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門縣

鎖定
石門縣,隸屬於湖南省常德市,地處湘鄂交接,東望洞庭湖,南接桃花源,西鄰張家界,北連長江三峽,有“武陵門户”與“瀟湘北極”之稱。 [17]  地形呈現彎把葫蘆狀,地勢自西向東南傾斜,縱橫全境的河流溝溪有236條。屬中亞熱帶向亞熱帶過渡的季風氣候區, [17]  總面積3970平方千米, [17]  截至2023年末,石門縣常住人口為54.93萬人。 [23]  截至2023年6月,石門縣轄4個街道、13個鎮、4個鄉, [16]  縣人民政府駐楚江街道楚江路32號。
石門地域,自南北朝置石門郡始,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隋開皇九年(589年),廢石門郡,建石門縣,劃歸澧州管轄。 [28]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屬常澧專區。1950年,屬常德專區。1980年,屬常德地區行政公署。1988年,屬常德市。石門縣有“中國名茶之鄉”“中國柑橘之鄉”等稱號。 [32]  2019年12月,成為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單位。 [1]  2022年2月,石門縣被全國愛衞會確認為2021國家衞生鄉鎮(縣城)。 [19]  境內有夾山、龍王洞2家國家4A級旅遊景區。 [41] 
2023年,石門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73.55億元,比上年增長4.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4.51億元,增長3.0%;第二產業增加值129.52億元,增長3.6%;第三產業增加值189.52億元,增長5.0%。全縣三次產業結構為14.6:34.7:50.7。 [24] 
中文名
石門縣
外文名
Shimen County
行政區劃代碼
430726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湖南省常德市
地理位置
湖南省西北部
面    積
3970 km²
下轄地區
4個街道、13個鎮、4個鄉
政府駐地
楚江街道楚江路32號
電話區號
0736
郵政編碼
415300
氣候條件
屬中亞熱帶向亞熱帶過渡的季風氣候區
人口數量
54.93 萬(截至2023年末常住人口) [23] 
著名景點
壺瓶山風景區
夾山風景區
龍王洞
長梯隘
仙陽湖
火車站
石門縣北站
車牌代碼
湘J
地區生產總值
373.55 億元(2023年) [24] 

石門縣歷史沿革

石門自南北朝置石門郡開始,已有1400多年曆史。
縣城古為荊楚之地,秦隸黔中郡慈姑縣。 [28] 
漢,為零陽縣地。
三國吳永安六年(263年),析置天門郡。
晉太康四年(283年),置澧陽縣,治所即今縣城,併為天門郡治。
陳武帝永安二年(558年),後梁肖察(即皇帝位於江陵之後)罷天門郡,更置石門郡。 [28] 
隋開皇九年(589年),廢石門郡,置石門縣,屬澧陽郡。
唐,屬澧州。
五代,因之。
宋,屬澧州澧陽郡。 [28] 
元,屬澧州路。
明,屬嶽州府澧州。
清,屬澧州。
民國,屬第四行政督察區。 [28]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屬常澧專區。
1950年,屬常德專區。
1980年,屬常德地區行政公署。
1988年,屬常德市。
皂市水庫風光

石門縣行政區劃

石門縣區劃沿革

 石門縣地圖
石門縣地圖(2張)
2016年4月26日,湖南省石門縣白雲鎮舉行“撤鄉建鎮”揭牌儀式,根據2015年湖南省行政區劃調整公告(6號):撤銷白雲鄉設立白雲鎮,以原白雲鄉的行政區域為白雲鎮的行政區域。 [4] 
2017年2月,石門縣新鋪、子良等2個鄉將撤銷鄉建制,並在各自原行政區域基礎上設鎮。 [5] 

石門縣區劃詳情

截至2023年6月,石門縣轄4個街道、13個鎮、4個鄉,另有4個農林場、1個管理處、1個管理區:楚江街道、二都街道、寶峯街道、永興街道,蒙泉鎮夾山鎮易家渡鎮新關鎮皂市鎮維新鎮太平鎮磨市鎮壺瓶山鎮南北鎮、白雲鎮,新鋪鎮,子良鎮,羅坪鄉雁池鄉三聖鄉所街鄉、龍鳳園藝場、大同山林場、秀坪園藝場、東山峯農場、洛浦寺林場,夾山管理處、東山峯管理區。 [16-17]  縣人民政府駐楚江街道楚江路32號。

石門縣地理環境

石門縣位置境域

石門縣位於湖南省西北部,處湘鄂邊陲,東連澧縣、臨澧,南接慈利桃源、西抵桑植、鶴峯,北毗五峯松滋。地處東經110°29’~111°33’,北緯29°16’~30°08’之間。 [6]  總面積3970平方千米 [17] 

