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瞻德城

鎖定
瞻德城,原名“察罕烏蘇”,是準噶爾語“白水”或“清水”之意,故當地漢民稱其為“清水河子”,現在的清水河也是沿用而來。瞻德城者,地曰察罕烏蘇。乾隆二十五年(1760)阿桂疏定伊犁建置事宜云,伊犁田地肥沃,無過察罕烏蘇,可建一小城以遏哈薩克布魯特由伊犁河北來往之路是也。築城議久,寢至四十五年(1780)伊勒圖始建,城高一丈三尺,週三裏六分,門三,東昇瀛,西履平,南延景,屯鎮右營駐之”。
中文名
瞻德城
原    名
察罕烏蘇
語    種
準噶爾語
含    義
“白水”或“清水”
沿    用
清水河

瞻德城簡介

瞻德城 瞻德城
清乾隆三十四年改察罕烏蘇為瞻德城,為“伊犁九城”之一。位於今新疆維爾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霍城縣清水河鎮。原清水河鎮政府機關所佔用的就是當初的瞻德城。
如今的瞻德城,幾乎已經不復存在,大部分城牆被開發商推平,作為房地產項目建成起了小區——清水灣一號。在地方政府以“土地經濟”為重點的發展格局進程中,瞻德城在此幾年間,遺失殆盡。

瞻德城建城史

清朝平定伊犁,統一新疆以後,在伊犁相繼建立了九座城池,並由乾隆皇帝御賜城名,分別是:惠遠城、拱宸城、綏定城、惠寧城、寧遠城、塔勒奇城、廣仁城、瞻德城、熙春城,歷史上稱之為“伊犁九城”。九城順序,各家敍述多有不同。
在清代,伊犁將軍府起初設在綏定城(今霍城水定鎮),後因綏定城規模較小,難以容納眾多的衙署和駐兵,遂於1765年移駐惠遠城,並以惠遠城為中心,相繼在其周圍建起多個城池,史稱“伊犁九城”。 其中惠遠、惠寧二城為滿營駐所。伊犁將軍駐惠遠城,綏定等六城為綠營駐所,總兵駐綏定。
據《西域水道記》記載:“瞻德城者,地曰察罕烏蘇。乾隆二十五年阿桂疏定伊犁建置事宜云,伊犁田地肥沃,無過察罕烏蘇,可建一小城。至四十五年,伊勒圖始建。城高一丈三尺,週三裏六分,門三:東昇瀛,西履平,南延景,屯鎮右營駐之。東距廣仁城二十餘里。”伊犁綠營攜眷官兵(右營)駐該城,營內設都司1、守備1、千總2、把總4、經制外委6、額外外委6、馬步兵各300人,與廣仁城同屬綠營駐軍重鎮。
史籍《新疆圖志》也有記載,當時的瞻德城高有一丈三尺,周長有三里六分。駐紮在瞻德城主要有伊犁綠營官兵(右營),內設有“都司一、守備一、千總二、把總四、經制外委六、額外外委六、馬步兵各三百人”。
瞻德城在同治五年即1866年被維吾爾、回族農民起義軍佔領;五年後的1871年沙俄侵佔伊犁後,瞻德城的 “城樓牆壁均已損壞,城垣也多坍塌之處”。
等到1882年,清朝收復伊犁後,大加補修,直到1883年才“修築漸次完竣”。在瞻德城築城108年後的光緒十四年(1888年),瞻德城歸霍城縣前身綏定縣管轄。據《綏定縣鄉土志》記載,清朝末年瞻德城建置和户口情況為:“鎮標右營遊擊署一、守備署一、武廟一、天主教堂一”,“城關男口一百一十八、女口五十三,城關天主教堂男口四、女口五。”
從今天的地圖看,伊犁九城連成的陣線,竟然和現在的兩條國道出奇地吻合,這不能不説其中定有“玄機”!歷史的事實就是,伊犁將軍府和伊犁九城的設置,鞏固了新疆的防禦,並與東部的烏里雅蘇台將軍府一起,使中國北部防線最終形成橫貫東西的完整體系,有效地遏制和延緩了沙皇俄國向東侵略的步伐。
綏定設縣治後,屬綏定縣。民國3年(1914)霍爾果斯設縣治後,劃給霍爾果斯縣管轄,原瞻德城城牆遺址大部尚存。

