 《自然科學史研究》 17, 312-321.
32. 石雲裏 (1998): 朝鮮傳本《步天歌》考. 《中國科技史料》19, 69-79.
33. 石雲裏 (1997):《經天該》的日本抄本. 《中國科技史料》18, 84-89.
34. 石雲裏 (1997): 古代中國天文學在朝鮮半島的流傳和影響. 《大自然探索》16, 119-124.
35. 石雲裏 (1997): 中國古代天文學著作在日本的流傳和影響. 《傳統文化與現代化》22, 71-78. [2] 
36. 石雲裏 (1997): 從黃道周到洪大容——十七世紀中朝“地動説”的比較研究. 《自然辯證法通訊》19, 60-65.
37. 石雲裏 (1997): 《乙巳佔》(點校). 《傳世藏書科技卷》(汪前進主編). 海南: 國際新聞出版中心, 349-438.
38. 薄樹人 (主編),石雲裏, 孫小淳, 胡鐵珠, 景冰, 馮時 (執筆) (1996): 《中國天文學史》. 台北:文津出版社.
39. 石雲裏 (1996): 崇禎改歷中的中西之爭. 《傳統文化與現代化》26, 62-70.
40. 石雲裏 (1996): 從《革象新書》看“地圓説”在元朝的傳播. 《第七屆中國科學史國際會議論文集》. 鄭州: 大象出版社, 123-126. [3] 
42. 石雲裏 (1995): 《中國科學技術史綱·天文卷》.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43. 石雲裏 (1995):《寰有詮》研究. 《天文學史文集》.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32-260.
44. 石雲裏 (1995): 揭暄對天體自轉的認識. 自然辯證法通訊 17, 52-57.
45. 石雲裏 (1995): 十七世紀中國的準哥白尼學説. 大自然探索14, 123-128.
46. 石雲裏 (1993): 《歷體略》、《璇璣遺述》、《地球圖説》、《曆象考成》、《曆象考成後編》、《乾坤體義》、《天問略》 等書提要七篇. 《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天文卷》(任繼愈主編)第(6)(7)(8)冊. 鄭州:大象出版社.
47. 石雲裏 (1993): 揭暄的潮汐學説. 《中國科技史料》14, 90-96.
48. 李斌, 石雲裏 (1992): 唐宋釀酒工藝中的加熱工藝. 《微生物學報》19, 313-315. (本文同時發表於台灣《科學月刊》1992年7月號第271期).
49. 石雲裏 (1992): 傳統“地動説”起及其引起的分歧與爭論. 《自然辯證法通訊》14, 43-49.
50. 石雲裏 (1991): 中國人憑藉望遠鏡繪製的第一幅月面圖. 《中國科技史料》12, 88-91.
51. 石雲裏(1991): 潛心光學,光照千秋——鄭復光傳略. 《科壇名流》(王鶴鳴等主編), 北京:文史出版社, 15-22.
52. 石雲裏 (1991).關於弓體剛性測量的一條宋代史料,《物理學史》1991,1-2, 25.
科普類及其他作品:
1. 石雲裏 (2005): 一位哈佛教授與一本“無人讀的書”. 《科學時報》2005年7月28日. [1] 
2. 石雲裏, 朱燕飛 (2004): 麻省理工學院的人文社會科學教育. 《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04,10.
3. 石雲裏 (2002): 六個數:塑造宇宙的深層力 (英語翻譯自 Just six numbers: the deep forces that shape the universe, by Martin Rees).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4. 石雲裏(2000). 古希臘至中世紀阿拉伯天文學家詞條. 《科學家大辭典》.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5. 石雲裏 (1999): 王蕃, 王貞儀, 鄭復光. 《科技集萃》(張秉倫主編).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40-44, 156-158, 167-169.
6. 石雲裏(1992): 古希臘及阿拉伯天文著作詞條.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石雲裏會議與講演

1. Astronomical Reform in 18th Century China: Later Volumes of the Thorough Investigation in Calendrical Astronomy Imperially Composed Revisited. 2006年10月, Institute for the Epistemology and History of Exact Sciences and Scientific Institutions, National Center for Scientific Researches, Paris.
2. From Ingolstadt to Beijing: Germany Background of Ignaz Koegler’s Astronomical Works in China.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Institutions and Networks: the Transmission of Western Knowledge to China in the 17th to Early 20th Centuries. 2006年8月, University of Erlangen-Nuremberg, Erlangen.
3. Imperial Rites, Catholic Missions and Eclipse Observations: Astronomy and Politics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2006年7月, Institute for Chinese and Korean Studies, Tuebingen University, Tuebingen.
4. The Transmission of Western Astronomical Techniques in the 18th Century China: Ignaz Koegler and Newton’s Astronomy in China. China Workshop on Technik und Weltbild. 2006年1月, University of Stuttgart, Stuttgart.
5. Copernicus vs. Tycho in China: a Closer Look at Smogulecki and Xue Fengzuo’ True Principles of the Pacing of the Heavens. 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East Asia. 2005年8月, Munich.
6. The Transmission of Newton’s Astronomy from China to Korea in the Eighteenth to Nineteenth Centuries.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 Mathematical Education Using Chinese Characters. 2005年8月, University of Tokyo, Tokyo.
7. The Tension between Astronomy and Astrology in Ancient China: Did It Really Exist? Chinese Readings Group. 2005年6月, Needham Institute, Cambridge (UK).
8. Social Forces behind the Jesuit Move from Tycho to Newton in China. Workshop on Science and Empire. 2005年4月,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 Cambridge (UK).
9. 十八世紀牛頓天文學在中國的傳播:外史學角度的考察. 2005年1月,浙江大學科學與文化研究中心, 杭州.
10. The First Chinese Version of the Newtonian Tables of the Sun and Moon.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riental Astronomy. 2004年10月, University of Chiang Mai, Chiang Mai (Thailand).
11. Newtonian Astronomy for Chinese Use. The T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China. 2004年7月, 哈爾濱.
12. Copernicanism in the 17th -18th Century China: Opportunities and Difficulties. Dibner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2年4月, Cambridge (USA).
13. The Islamic influence on the astronomical instrumentation of Korea. 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China. 2001年10月,香港.
14. 揭暄對西方宇宙學與理學宇宙觀的調和. 利瑪竇及四百年來之中西文化互動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1年10月,香港.
15. The Exchange of Astronomical Knowledge between China and Koryo. Seminar on Astronomy in Koryo Kingdom. 1997年10月, Yansei University Observatory and Institute for Korean Studies, Seoul.
16. Aristotelian Cosmology in China: A Review of the Classic Huan You Quan.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riental Astronomy. 1996年10月,鷹潭.
17. 從《革象新書》看“地圓説”在中國的傳播. 第七屆中國科學史國際會議. 1995年1月,深圳. [2] 
參考資料
  • 1.    石雲裏  .中國科技大學[引用日期2012-08-08]
  • 2.    石雲裏教授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2016-01-06[引用日期2016-01-06]
  • 3.    石雲裏  .中國大學精品視頻公開課《科學簡史·科學革命篇》公開課石雲裏.2016-01-03[引用日期2016-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