石門縣地形地貌

石門縣風光
石門縣風光(18張)
石門縣地形呈現彎把葫蘆狀,地勢自西向東南傾斜,西北部,羣山疊翠,東南部,平崗交錯。陸地最低處為蔡家溪與澧水匯合處,海拔42.5米,最高處是壺瓶山頂,海拔2098.7米;全縣平均海拔在500米左右。南部有十九峯、觀國山、太浮山;中部有燕子山、雲落觀、八户山;西部有東山峯、亮埡山、鵝公山;北部有太青山、壺瓶山等。沱、渫、道、澧四水域有子良、磨市、雁池、二都、易家渡、蒙泉等河谷平原,乃全縣境內之“膏腴”。 [17] 

石門縣水文

石門縣縱橫全境的河流溝溪有236條。發源或流經縣境的有澧、渫、沱、澹、道、黃、涔7條水,沱水、澧水、道水自西向東,分別貫穿縣境北部、中部、南部,入松滋,臨澧,而後匯入洞庭。渫水從西北往東南縱貫,長約165千米。 [17] 

石門縣氣候

石門縣屬中亞熱帶向亞熱帶過渡的季風氣候區。境內年平均氣温18.40C,最冷的元月平均氣温5度,最熱的7月,平均氣温28.6度,全年無霜期282天,日照1554.5小時,年平均降雨量1390.3毫米。 [17] 

石門縣自然資源

石門縣植物資源

石門縣境內植物種類繁多,珍稀植物相對亦多,屬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珙桐、光葉珙桐、伯樂樹、香果樹、銀杏、南方紅豆杉等6種,屬二級保護的有連香樹、杜仲、蓖子三尖杉、刺楸、櫸木等15種,屬三級保護的有楠木、檫樹等14種。佔全省國家級重點保護植物的80%。這些珍稀植物大部分屬於第三紀冰川期的古植物和第三紀以前的孑遺樹種,有“活化石”之稱。其中,湖南花楸、石門鵝耳櫪、長果秤鍾樹和武陵松為從來沒有發現的新種,被譽為“天外來客”。另外,境內還保存有大樹、古樹數千株。 [26] 

石門縣動物資源

石門縣境內山多川多動植物多,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華南虎、金錢豹、雲豹、林麝、金雕等5種,二級保護的有大鯢、鳶、赤腹鷹、蒼鷹、松雀鷹、黑冠鵑隼、普通鵟、白尾鷂、遊隼、紅隼、灰背隼、紅腹錦雞、白尾長冠雉、紅腹角雉、勺雞、紅翅綠鳩、紅角鴞、領角鴞、褐魚鴞、大鵟、白腹鷂、白頭鷂、鵲鷂、鳳頭鶼、雀鷹、燕隼、穿山甲、水獺、獼猴、藏酋猴、黑熊、青鼬、金貓、黑麂、牙獐、大靈貓、小靈貓、蘇門羚、青草獐等49種,另有野豬、猴面鷹、五步蛇、巖蛙等三級保護動物及省級保護動物多種。佔湖南省國家級保護動物的70%。 [27] 

石門縣礦產資源

石門縣礦產資料較為豐富,據地質探明,全縣境內發現礦產資源達35種之多,不愧為名副其實的“礦都”。其中不少礦產不僅品位高,而且產量大,無論質與量,都能居全省、全國、甚至全球之前列。主要礦產有雄黃、矽砂、煤炭、石膏、石煤、磷礦、水泥灰岩,白雲石、海泡石、大理石、重晶石、赤鐵礦、礬礦等,各類礦產的礦牀、礦點320多處。其中大型礦牀19處,中型礦牀48處,小型礦牀37處,遍佈於全縣19個鄉鎮,且礦牀埋藏較淺,易於開發。全縣礦石總儲量為130億噸,潛在經濟價值1600億元,人均潛在價值23萬元,地均4000萬元/平方千米。現已開發利用的礦產達15種。 [25] 
此外,還有褐鐵礦、硫鐵礦、菱鐵礦、鏡鐵礦、錳礦、銅礦、油頁岩、螢石、耐火粘土、造型用砂、粘土、陶土、滑石、方解石、砧用粘土、礫石砂、紅土等多種礦產。 [25] 

石門縣人口

石門縣人口數量

截至2023年末,石門縣常住人口為54.93萬人 [23]  ,2023年末,石門縣總户數228665户,户籍總人口649217人,其中城鎮人口234007人,鄉村人口415210人。在總人口中,男性人口333053人,女性人口316164人。年末全縣常住人口54.9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6.90萬人,城鎮化率48.97%。 [24] 