瞻德城美名天下

中國人民銀行1951年10月1日開始發行的第一版人民幣中面值為500元的圖案就是“瞻德城”。該套面值500元的人民幣正面圖案為古城瞻德城,顏色為紫黑、淺藍;背面圖案為花幅、維文、行名,顏色為紫色。紙幣規格為長134×70mm。鈔紙無水印,票面底紋由“中國人民銀行”字樣和幾何圖形組成,三字冠7位數號碼。
讓人大為不解的是,為什麼第一套人民幣沒有選擇象徵歷史上新疆政治軍事中心的惠遠城和其他幾個城池,而選擇地位遠遠小於惠遠城和其它城的瞻德城作為紙幣圖景,這裏其實是很有緣由的。
儘管惠遠城在新疆歷史上地位非常重要,但在新疆解放前夕,由於歷史的原因,惠遠城已經面目全非、殘破不堪,其浮沉中有暗含着大清國的榮辱、軍閥的混戰等歷史。新興的新中國怎麼可能選擇一個幾乎不復存在、代表着衰敗的舊社會的惠遠城作為民眾須臾不可離開的鈔票圖景呢? 總之,惠遠城“木秀於林”,在歷史與現實當中太過顯眼、太過敏感,
如果非要在新中國的紙幣上呈現一座新疆的名勝古蹟的話,就要在其他八城中儘量做出選擇。然而,從當時的情況看塔勒奇、寧遠、綏定、惠寧、廣仁、瞻德、拱宸、熙春八城,有的早已經殘敗毀壞,甚至蕩然無存;有的因世事變遷,地理變化,已在現實生活當中變得偏僻閉塞、無足輕重;有的規模過小,地位過低,在歷史上都處於“九城”的次要地位,沒有代表性……比較下來,瞻德城勝出。
學者認為瞻德城能夠入選第一套人民幣圖景,原因有可能在於,新疆解放前夕,瞻德城代表性的建築,大致保存完好,可有一觀;瞻德城在“伊犁九城”的歷史上,既無盛名,也非末端,處依附地位,沒有過分明顯的象徵含義; 最具優勢的是歷經朝代更替、世事變遷,瞻德城所處的地理位置愈加優越。瞻德城為歷史古蹟,又處交通要道,為新疆人民所熟知,為進出伊犁的廣大民眾所熟知,融通商貿的鈔票用瞻德城作為主圖,自然就再合適不過的了。
不過隨着第一套人民幣從1955年開始停止流通後,瞻德城便被人們慢慢遺忘了,它的身影也漸漸消失於歲月之中,只留下不多的遺蹟供有心人探究。

