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瞍,漢語三級字, [2]  讀作瞍(sǒu ),⒈ 眼睛沒有瞳仁,看不見東西。⒉ 瞎子 [1] 
中文名
[1] 
拼    音
sǒu
部    首
五    筆
HVHC(86),HEHC(98)
倉    頡
BUHXE
鄭    碼
LNXS
字    級
三級(7670) [2] 
注    音
ㄙㄡˇ
總筆畫
14
結    構
左右
造字法
形聲:從目、叟聲

現代釋義

基本字義
瞍sǒu
⒈ 眼睛沒有瞳仁,看不見東西。
⒉ 瞎子。
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 瞍 sǒu
〈名〉
(1) 眼睛瞎沒有眼珠 [blind]
矇瞍不可使視,囂喑不可使言。——《國語·晉語四》
矇瞍奏公。——《詩·大雅·靈台》
(2) 對長者的稱呼 [senior]
負罪引慝,祗載見瞽瞍。——《書·大禹謨》。蔡沈傳:“瞍,長者之稱。”
(3) 縮 [shrink]
瞍,縮壞也。——《釋名》。畢沅疏證:“縮與瞍一聲之轉,故得為訓。” [1]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集韻》《韻會》《正韻》蘇後切,音叟。與同。《字林》目有眹無珠子也。《詩·大雅》矇瞍奏公。《注》古者樂師皆以瞽者為之,以其善聽審音也。
又長老之稱。《書·大禹謨》只載見瞽瞍。《蔡傳》瞍,長老之稱。亦作叟。
又《正韻》先侯切,叟平聲。
又《集韻》先彫切,音簫。義同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