石門縣民族構成

石門縣有漢族、土家族、蒙古族等32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一半以上。 [22] 

石門縣經濟

石門縣綜述

石門縣
石門縣(7張)
2023年,石門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73.55億元,比上年增長4.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4.51億元,增長3.0%;第二產業增加值129.52億元,增長3.6%;第三產業增加值189.52億元,增長5.0%。一、二、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2.2%、27.0%和60.8%,分別拉動經濟增長0.5、1.1和2.6個百分點。全縣三次產業結構為14.6:34.7:50.7。全縣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41.22億元,增長4.9%,佔全縣GDP的11.0%。 [24] 
固定資產投資
2023年,石門縣固定資產投資額增長2.6%。全縣固定資產投資施工項目223個,其中新開工120個。按產業分:一產業投資增長38.4%;二產業投資增長7.8%;三產業投資下降22.8%。工業投資增長7.8%,其中工業技改投資增長62.0%。 [24] 
2023年,石門縣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54.3%。房地產開發房屋施工面積226.45萬平方米,下降15.6%,其中住宅187.86萬平方米,下降13.0%;房屋竣工面積64.46萬平方米,增長403.6%,其中住宅52.14萬平方米,增長338.5%;商品房銷售面積37.82萬平方米,下降18.6%,其中住宅32.38萬平方米,下降15.0%;商品房銷售額15.98億元,下降26.9%,其中住宅銷售額12.74億元,下降17.8%。 [24] 
人民生活
2023年,石門縣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0.1%。全縣城鄉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4487元,增長5.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21元,增長3.4%,剔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3.3%,其中工資性收入15173元;經營淨收入9273元;轉移性收入6512元;財產性收入2664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22元,增長7.1%,剔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0%,其中工資性收入6056元;經營淨收入6765元;轉移性收入5091元;財產性收入210元。
2023年,石門縣全體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23271元,增長1.9%。城鎮居民年人均消費支出27464元,增長3.1%,其中食品煙酒支出7659元;衣着支出1773元;居住支出6177元;生活用品及服務支出1594元;醫療保健支出1885元;交通通信支出3402元;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4324元;其他用品和服務支出652元。人均住房使用面積73.6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0348元,增長0.4%,其中食品煙酒支出5582元;衣着支出825元;居住支出5180元;生活用品及服務支出1509元;醫療保健支出2622元;交通通信支出2160元;教育文化娛樂支出2213元;其他用品和服務支出256元。人均住房面積87平方米。 [24] 

石門縣第一產業

石門縣風光 長梯隘 溶洞 石門縣風光 長梯隘 溶洞
2023年末,石門縣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5.76億元,比上年增長3.3%。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增長3.2%,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增長9.0%。 [24] 
2023年,石門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50.33萬畝,比上年下降0.5%。糧食播種面積72.30萬畝,下降0.2%,其中水稻面積40.31萬畝,下降2.4%。經濟作物種植面積78.03萬畝,下降0.7%,其中油料種植面積43.32萬畝,下降1.3%;棉花種植面積1.15萬畝,下降4.9%;烤煙種植面積2.54萬畝,增長0.3%;蔬菜種植面積17.17萬畝,與去年持平。
2023年,石門縣果園面積33.15萬畝,增長1.6%,其中柑橘面積31.94萬畝,增長1.6%。年末茶園面積13.19萬畝,增長0.9%。
2023年,石門縣糧食總產量30.25萬噸,增長1.3%,烤煙、蔬菜、茶葉、柑橘均保持增產態勢。 [24] 
2023年全縣主要農產品產量
產品名稱
計量單位
絕對數
比上年±%
糧食
302500
1.3
其中:稻穀
184450
-2.1
蕎麥
311
-15.5
玉米
85000
6.4
豆類
7128
7.0
油料作物
56517
3.4
其中:油菜籽
55173
3.5
棉花
1116
0.5
烤煙
3708
2.1
蔬菜
336750
3.3
茶葉
17710
2.3
柑橘
469404
8.3
參考資料: [24] 
2023年,石門縣木材間伐量39731立方米,活立木蓄積1620.37萬立方米。2023年,石門縣肉類產量9.40萬噸,下降1.1%,其中豬肉產量4.91萬噸,下降1.0%。2023年,石門縣淡水養殖面積8.03萬畝,下降2.8%;水產品產量11850噸,增長1.3%。 [24] 
2023年全縣畜牧業生產情況
產品名稱
計量單位
絕對數
比上年±%
生豬出欄
萬頭
66.82
-1.2
生豬存欄
萬頭
39.84
-9.2
牛出欄
萬頭
3.79
-7.6
牛存欄
萬頭
8.20
-10.2
羊出欄
萬隻
47.82
-13.7
羊存欄
萬隻
38.22
-12.9
家禽出欄
萬羽
2200.46
0.9
家禽存欄
萬羽
1268.00
0.3
家禽產量
萬噸
3.17
1.0
參考資料: [24] 
2023年,石門縣全縣農產品加工企業1066家,其中國家級及省級以上龍頭企業6家。年末有農民專業合作社1120家,成員7.31萬户。家庭農場3666個,經營土地面積14.33萬畝,休閒農業經營主體78個。全縣有三品一標農產品認證79個,其中綠色食品34個,有機食品45個。
2023年,石門縣省級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園11個,市級現代農業特色示範園5個。高標準農田建設2.74萬畝。 [24] 

