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珤

鎖定
石珤(bǎo)(公元1464——1528年),字邦彥,藁城人,明代詩人教育家,代表作品《熊峯集》。因喜愛封龍山熊耳峯風景,所以別號熊峯,人稱“熊峯先生”。
(概述圖片來源: [1] 
中文名
石珤
別    名
熊峯先生
國    籍
中國明代
民    族
出生日期
1464年
逝世日期
1528年
出生地
河北藁城
代表作品
《熊峯集》

石珤人物生平

石珤畫像 石珤畫像 [2]
石珤,出生於河北藁城,父親石玉,官至山東按察使。石珤少年時,受父親影響,自幼敬仰歷代為民請命的清廉官吏。與胞兄石玠(jiè),在諸生中以文章學識見長知名鄉里。公元1486年,兄弟二人一併舉進士。石珤改庶吉士,入翰林院。公元1489年,授職檢討官,參與編修《大明會典》。公元1492年,因病而居於家中。其間,抱病遊歷名山,創作了《登封龍山賦》及《熊耳峯》等詩賦。 [3] 
公元1501年,石珤被詔還京師,充任為皇帝整理書籍、翻檢書籍的經筵展書官。公元1505年,明孝宗病逝,武宗即位,遷任國史館修撰,參與編修《孝宗實錄》。
公元1506年,明武宗初開經筵,以石珤為講經官。
公元1508年,遷南京翰林院侍讀學士,1509年,升任南京國子監祭酒,1510年,改為北京國子監祭酒,同年又改任南京吏部右侍郎
公元1515年改任禮部右侍郎。
公元1517年,武宗預出遊北部邊境要地宣府(今河北宣化),石珤考慮到當時瓦剌軍不斷襲擾邊境,連年戰爭,百姓搖役苛重,皇帝出巡,必然會給河北北部軍民增加沉重負擔,因此上疏極力諫阻。明武宗又欲南巡南京,一些朝廷諍臣極力諫阻,受到明武宗嚴厲喝斥,招致貶官之禍。而石珤不顧個人得失,依然直言上疏,使得武宗有所悔悟。武宗任命石珤兼翰林學士,掌翰林院。
公元1520年,石珤主持吏部會試武舉選拔,做到了秉公清廉、選士公正,受到朝野讚許,次年又任禮部尚書,仍兼翰林院學士,執掌詹士府事,成為明武宗朝的要臣。
公元1521年三月,武宗死。武宗無子,立孝宗弟弟之子朱厚璁繼位,為世宗(嘉靖)。王瓊任吏部尚書,賣官鬻爵,培植親信,吏政混亂,冗員氾濫。石珤剛正不阿,謝絕請託,維護朝綱,對於違法亂紀者堅決主張罷免。
公元1526年,因奸人王邦奇訐誣珤、楊廷和及宏為奸黨,乞求致仕。
公元1528年冬,卒。

石珤人物評價

以剛正不阿聞名朝野,為人尤重忠孝。為官治吏常講“為臣必忠”。敢於仗義執言,為民請命,心胸坦蕩,為官正直,嚴於律已,廉潔自重,秉公尊法。正是這種忠孝觀,使得他不畏權貴,甚至不畏帝王,以敢於直諫而馳名。對於家人,重孝義。其兄石玠病故後,他撫養侄兒如子。姐姐嫁於周姓,亡故後,子女孤弱不能自立,他撫育成年;對待三位胞弟也是“友愛倍至”。
以的士大夫“人格”而自立,以報國才華而入仕,以剛正清廉而入閣,最後,因剛正直諫而罷官,身後,還是以剛正廉潔而留名。
石珤
石珤(3張)
其兄石玠同樣為官持正,敢於直諫,歷官兵部右侍郎、户部尚書、右都御史掌院事。因諫嘉靖皇帝南巡事觸犯皇上,引疾辭歸。 [4] 