瞻德城藏品研究

瞻德城者,地曰察罕烏蘇。乾隆二十五年(1760)阿公桂疏定伊犁建置事宜云,伊犁田地肥沃,無過察罕烏蘇,可建一小城以遏哈薩克布魯特由伊犁河北來往之路是也。築城議久,寢至四十五年(1780)伊公勒圖始建,城高一丈三尺,週三裏六分,門三,東昇瀛,西履平,南延景,屯鎮右營駐之”。伊犁綠營攜眷官兵“右營駐瞻德城,都司一、守備一、千總二、把總四、經制外委六、額外外委六、馬步兵各三百人。——《西域水道記》
城內外的芸芸眾生
能説一口流利維吾爾語的楊帥、楊斌兄弟倆現在依然每天中午騎近十分鐘的摩托車,從家裏趕到靠近瞻德城東門上坐一會。抬頭看看上面綠樹成蔭,確實是一個納涼的好地方。“如果納涼,我們也不會跑這麼遠,到這裏來了。這些城牆看着我們從小玩到大,如果現在不常來坐坐,以後説不定就沒機會了。”
五月的陽光依舊燦爛,吾斯來看看茂密樹葉裏泄露的一些光線碎點,再看看自家打好的饢已經不多了。端着和好的面朝着囊坑走去。吾斯來家的饢坑就在城牆腳下,距他家還不足十米遠。火早就已經生好了,吾斯來再次看了看比自己高一米多的老城牆,這個動作習慣得已經不需要思維了,每天一出門首先出現在眼前的就是他不知道年代的老城牆。只是,他一直不明白,這麼結實的牆沒有人破壞,大塊大塊的土也會往下掉,往往這個時候他也心驚肉跳,擔心有什麼事情要發生。
時間如果拉回百年前,楊帥、楊斌兄弟倆,吾斯來以及老吳,那都是瞻德城城外邊緣的住户了。而現在的清水河一中確實沿着城牆而建,成了“城裏的中學”。
歷史發展到了2002年9月,清水河一中的馬惠玲等4位歷史老師正在準備備課,想起了學校周圍的活歷史——瞻德城。一個突發奇想,讓他們開始了“清水瞻德城的古今”的研究課題。教學,就是為了學以致用,馬惠玲和她的同事們帶着學生們從瞭解身邊的歷史開始,對瞻德城進行了探索、考察,蒐集資料,採訪了一些瞭解瞻德城歷史的老人,並利用假期實地丈量瞻德城牆的現在的寬、高、長,時間一年年過去了,學生也一屆又一屆地畢業了,但《清水瞻德城的古今》的研究課題一直沒有停止過。他們的研究也有了不俗的成果,不斷畫出了瞻德城的平面圖,更做出了瞻德城的復原模型。光做個模型就花費了兩個多月的時間,一次次的做好拿給那些老人看,然後一次次的修改。而他們撰寫的論文《清水瞻德城的古今》更是獲得了國家級的獎項。
而難以言喻的恐懼。難怪唐代高僧玄奘西天取經在翻越帕米爾高原形容時説"復無燥處可停、唯知懸、釜而飲、席冰而寢"呢,過了蓋孜峽谷,前面就是較平坦的塔什庫爾幹河谷寬廣伸展的大路。我眼前豁然一亮,車加足馬力,馳過高原河灘的布倫口沙湖。
留在古籍裏的印痕
晌午,1760年,參贊大臣、鐵將軍阿桂到伊犁,看着這裏的土地是當時伊犁罕有的肥沃,如果不建一座城,實在是可惜了,而且還可以作為交通要道“以遏哈薩克布魯特由伊犁河北來往之路是也”。有了想法就開始實施,經過二十年的準備;終於,1780年在東距廣仁城二十餘里處由將軍伊勒圖開始安排築城,史稱瞻德城。
瞻德城本名是“察汗烏蘇”,準噶爾語就是“白水”和“清水”,當地人又叫清水河子,現在的清水河也是沿用而來。從史籍的記載中,可以知道當時的城高有一丈三尺,周長有三里六分。時間過去了二百多年,等到馬惠玲和她的學生在某個假期進行實地丈量時,城牆的高已減為一丈多一點。兩個多世紀歲月的打磨,我們從減少了兩尺左右的高度上窺見了某些痕跡。駐紮在修建之初的瞻德城主要有伊犁綠營官兵(右營),內設有“都司一、守備一、千總二、把總四、經制外委六、額外外委六、馬步兵各三百人”《新疆圖志》。當時城內主要建築有都司衙署,守備衙署各1所,千把外委衙署18所,倉廒、軍器庫各1所,以及兵眷住宅600餘所。與廣仁城同為綠營駐軍重鎮。當時的瞻德城共有三道門,即東昇瀛,南延景,西履平。東門升瀛主要用於城內軍民汲水所用的通道。南門延景是供城內軍民出入所用,也是城內綠營兵的主要防守處。西門履平一般是不能隨便出入的,它主要是用於儲備兵力以備戰時之用。