石門縣第二產業

2023年,石門縣實現工業增加值108.06億元,增長6.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達99.9%。 [24] 
2023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主要產品產量
產品名稱
計量單位
絕對數
比上年±%
水泥熟料
萬噸
361.06
-11.5
水泥
萬噸
443.54
7.9
發電量
億千瓦時
63.61
-2.2
其中:火電
億千瓦時
58.70
-3.8
其中:水電
億千瓦時
4.42
10.2
參考資料: [24] 
2023年,石門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營業收入344.15億元,增長0.7%;營業成本286.86億元,增長1.0%;實現税金及附加1.78億元,下降10.1%;應交增值税3.47億元,下降8.7%;利潤總額10.41億元,下降25.0%;虧損企業15家,虧損面8.1%,虧損額1.00億元,增長44.9%。
2023年,石門縣實現建築業增加值21.62億元,下降8.3%。全縣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18家,完成建築業總產值13.58億元,下降20.5%;房屋建築施工面積83.91萬平方米,下降22.9%;房屋建築竣工面積24.78萬平方米,增長10.9%。 [24] 

石門縣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23年,石門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4.38億元,同比增長0.2%。其中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15億元,下降0.1%。按消費形態分,商品零售42.37億元,餐飲收入1.78億元。按銷售單位所在地分,城鎮40.26億元;鄉村3.89億元。 [24] 
2023年,石門縣完成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40.28億元,比上年增長6.6%;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9.46億元,增長11.5%。全年實現電子商務交易額39.75億元,增長15.6%。 [24] 
對外經濟
2023年,石門縣完成進出口總額48827萬元,下降52.5%,其中出口總額45740萬元,下降55.5%。全縣商品出口企業21家。全縣全年引進內外資總額158.09億元,實際利用外資金額6.4千美元,實際引進境內省外資金158.09億元,引進億元以上項目28個。 [24] 
交通、郵電和旅遊
2023年,石門縣實現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20.64億元,同比增長5.6%。
2023年,石門縣郵政部門業務總量10882.73萬元,增長12.6%;三大運營商業務總量4.07億元,增長4.1%。年末移動電話用户53.27萬户,增長4.0%,全縣移動電話普及率為96.98部/百人。年末互聯網寬帶用户19.54萬户。
2023年,石門縣共接待國內遊客591.48萬人次,增長67.5%;創國內旅遊總收入64.38億元。全年因私出境7059人次。 [24] 
金融
截至2023年末,石門縣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379.17億元,增長5.1%。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306.19億元,增長13.9%。 [24] 
2023年全縣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及其增長速度
指標
單位
年末數
比上年末±%
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
億元
379.17
5.1
其中:境內存款
億元
379.13
5.1
#住户存款
億元
323.50
12.0
活期存款
億元
74.34
0.8
定期及其他存款
億元
249.16
15.8
非金融企業存款
億元
22.05
-23.4
活期存款
億元
18.09
-22.1
定期及其他存款
億元
3.96
-28.4
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
億元
0.05
31.2
境外存款
億元
0.04
-27.2
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
億元
306.19
13.9
其中:境內貸款
億元
306.18
13.9
#住户貸款
億元
108.93
7.0
短期貸款
億元
30.30
20.5
中長期貸款
億元
78.64
2.6
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
億元
196.25
20.4
短期貸款
億元
22.49
72.3
中長期貸款
億元
160.89
15.9
境外貸款
億元
0.01
-31.3
參考資料: [24] 
截至2023年末,石門縣擁有證券公司營業部1家,全縣商業保險分支機構完成保費收入94745萬元,增長0.1%。 [24] 

石門縣交通運輸

截至2023年末,石門縣公路線路總里程3911.86千米,全年提質改造農村公路110.76千米。全縣汽車保有量7.58萬輛,其中私人汽車保有量7.03萬輛,私人轎車保有量3.81萬輛。全年完成公路客運量204.60萬人,完成公路旅客週轉量3462.19萬人千米。 [24] 

