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真蛸

鎖定
真蛸是章魚科章魚屬的一種中型的章魚,全長約可達800毫米。 [5]  胴部卵圓形,體表光滑型且具極細的色素點斑,胴背具一些明顯的白點斑,也是短腕型,腕長約為胴長的4、5倍,各腕長度相近,腕吸盤2行。雄性右側第3腕莖化,甚短於左側對應腕,端器錐形,約為全腕長度的三十分之一;陰莖棒狀,膨脹部與陰莖部已難分開;鰓片數約9-10個,中央齒為五尖型。 [6] 
真蛸分佈廣,除南極和北極海域外,世界各大海域幾乎均有采獲記錄。 [6]  分佈地區有蘇聯遠東海、日本沿海、朝鮮、馬來亞的馬六甲海峽、印度的安達曼羣島、孟買、法國的尼斯,意大莉的西西里島,英國沿岸,墨西哥的加利福尼亞灣直到西印度羣島,在中國真蛸分佈在東南沿海。真蛸白天常潛伏在砂泥海底或岩礁縫中,晚間獵貪猛烈,有趨光性,體大力強,底棲蟹類、蝦類和貝類均為其獵捕對象,其分批產卵,產出的卵子很小,一個雌體排卵總數可達15萬粒,生長迅速,半年內體重增加可達百倍。 [6] 
真蛸是中國南方近海的經濟種類,肉嫩味美,乾製品稱“章魚乾”,在廣東被列為海味佳品,並用為婦女生乳的滋補品。 [6]  在我國漁民中甚至有“捲走母豬”的傳説。 [5] 
外文名
common octopus
別    名
普通八爪魚
母豬章
章魚(廣東)
中文學名
真蛸
拉丁學名
Octopus vulgaris
動物界
軟體動物門
頭足綱
亞    綱
蛸亞綱
八腕目
章魚科
亞    科
章魚亞科
章魚屬
真蛸
亞    種
無亞種
分佈區域
北冰洋外的世界各大洋
命名人及年代
Cuvier,1797

真蛸形態特徵

真蛸
真蛸(11張)
胴部卵圓形,稍長,體表光滑型,具極細的色素點斑,胴背具一些明顯的白點斑。短腕型,稍長,腕長約為胴長的4~5倍,各腕長度相近,腕吸盤2行。雄性右側第3腕莖化,甚短於左側對應腕,端器錐形,約為全腕長度的三十分之一;陰莖棒狀,膨脹部與陰莖部已難分開。漏斗器W型。鰓片數約9~10個。中央齒為五尖型,第1側齒甚小,齒尖居中,第2側齒較短,基部邊緣較平,齒尖略偏一側,第3側齒近似彎刀狀。已知成體的最大胴長為220毫米。 [1] 
標本測量(東海、南海):頭長12mm;頭寬♂18mm,♀16mm;胴背長♂44mm,♀46mm;胴腹長♂40mm,♀42mm;胴寬♂26mm,♀28mm;腕長:第一對腕♂182mm,♀215mm;第二對腕♂175mm,♀195mm;第三對腕♂160mm,♀200mm;第四對腕♂155mm,♀192mm。 [1]  (注:♂雄性;♀雌性)

真蛸棲息環境

暖水性種,生活區很廣,擴至温帶區,乃至寒帶區邊緣,主要羣體棲居於暖水海域。 [1]  沿近海及大陸架上層海域活動,棲息水深0~150米。 [2] 

真蛸生活習性

主要營底棲生活,在繁殖期和越冬期,有短距離的洄游移動,其時水深的變動,從幾米至百餘米。白天常潛伏海底或岩礁縫間;夜間活躍,覓食活動強烈,主要獵取甲殼類、雙殼類為食,也兼捕食底棲性的魚類和頭足類等。 [1] 
真蛸皮膚上的色素細胞網和特殊的肌肉幾乎能使它的顏色,圖案,甚至是質地迅速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鯊魚,鰻魚和海豚等捕食者甚至從它身邊遊過卻絲毫未曾察覺。如果被發現,真蛸便釋放出一股黑色墨汁遮蔽進攻者的視線,從而贏得逃跑的時間。這種墨汁甚至含有一種可以使捕食者的嗅覺遲鈍的物質,使它們更難以追蹤逃跑的真蛸。 [3] 
真蛸游泳速度很快,在從外套膜中噴射出的水的推力作用下飛速向前移動。它們柔軟的身體能夠擠進看似不可思議的窄縫,令獵食者無從下手。如果其他的逃生方法都不奏效,真蛸可以斷臂求生,為逃離捕食者而失去的觸手之後會重新長出,並不會造成永久傷害。真蛸的上下頜如同鳥喙,用於猛力咬噬並分泌出有毒的唾液,目的主要是使獵物失去反抗能力。 [3] 

真蛸分佈範圍

真蛸為淺海性頭足類中分佈最廣者,除南極和北極海域外,世界各大海域幾乎均有采獲記錄。在西太平洋,向北可分佈到日本海;在東太平洋,向北可分佈到阿拉斯加;在西大西洋,向北可分佈到紐芬蘭;在東大西洋,向北可分佈到北海。其分佈的南界,可達非洲南端的開普頓,聖保羅島和澳大利亞南端海域,大體為南緯40°左右。 [1] 
在中國近海的分佈北界,約在舟山羣島附近,黃、渤海中尚未見它的蹤跡。 [1] 
真蛸地理分佈 真蛸地理分佈