1907年,日本人日野強(1866—1920)到伊犁,在其著作《伊犁紀行》中概括瞻德城説:在綏定城西北約三里,其地稱清水河,乾隆四十年創修,城牆高一丈三,周圍約半里餘,設東、西、南三門。同治動亂時,因清兵早退,僅有回民住此,故城樓廊署依存,城門有遊擊城門,居民約二百户。這與《綏定縣鄉土志》的記載大約相當。在日野強到伊犁的十年後,北洋政府財政部特派員謝彬(1887—1948,號曉鍾,湖南衡陽人)在1916年至1917年間到新疆調查財政問題,他在伊犁共待了13天(即1917年5月4日至5月16日)雖然在瞻德城沒有住,但路過瞻德城時的“民居百餘家,有汛卡”依然給謝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區革命時,瞻德城內居民大部分都遷出了城外,城內的建築在此期間也多有毀壞。
歷史無處不在
5月20日中午,我們在霍城縣文物管理所夏永成陪同下,在莫乎爾牧場稍作停留後就馬不停蹄地趕往位於清水河的瞻德城。雖然對這座在伊犁九城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城池久有耳聞,但真正走近它尚屬首次。
我們是在清水河一中大門前下的車,一抬頭就看到不遠處露在外面的一大截土牆。在這之前,我們已經走訪了幾個古城的遺址,憑着經驗,感覺那一截土牆應該是瞻德城的一部分。等到走近,在發現轉彎處更有連綿的土牆在矗立着。而我們剛下車看到的那截子城牆,就是當年瞻德城的東門升瀛所在地。
看着這些相對完好的城牆,手中相機的快門不曾停歇。在走訪幾個古城之外,我們深知這些城牆保存的不易。在之前尋訪的幾個城裏,有些城還殘留着十多米或幾十米的城牆,有些古城只留下了一些殘磚斷瓦,甚至有一些已經蹤跡全無,空留文物管理部門的埋下標誌碑,儘管如此,依然被人淡忘得乾乾淨淨,我們的尋找不得不一次次摸着石頭過河。而瞻德城的城牆,除了一些因為時日的原因坍塌之外,基本上都還是完好的,這不能不説也是一個奇蹟。
沿着城牆,我們靜靜地走着,遇見楊帥、楊斌兄弟的時候,他們正準備從城牆上往下走,在我們來之前,他們已經在城牆上坐了差不多近一個小時了,而吾斯來正在不遠處和泥,往牆上糊泥巴,他所用的土正是城牆上塌下來的土塊。在和我們聊天中,吾斯來説他以前曾經在城牆邊撿到過一個刻有人面的瓦當。他把這個瓦當當成寶貝一直保留着,在我們再三要求下,他才從房子拿出來。我們準備拍這個瓦當的時候,他的妻子寸步不離地跟着我們,一再告訴我們要小心。當我們把瓦當完好地交還的時候,他們才露出了舒心的微笑。
我們一步步地丈量着城牆,注意到了其中的一截牆體上被挖了一個大洞,洞裏已經草木叢生了,其中的一棵樹已經長得比城牆還要高。後來從清水河一中的老師處才知道,這個洞最初是一個磚窯,大致是在1958年大鍊鋼鐵時修建的,這些年來已經有些塌灰,但依然可以看到磚窯的輪廓。
就在牆體的磚窯處,我們見到了清水河一中歷史老師馬惠玲,手中還拿着一沓子他們研究瞻德城的資料。等到我們沿着城牆下來,就進到了清水河一中的校園,最醒目的莫過於綠意盎然的操場。看出我們的疑惑,馬惠玲等老師告訴我們,現在學校操場所處的位置正是當年綠營的兵營所在地。
現在幾乎已經沒有人記得,就在瞻德城毀掉之後,它也曾經有過輝煌。因為中國人民銀行1951年10月1日開始發行的第一版人民幣中面值為500元的圖案就是“瞻德城”
淡忘的人裏,似乎也包含着我們的瞻德城的研究者們。在去瞻德城之前,我們儘可能地蒐集了能找到的一系列關於瞻德城的書面史料。而在這些資料裏,涉及到瞻德城作為人民幣圖案的幾乎沒有。而在霍城採訪中,當我們提到這個史實時,也讓與我們同行者以及馬惠玲等老師們大吃一驚。 [1] 

瞻德城圖案

第一套人民幣500元的紙幣圖樣
第一套人民幣伍佰圓瞻德城(正面) 第一套人民幣伍佰圓瞻德城(正面)
【藏品名稱】第一套人民幣伍佰圓瞻德城
【藏品類別】第一版人民幣
【印刷工藝】膠印四色
【發行單位】中國人民銀行
第一套人民幣伍佰圓瞻德城(背面) 第一套人民幣伍佰圓瞻德城(背面)
【發行時間】1951年10月1日
【停用時間】1955年5月10日
【藏品面值】500
【票面尺寸】134x70mm
【字冠號碼】三字冠、七號碼
【藏品介紹】
1、無水印。
2、底紋由“中國人民銀行”和幾何圖形組成。
3、暗記:正面左下圖章右側有“抗”“美”“援”“朝”;正面右下角花符左上有“中”;背面中心維文中有“500”。
4、背面印有維文行名和麪值,在新疆地區發行,收藏界公認為第三大珍品。
5:、冠字只見“I”、“II”、“III”一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