石門縣鐵路

石門縣北站 石門縣北站
石門縣有焦(焦作)—柳(柳州)線橫貫縣境,石(石門)—長(長沙)線與焦柳線在石門形成縣城T型交匯,洛(洛陽)—湛(湛江)線途經石門,三條主幹線設計年貨運量分別為1500萬噸、1900萬噸、5000萬噸,襄(襄樊)—石(石門)複線貨運量可達3200萬噸。境內設有石門縣站、石門北站、石門南站、七松站四座火車站,鐵路運輸十分便利,客運可直達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 [31] 

石門縣公路

石門縣共有省道406.7千米,S303、S304兩條省道貫穿縣境;有縣、鄉道1409千米,80%以上的鄉鎮實現了鄉鄉通油路;有村道1952.8千米。 [31] 

石門縣水運

石門境內建有閆家壩水運碼頭,最大噸位為100噸級。豐水期可直接從石門下船,枯水期可從澧縣陽湖口碼頭或津市竹木坪碼頭下船(距石門60千米),經洞庭湖入長江。 [31] 

石門縣政治

職務
姓名
縣委書記
吳興國
縣委副書記、縣長
李長春
僅列黨政主要領導,不列副職,截至2024年5月 [29-30] 

石門縣社會事業

石門縣教育事業

石門縣一中 石門縣一中
截至2023年末,石門縣有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共2所,共招生1862人,在校生5107人,畢業生1472人。中學35所,其中高級中學5所,初級中學30所。高級中學招生3366人,在校生9635人,畢業生2958人。初級中學招生5653人,在校生18228人,畢業生5861人。普通小學共招生5770人,在校生34360人,畢業生5484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和畢業生升學率均達到100%。幼兒園在園幼兒11481人。全縣各類民辦學校4所,在校學生4560人。全年落實義務教育保障資金61482萬元,發放中職國家助學金673.7萬元。 [24] 

石門縣科學技術

截至2023年末,石門縣有地震台站3個,法定計量檢定技術機構1個,年強制檢定計量器具4500台件。特種設備生產單位2家,特種設備數量3885台。全縣各類科普協會368個,舉辦科普宣講活動60次,實用技術培訓400次。全年授權專利178件,其中發明專利24件。簽訂技術合同275項,成交金額25.06億元。 [24] 

石門縣文化事業

石門圖書館 石門圖書館
截至2023年末,石門縣有文化站22個,藝術表演團體9個。文化館、博物館和公共圖書館各1個。全年放映農村公益電影2964場,出版報紙1種。綜合檔案館1個,開放各類檔案4.95萬卷。年末擁有廣播電台1座,電視台1座,有線電視用户數3.08萬户。 [24] 

石門縣醫療衞生

截至2023年末,石門縣有衞生機構561個,其中醫院、衞生院31個,衞生監督執法機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院、專科疾病防治院各1個。全縣醫院、衞生院擁有牀位4317張,其中鄉鎮衞生院牀位1600張。全縣編制內衞生技術人員2597人,其中鄉鎮衞生院衞生技術人員686人。在衞生技術人員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703人。全縣註冊護士2291人。 [24] 

石門縣體育事業

截至2023年末,石門縣有體育場地1560個,其中體育館3座,運動場1446個,游泳池6個,各種訓練房105個。全縣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達24萬人,開展全民健身項目25項次,全年獲得亞洲冠軍1個。 [24] 

石門縣社會保障

石門縣風光 石門縣風光
截至2023年末,石門縣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515378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46543人。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職工人數87810人,其中在職職工人數60918人(含靈活就業),離退休人員26892人。參加失業保險職工人數26668人;參加工傷保險職工人數58263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登記參保人數394781人。 [24] 
截至2023年末,石門縣城鎮低保對象月人均補助標準447元,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859人,全年發放保障經費472萬元。農村低保對象月人均補助標準262元,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5900人,全年發放保障資金4975萬元。農村五保户分散供養標準為6504元/年。 [24] 

石門縣環境保護

2023年,石門縣批准建設用地310.01公頃,建設佔用耕地68.05公頃,補充耕地1184.90公頃,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30.86公頃。年末實有耕地面積32547.15公頃,其中水田面積20592.84公頃,旱地面積11951.02公頃。全縣基本農田27496.53公頃。 [24] 
2023年,石門縣完成造林面積873公頃,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平方千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面積66568公頃。森林覆蓋率60.4%。已發現的礦種36種。年平均氣温18.4℃,年總降水量927.1毫米,年日照總時數1554.5小時。人均用水量739.5立方米。
2023年,石門縣用電量13.46億千瓦時,比上年下降1.6%,其中工業用電量5.26億千瓦時,下降8.4%,居民生活用電量4.18億千瓦時,下降6.0%。全縣規模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158.21萬噸標準煤,下降7.5%,規上工業增加值能耗變動率-13.3%。
2023年,石門縣城區空氣質量達標率92.6%;全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下降7.3%;化學需氧排放量下降47.4%;氨氮排放量下降34.9%;氮氧化物排放量增長1.1%;工業企業主要污染物排放綜合削減率28.6%,污染物排放達標率100%;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100%,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9.68平方米。 [24] 