真蛸繁殖生長

真蛸繁殖行為表現於雄蛸交配活動,是時,雄蛸將莖化腕插入雌蛸外套腔。實驗發現,臨產時,雌蛸藏入巢穴,將卵穗佈設於巢穴四壁或頂部。通常雌蛸獨自護卵,並於蛸卵孵化完畢死掉。 [4] 
卵子分批成熟,分批產出,產出的卵子很小,卵膜白色,長橢圓形,長徑2.3~2.5mm,短徑0.85~0.95mm,呈穗狀結附。一個雌體的產卵總數可達15萬個。水温23~25℃時,孵化期約25日。剛孵出的稚仔全長3.5毫米左右, [1]  胴長只有2mm。真蛸孵化後有段浮游期。無論齡期,真蛸幼體約於胴長7.5mm以上開始着底,真蛸着底明顯以水温為轉移。最適生長水温16~21℃。生長很快,日增重率可達13%。 [4]  2月份放養的體重37.5克的稚仔,到8月末可長至3公斤,半年內體重增加約八十倍。 [1]  真蛸壽命很短,只有12~18個月。 [4] 

真蛸保護級別

未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 [2] 

真蛸主要價值

真蛸是中國南方近海的經濟種類,肉嫩味美,乾製品稱“章魚乾”,在廣東被列為海味佳品,並用為婦女生乳的滋補品。 [1] 

真蛸人工飼養

真蛸養殖歷史

早在20世紀60年代,日本學者以西北太平洋真蛸為對象就已成功由孵化幼體培育到着底稚蛸,在平均24.7度水温條件下,45日齡成活率8%,60日齡成活率5%,而在20世紀90年代,歐洲學者以地中海真蛸為對象,利用2種甲殼類蚤狀幼體作為浮游幼體餌料,成功由孵化幼體培育到着底稚蛸,在平均21.2度水温條件下,40日齡成活率32.1%,在自42日齡開始投餵真蟹卵巢情況下,60日齡成活率0~8%。 [4] 
歐洲有的學者以滷蟲無節幼體作為真蛸浮游幼體餌料研究結果表明,20日齡成活率可達38%,而歐洲有的學者在平均21.2度水温條件下,以多刺蜘蛛蟹蚤狀幼體和滷蟲作為真蛸浮游幼體餌料研究結果表明,20日齡成活率高達89.6%~93.5%,並且,幼體於52日齡已見着底,於60日齡全部轉入底棲生活,成活率3~4%。
在真蛸繁育實驗中,水温多為13~20度,雌雄親蛸放養比例多為1:1。迄今,真蛸蛸卵到稚蛸人工繁育依然限於室內實驗,苗種生產一直制約真蛸養殖發展,也就是説,目前,真蛸養殖生產限於來自野生的半大不小稚蛸養成。 [4] 

真蛸成蛸養殖

真蛸養殖現已見於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作為養殖對象,真蛸優點在於容易迅速適應陸上設施和海面網箱收容養殖,耐運輸,抗擺弄,易餵養。
雖説真蛸喜食活餌,但可以馴食碎蟹、碎魚、碎貝一類死餌。作為真蛸生餌,投餵真蟹等蟹類沙丁魚、牛眼鯛飼養實驗表明,就生長而論,其中,蟹類,尤其是活蟹效果最好。 [4] 
真蛸無明顯殘食或爭食苗頭。在性成熟前,真蛸攝食量不受性別影響。真蛸餌料轉化效率可達15%~43%。
放養規格750g,3個月或4個月內,真蛸即可長到2.5~3kg,養成期間成活率高達85%~90%以上。
雖説雄蛸比雌蛸大,但是,在性成熟前,真蛸生長不受性別影響,雌蛸像雄蛸一樣生長迅速。真蛸快速生長歸因於蛋白合成率高,合成蛋白蓄積率高,蛋白降解率小。 [4] 
在西班牙的加利西亞地區,有家企業現在實施真蛸海面浮式網箱養殖。有些實驗表明,利用沙丁魚、大西洋竹魚、藍鱈、牛眼鯛、大西洋鯖和貽貝等廉價冷凍生餌,真蛸生長速度可達0.3~0.8kg/月,成活率高達94.3%。
真蛸養殖網箱有方有圓,箱內設有個數與放養真蛸數量相等的單個蛸巢,真蛸放養密度每箱150頭,養成特續4個月,理論上講,每年可養四茬。初步推算表明,企業生產規模若達25箱,年生產成蛸即可高達11,000頭。無論是水槽養殖,還是網箱養殖,均宜實施雌雄分養,養殖設施必須設置數量與蛸數相近的人造蛸巢。
在雌雄分養場合,雄蛸起捕規格以3kg為宜,雌蛸起捕規格以2.5kg為宜,過了這個時期,死亡增多,可能導致減產。 [4] 
真蛸完全養殖已於2001年在歐洲首告成功。真蛸6月齡體重達0.5~0.6kg,8月齡體重達1.6kg。
像幾乎所有來自捕撈的種類一樣,真蛸也是幾類寄生蟲宿主,不過,在真蛸養殖中,這些寄生蟲並不經常作為問題述及。其他病原體對養殖影響也罕見報道。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