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短角龍

鎖定
短角龍(學名Brachyceratops)屬於角龍下目,是羣草食性恐龍,擁有類似鸚鵡的喙狀嘴,生存於白堊紀北美洲亞洲,在白堊紀末期滅絕。短角龍含義是很短的有角的臉。屬於Genasauria頜齒類,Centrosaurinae尖角龍亞科,分佈在美國蒙大拿。
中文學名
短角龍
拉丁學名
Brachyceratop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短角龍該科種類

拉丁發音:BRAK-ee-SAIR-uh-tops
含義:很短的有角的臉
綱:蜥形綱 Sauropsida
總目: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鳥臀目 Ornithischia
頭飾龍類 Marginocephalia
下目:角龍下目 Ceratopsia
科:角龍科 Ceratopsidae
屬:短角龍屬 Brachyceratops
種:蒙大拿短角龍 B. montanensisGilmore
生存時間:白堊紀
滅絕時間:白堊紀晚期
分佈:北美洲和亞洲
食性:植食
成年體長:1.8米
發現地點:蒙大拿州的黑腳印地安保留區
命名者:查爾斯·懷特尼·吉爾摩爾

短角龍物種學史

短角龍 短角龍
蒙大拿短角龍(B. montanensis)是短角龍的模式種,在蒙大拿州黑腳印地安保留區的雙麥迪遜組(約74百萬年前)發現的稀有恐龍。它是由查爾斯·懷特尼·吉爾摩爾(Charles Whitney Gilmore)於1914年所描述並命名。
完先的發現是5頭幼龍混雜的遺骸,可能(或不可能)是巢穴的同伴。在這5個標本中,只有一個頭顱骨,且是與其身體分離,且為碎片。另外,該頭顱骨的眼睛上有小型的隆起,並不像三角龍般有額角,它的鼻角厚而且低,頸部頭盾一般的大,但是其化石標本卻不完整,這很難確定那裏是否有孔洞。
由於短角龍的化石是5頭幼龍,而吉爾摩爾亦在1哩外發現另一頭接近成年的標本(他認為是同一物種),短角龍有可能其實是已知角龍亞科的未成年樣式。這些化石現被存放在華盛頓的史密森尼博物院。短角龍的近親包含:愛氏角龍尖角龍、獨角龍、戟龍厚鼻龍 [1] 

短角龍生活習性

如同所有角龍類恐龍,短角龍是草食性。在白堊紀期間,開花植物的地理範圍有限,所以短角龍可能以當時的優勢植物為食,例如:蕨類、蘇鐵、針葉樹。它們可能使用鋭利的喙狀嘴咬下樹葉或針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