石門縣安全生產

2023年,石門縣農作物受災面積7838.73公頃,其中成災面積2410.31公頃,絕收面積1130.01公頃。 [24] 
2023年,石門縣共發生各類生產經營性安全生產事故7起,死亡7人,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0.0187人,全年森林火災0起。 [24] 

石門縣歷史文化

石門縣地名由來

石門,自南北朝置石門郡始,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縣名來歷傳説不一,主要有三:一曰:縣城以東二里處兩巖壁立如門;一曰:縣城以西三里地楊嶺崗與新街口附近之石山,隔河對峙似門;一曰:縣城以東15裏處有巖門口。三者雖方位、距離不同,但俱説明系地形特徵而得名。 [28] 

石門縣非遺

截至2023年末,石門縣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7個,市級9個。 [24] 

石門縣文物

夾山寺
夾山寺位於石門縣夾山國家森林公園中心景區,含靈泉禪院和闖王墓。夾山寺建築羣地方特色鮮明,是研究湘西北古建築的重要資料。2013年3月,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4] 
夾山寺 夾山寺
皂市遺址
皂市遺址是澧陽平原重要的典型大遺址之一,發現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先後3次正式發掘,遺址包含有新石器時代、商代、東周三個時期的文化層,遺址總面積達101.45公頃,核心遺址區面積達9萬平方米。其中新石器時代遺存距今約6900-7200年,對構建長江中游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發展譜系與年代序列有重要意義,被考古界命名為“皂市下層文化”。2013年3月,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3] 
石門文廟
石門文廟位於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楚江鎮文廟路6號,始建於宋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遷建今址,清乾隆至光緒年間先後進行了多次維修或重建。文廟坐西北朝東南,現存建築多為清代所建。原有四進三院,佔地面積7000多平方米,現存三進兩院,佔地面積4493.44平方米。2019年10月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2] 
石門文廟頭門正面 石門文廟頭門正面

石門縣民俗文化

  • 敬土地
石門風光
石門風光(2張)
石門先民神化土地,崇拜土地,想象出了各種各樣的土地神,俗稱“土地菩薩”,簡稱“土地”。
在石門人的心目中,土地神的法力甚大,除管五穀生長,風調雨順外,主要掌管人的疾病禍福。因此,石門人極端崇拜“土地菩薩”。石門西北鄉的“土地菩薩”很少建土地廟,多是在村頭寨尾或田邊地角,用“三塊巖板立個屋,兩張黃紙做大門”。石門南鄉一般正式建個一二米高左右的小巖屋,特別是石門縣的易家渡鎮土地廟建得高大雄偉,而且保存完好,估計有20多座。石門西北鄉土地廟裏一般不放土地公神像,哪裏有小巖屋哪裏就有了“土地菩薩”。所以石門“土地”到處都有,隨處可見,隨到隨拜。一個土地廟,往往成為一户人家,一村一寨的保護神。石門“土地”按其司職不同有八種之多。
  • 敬古樹
石門有許多植物崇拜遺俗。屋前屋後如果有一棵上百年曆史的大樹就稱之為古樹,古樹不僅不能砍,連樹枝也不能去折斷,否則驚動了樹神會不吉利。石門人常常在古樹蔸腳下砌一小石屋,逢年過節或不定期去燒香拜樹。
古代石門人常常會觀察古樹神奇地顯“靈”,預兆某種事情出現。譬如石門覃氏把白花樹崇拜成神樹,稱作“菩舍樹”。覃氏感念它的靈異,在樹後建祖祠,定堂號“白花堂”,對樹特別保護,根部培土施肥,四周砌石欄,防止別姓嫉妒破壞。相傳,每當覃氏子孫返鄉祭拜菩舍樹,叩頭一次,花就自落一朵,祭拜人多,叩頭亦多,白花自落遍地,待到祭拜完畢,菩舍樹下落英繽紛。覃氏子孫在鞭炮鑼鼓聲中,在菩舍樹下,跳畢茲卡舞“舍巴日”。他們繞樹而舞,跳出單擺、雙擺、旋轉擺來。
另外石門人對“生物活化石”銀杏樹(俗稱白果樹)非常崇拜。石門人常常對着白果樹合十許願或祈福降祗。