石珤史料記載

石珤,字邦彥,藁城人。父玉,山東按察使。珤與兄玠同舉成化末年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數謝病居家。孝宗末,始進修撰。正德改元,擢南京侍讀學士。歷兩京祭酒,遷南京吏部右侍郎。召改禮部,進左侍郎。武宗始遊宣府,珤上疏力諫,不報。改掌翰林院事。廷臣諫南巡,禍將不測,珤疏救之。十六年拜禮部尚書,掌詹事府。 [5] 
世宗立,代王瓊為吏部尚書。自羣小竊柄,銓政混濁。珤剛方,謝請託,諸犯清議者多見黜,時望大孚,而內閣楊廷和有所不悦。甫二月,復改掌詹事府,典誥敕。嘉靖元年遣祀闕里及東嶽。事竣還家,屢乞致仕。言官以珤望重,交章請留,乃起赴官。 [6] 
三年五月,詔以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入參機務。帝欲以奉先殿側別建一室祀獻帝,珤抗疏言其非禮。及廷臣伏闕泣爭,珤與毛紀助之。無何,“大禮”議定,紀去位。珤復諫曰:“大禮一事已奉宸斷,無可言矣。但臣反覆思之,終有不安於心者。心所不安而不以言,言恐觸忤而不敢盡,則陛下將焉用臣,臣亦何以仰報君父哉?夫孝宗皇帝與昭聖皇太后,乃陛下骨肉至親也。今使疏賤讒佞小人輒行離間,但知希合取寵,不復為陛下體察。茲孟冬時享在邇,陛下登獻對越,如親見之,寧不少動於中乎?夫事亡如事存。陛下承列聖之統,以總百神,臨萬方,焉得不加慎重,顧聽細人之説,幹不易之典哉?”帝得奏不悦,戒勿復言。 [7] 
明年建世廟於太廟東。帝欲從何淵言,毀神宮監,伐林木,以通輦道。給事中韓楷,御史楊秦、葉忠等交諫,忤旨奪俸。給事中衞道繼言之,貶秩調外。珤復抗章,極言不可,弗聽。及世廟成,帝欲奉章聖皇太后謁見,張璁、桂萼力主之。禮官劉龍等爭不得,諸輔臣以為言,帝不報,趣具儀。 [8] 
珤乃上疏曰:“陛下欲奉皇太后謁見世廟,臣竊以為從令固孝,而孝有大於從令者。臣誠不敢阿諛以誤君上。竊惟祖宗家法,后妃已入宮,未有無故復出者。且太廟尊嚴,非時享祫祭,雖天子亦不輕入,況后妃乎?璁輩所引廟見之禮,今奉先殿是也。聖祖神宗行之百五十年,已為定製,中間納後納妃不知凡幾,未有敢議及者,何至今日忽倡此議?彼容悦佞臣豈有忠愛之實,而陛下乃欲聽之乎?且陰陽有定位,不可侵越。陛下為天地百神之主,致母后無故出入太廟街門,是坤行乾事,陰侵陽位,不可之大者也。臣豈不知君命當承,第恐上累聖德,是以不敢順旨曲從,以成君父之過,負覆載之德也。”奏入,帝大愠。 [9] 
珤為人清介端亮,孜孜奉國。數以力行王道,清心省事,辨忠邪,敦寬大,毋急近效為帝言。帝見為迂闊,弗善也。議“大禮”時,帝欲援以自助,而珤據禮爭,持論堅確,失帝意,璁、萼輩亦不悦。璁、萼朝夕謀輔政,攻擊費宏無虛日,以珤行高,不能有所加。至明年春,奸人王邦奇訐楊廷和,誣珤及宏為奸黨,兩人遂乞歸。帝許宏馳驛,而責珤歸怨朝廷,失大臣誼,一切恩典皆不予。歸,裝襆被車一輛而已。都人嘆異,謂自來宰臣去國,無若珤者。自珤及楊廷和、蔣冕、毛紀以強諫罷政,迄嘉靖季,密勿大臣無進逆耳之言者矣。 [10] 
珤加官,自太子太保至少保。七年冬卒,諡文隱。隆慶初,改諡文介。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