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瞿硎先生

鎖定
瞿硎先生,姓名、籍貫皆不詳,東晉隱士。
中文名
瞿硎先生
出身日期
366年
去世日期
371年
史書記載
晉書·卷九十四·列傳第六十四

瞿硎先生人物生平

東晉太和(366年―371年)末年,一直居住在宣城郡邊界上的文脊山中,山中有瞿硎,於是就用瞿硎來作為自己的名字。大司馬桓温曾經去拜訪他。到達以後,看見瞿硎先生披着粗陋的裘衣坐在石室裏,臉上沒有違逆的神色,桓温和他的數十個僚佐都無法猜透他,於是命令伏滔給他寫銘贊。瞿硎先生最終死在山中。 [1] 

瞿硎先生史書記載

晉書·卷九十四·列傳第六十四》 [2] 

瞿硎先生傳説故事

相傳,第一個開發寧國山門洞(別稱靈巖洞)的是東晉太和年(366—371)的瞿硎。他生前隱居靈巖紫雲洞,在此修煉、讀書,牧羊訓鹿,死後葬此,後人更名為“瞿硎石室”。至今流傳大司馬桓温三顧石室,而瞿硎不出山的故事。
傳説,東晉大司馬桓温有野心,想做皇帝,便四下尋訪高士,為其所用。瞿硎為東晉名士,在靈巖洞過着隱士的生活。古時此地山名為瞿山。山中產磨刀石,名為硎。因此以瞿硎為名也。大司馬得知先生隱於靈巖洞,便帶人前來訪問。見先生坐於石室,撫琴而歌“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還。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羹飯一是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望,淚落沾我衣。”(漢代古詩)歌畢,大司馬拜訪先生,請先生出山,為其幕僚,並許以榮華富貴。先生對大司馬的“司馬昭之心”早已有所耳聞,直接嚴詞拒絕了,並説:“貧者,士之常也,吾已習慣矣。吾不會為貪圖富貴而做世人唾棄之事。”
過了一段時間,大司馬第二次又來請先生,並説道:“君居此高山寒洞,有何樂哉?”
先生説:“吾樂多也,閒暇之餘,吟詩、撫琴,與鹿羊為伴,嬉戲其間,其一樂也。鄰里無欺,誠意相處,無奸詰之事,心之坦然,情之愉悦,其二樂也。與逝去的徵士相比,吾年八十有六矣,吾今即去,心已足矣,其三樂也。司馬無須執意相邀,吾意絕也。”
又過了一段時間,大司馬再次來到靈巖紫雲洞,見到先生披鹿裘,坐於石室,面無神色,眾皆莫測。近觀之,先生已卒矣。大司馬遣僚屬將先生葬於紫雲洞旁,並立碑,書:“瞿硎先生墓。”
古時山門洞內右側建有瞿硎祠,以祭祀瞿硎先生。左側有一古樹,名瞿樹,乃瞿硎親手所植,清汪作霖《建瞿硎祠記》中雲: “迄今蔚然,其枝為桃、為櫃、為連,花各從其時。霜既降,通樹皆實如椒,本如槿。人無識者,羣呼:瞿樹,又從先生名樹也。”顧彞,名六,西冷人,太學。寫有《瞿仙老樹歌》:“員丘丹灶易禪帨,瞿仙已作千年別。只有老樹不知名,至今獨守寺門碣。……隱仙尚有瞿硎名,此樹得仙名亦滅。不聽南山與北山,伐木丁丁聲不絕。……” [3] 
參考資料
  • 1.    《晉書·卷九十四·列傳第六十四》:瞿硎先生者,不得姓名,亦不知何許人也。太和末,常居宣城郡界文脊山中,山有瞿硎,因以為名焉。大司馬桓温嘗往造之。既至,見先生被鹿裘,坐於石室,神無忤色,温及僚佐數十人皆莫測之,乃命伏滔為之銘贊。竟卒于山中。
  • 2.    《晉書·卷九十四·列傳第六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1-04]
  • 3.    江南名山——文脊山(下)  .寧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15-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