石門縣風景名勝

石門縣自然風景迷人,自北向南分佈着壺瓶山-東山峯仙陽湖夾山寺蒙泉湖等景區。位於渫水中下游的十家坪商代遺址,出土有不少文物:土陶俑、鼎足、矮足豆、鍊鐵爐灶及骨刀、骨錐等。此外,縣城附近還有舊稱“石門八景”的層山古柏、石門峭壁、雲寺曉鍾、方頂留茵、將軍野渡、麒麟繡水、清瀨流觴、洄湍卷雪等名勝。
截至2023年末,石門縣等級旅遊區(點)4家,其中4A級及以上2家。 [24] 
壺瓶山
壺瓶山風光
壺瓶山風光(19張)
壺瓶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坐落在縣境西北部,距縣城108千米,總面積665.8平方千米,主峯高達2098.9米,為湖南第一高峯,有“湖南屋脊”之稱,被列為湖南省十大山嶽景觀之一,湖南省十個生態旅遊示範區開發建設單位之一,國家AAAA級景區建設目標單位之一。其間具有神話色彩的“神景洞”坐北朝南,洞深數十里;神景洞頂一帶20多萬畝原始森林,為世人所矚目,樹木達670多種,屬國家1、2、3類保護的樹種就達20多種。2001年,世界自然基金會、世界自然聯盟、世界銀行將壺瓶山確定為全球200個重點生態區之一(中國共9個)。 [38] 
仙陽湖
仙陽湖景區 仙陽湖景區
仙陽湖又名皂角湖、皂市水庫,距縣城19千米,是湘西北最大的人工湖泊,是可與洞庭媲美的湖南第二大水域,54平方千米的水面,有100多個島嶼和半島。湖邊有石門縣龍王洞和熱水溪温泉。 [38] 
夾山
夾山 夾山
夾山距離石門縣城10千米,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國家示範森林公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際生態休閒景區。夾山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藴,是湖湘文化的源頭之一,集佛教禪宗、貢品禪茶、闖王禪隱碧巖禪泉、森林禪修於一體。 [39] 
蒙泉湖
蒙泉湖 四十八寨 蒙泉湖 四十八寨
蒙泉湖風景區位於湖南石門縣蒙泉鎮,蒙泉因北宋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於公元1094年途經此地親筆題寫“蒙泉”而得名,水面5800餘畝。湖中島嶼星羅棋佈,數萬只白鶴、白鷺、鸕鷀、野鴨棲息於此,享有“花山鳥島”美譽。 [38] 
龍王洞
石門 龍王洞 石門 龍王洞
石門縣龍王洞距離石門縣城35千米,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據中國地質科研所評估,龍王洞已經有6億年曆史,千姿百態的鐘乳石至今仍在生長,是我國為數不多的活溶洞之一,洞中幽潭琴泉、珠滴瓊簾、玉筍銀幔、絢麗多姿,恍若水晶龍宮。 [39] 
長梯隘
長梯隘 紅石林 長梯隘 紅石林
長梯隘景區位於石門縣羅坪鄉,地處武陵山脈北向支脈橫斷山左側之根部,距石門縣城137千米,相距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中心區110千米,距湖南屋脊壺瓶山32千米。長梯隘海拔600—800米之間,屬喀嘶特地貌,土壤酸性,黃壤,溶洞多、大、奇,民房多以有鑰匙頭、高門坎、高窗户、吊腳木質結構為主,居民以土家族人為主,林茶相間、林煙相間、林房相間。境內森林茂密,山秀水清,生態優美,自然景觀資源豐富,擁有一系列優美的大自然傑作。
景區內有豐富的旅遊資源:花絲洞、青石林、紅石林、牙齒洞、東湖、西湖、天井屋、觀景亭、香爐觀(古廟)、觀猴峽、百果園、石鼓、百丈峽洞(華中第一大、長洞)、巖子口和龍頭河峽谷(統稱黃虎港峽谷,是華南第一峽谷)、萬畝生態林觀光園,鑰匙頭、高門坎、高窗户吊腳木質結構房屋羣、道爾堰山頂出泉水、古漢墓、千年銀杏古木參天、亮埡山狩獵場等。 [38] 
雲頂滑雪場
雲頂滑雪場鳥瞰圖 雲頂滑雪場鳥瞰圖
雲頂滑雪場位於湖南東山峯雲頂滑雪度假區,壺瓶山東山峯鹿野仙蹤景區內,總佔地面積近10萬平方米,是湘北地區唯一一家滑雪場,更是華南地區屈指可數的優質大型露天滑雪場之一。可接待省內外滑雪旅遊愛好者及迅速成長的中高端滑雪專業羣體,滑雪賽道按國家標準建設,可承辦國家級大型賽事。滑雪場選址所在地形坡度為2°~20°,平均坡度約12°左右,具有雪質好、雪量豐富、氣候適宜等優點。 [38] 
石門文廟
石門文廟(孔廟)距今已近千年歷史,廟址幾經變遷,現存孔廟為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石門縣令周邦領建,建築羣按南北中軸線對稱佈局,現尚存兩個四合院。2002年被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廟融官式建築與民間建築於一體,其木雕、石刻含濃郁的地方民族民俗文化特色。2016年,石門文廟入選國家級3A旅遊景區。 [40] 

石門縣名優特產

石門柑橘
中國(石門)柑橘節 中國(石門)柑橘節
石門柑橘,石門縣位於湖南省西北部,生態環境優越,適宜柑橘經濟栽培,尤其是早熟蜜橘有近700年種植歷史。石門柑橘先後獲得“中華名果”“湖南省著名商標”、湖南省“一縣一特”農產品優秀品牌等榮譽,享有“中國柑橘之鄉”“中國早熟蜜橘第一縣”的美譽,“石門柑橘”品牌綜合價值超過26億元,暢銷全國30多個省市區,連續55年實現對外出口。石門已成為湖南省柑橘種植規模最大的縣,“橘鄉”已成為石門的別名。呈現“柑橘映紅山水”的美景。 [37] 
石門茶
石門是湖南最大的茶葉生產基地,其西北部渫水兩岸武陵山脈東端海拔500~1000m的雲霧山中,茶園四周的大氣、土壤、水源等無污染,截至2011年,有茶園面積6.8萬畝,其中有機茶麪積3700畝,年產量3000多噸。其中,“石門銀峯”已成為石門縣的一大公共名優茶品牌。
石門茶成名於宋代。晚清年間,廣東商人盧次倫在壺瓶山鎮開辦茶廠“泰和合茶號”,高峯期擁有員工6000人,茶農萬餘人,1899年生產“宜紅茶”30萬斤,茶葉全部遠銷英國,“北祁紅,南宜紅”名聞遐邇。民國時期,石門為全省13個茶葉主產縣之一,1933年產茶120噸。1949年,全縣茶葉面積1萬畝,產茶156噸。石門成了孕育“中國名茶之鄉”、“中國茶禪之鄉”、“全國綠茶出口基地縣”、“全國三綠工程茶業示範縣”和“全國茶葉優勢區域重點縣”。 [33] 
石門馬頭山羊
石門馬頭山羊,湖南省石門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馬頭山羊是石門縣人民經過長期選育而形成的一個大型肉用山羊品種,因其頭無角,形似馬頭,所以稱為馬頭山羊。石門馬頭山羊是國家農業部重點推廣的肉用羊品種,以其生長快、繁殖率高、板質量好、屠宰率高、肉質好等指標居中國肉羊之首,在世界肉用山羊中列第四位。 [36] 
2012年12月18日,石門馬頭山羊被國家質檢總局列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35] 
石門土雞
石門土雞,湖南省石門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石門特殊的地理生態環境造就了獨特的“石門土雞”品種特性,肉質細嫩,肉味鮮美,湯汁醇厚,營養豐富,具有高蛋白、低脂肪、滋補性強的特點。
2014年04月09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石門土雞”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34] 

石門縣榮譽稱號

2015年9月,石門縣成為湖南國土資源省直管縣經濟體制改革試點縣(市)。 [2] 
2018年8月,湖南省政府批覆同意石門縣脱貧“摘帽”。 [8]  2018年重新確認國家衞生縣城(鄉鎮)。 [9] 
2019年3月6日,石門縣入選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佈《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名單。 [3] 
2019年11月,石門縣被生態環境部評為第三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 [10] 
2019年12月,石門縣成為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單位。 [1] 
2020年3月19日,石門縣入選第一批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縣”創建推評名單。 [11] 
2020年5月,石門縣入選2020中國縣域全生態百優榜;6月,入選2020中國最具書香百佳縣市。 [12-13] 
2020年9月,石門縣被確定為湖南省綜合油料大縣。 [7] 
2020年11月,石門縣被評為第十屆湖南省擁軍優屬擁政愛民模範縣(市)。 [14] 
2020年11月,石門縣入選水利部第一批深化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樣板縣(市、區)名單。 [15] 
2022年,石門縣榮獲“2021國家衞生鄉鎮(縣城)”稱號。 [18] 
2022年,石門縣榮獲湖南省“全省耕地拋荒治理先進縣”稱號。 [20] 
2023年,石門縣榮獲全國首批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範縣(市)。 [21] 
2023年1月,石門縣入選第十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 [2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