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真武閣

鎖定
真武閣在容縣城東繡江北岸一座石台上,建於明萬曆元年(1573)。登閣遠望,隔着南岸廣闊的平原,東南山嶺巍然矗立,氣勢雄壯。閣本身高13米,加上台高近20米,也是周圍區域觀賞的對象。1982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經略台始建於唐乾元二年(759年)。著名詩人元結到容縣都督府任容管經略使,在容州城東築經略台,用以操練兵士,遊觀風光。明朝初年在經略台上建真武廟,明萬曆元年(1573年)將真武閣廟增建成三層樓閣,這就是現在的真武閣。
真武閣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並稱中國江南四大名樓。 [1] 
真武閣,閣三層,三檐,呈方塔形,通高13.2米,面寬13.8米,進深11.2米,全閣用3000條大小不一的格木構件,巧妙地串聯吻合,曾經受多次地震和狂風的襲擊依然安然無恙,被興譽為“天南傑構”。
中文名
真武閣
地理位置
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容縣東外街57號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開放時間
3月6日-12月31日 09:00-17:00 [2] 
景點級別
AAAA級
門票價格
60.0元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廣西玉林市容縣

真武閣閣樓簡介

真武閣
真武閣(15張)
經略台真武閣座落在在廣西容縣城東繡江北岸。60年代初建築學專家、清華大學教授梁思成經詳細考察,稱之為“我國古代建築史上罕見的一顆明珠”。1982年真武閣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經略台建於唐代,真武閣建於明代。唐乾元二年(759年),容州刺史、御史中丞、容管經略使元結在容州城東築經略台,用以操練兵士,遊觀風光,取“天子經營天下,略有四海”之義而得名。明朝初年在經略台上建真武廟,明萬曆元年(1573年)將真武閣廟增建成三層樓閣,這就是真武閣。我們所見到的三層純木結構真武閣,是明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的原物,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了。
真武閣,閣三層,三檐,屋檐挑出很大而柱高甚低,感覺比一般樓閣的出檐節奏加快,使得真武閣不像是一座三層建築,倒很像是一座單層建築而有三重屋檐,有強烈的韻律感和動勢,但又較一般重檐建築從容和層次鮮明。再加屋坡舒緩流暢,角翹簡潔平緩,給全體增加了舒展大度的氣魄,非常清新飄逸,是充分表現中國建築屋頂美的傑作。底層平面比上二層大出很多,也使輪廓更顯生動。

真武閣建築特色

真武閣 真武閣
真武閣有三大特色:一是地基既沒有堅硬的石頭,也沒有牢固的鋼筋水泥,而全是在磚牆內填上夯實的河砂,經略台、真武閣建在砂堆上,歷千年而不倒;二是全樓閣不用一顆釘子,全部是木隼結構,以槓桿原理串聯吻合,數百年裏卻穩如泰山;三是二樓中有四根大柱子承受上層樓板、梁、柱和屋瓦的千鈞重量,柱腳卻懸空不落地。 [3] 
真武閣是一座完全木質結構的建築物,整個樓閣共有三層,本身高13米,加上台高近20米。全閣為槓桿式純木結構,通高13.2米,面寬13.8米,進深11.2米,全閣不用一件鐵器,用近3000條格木構件,鑿榫卯眼,斜穿直套,以槓桿結構原理,串聯吻合,彼此扶持,互相制約,合理協調組成一個優美穩固的統一整體。
天南傑構 天南傑構
真武閣二十根筆直挺立的巨柱中,八根直通頂樓,是三層樓閣全部荷載的支柱。柱之間用梁枋相互連接,柱上各施有四朵斗拱,上面承託四根稜木,有力地把樓閣托住。二層樓的四根大內柱,雖承受上層樓板、樑架、配柱和閣瓦、脊飾的沉重荷載,柱腳卻懸空離地3釐米,是全閣結構中最精巧、最奇特的部分。這是“槓桿原理”所造成的懸柱奇觀,就是將從底層通到二層的八根通柱,變成二、三層的支點,在通柱上分上下兩層橫貫七十二根(每柱九根,共七十二根)挑枋,這些挑枋象天平上的橫杆一樣,外面長的一端挑起寬闊的瓦檐,裏面短的一端跳起二層的內柱,使它頭頂千斤,腳不落地。這種方法在我國的古建築中應用較多,而真武閣則用得特別巧妙奇絕。四百多年來,真武閣像一架精確的天平,經歷了5次地震、3次特大台風,仍安然無恙,其結構之奇巧,舉世無雙,被譽為“天南傑構”、“天南奇觀”、“古建明珠”、“天下一絕”,在當地的民間故事中更是魯班建造的“神仙樓”。
真武閣
真武閣(20張)
1962年,著名古建築學家梁思成教授親自到容縣詳細考察真武閣後,發表研究論文,將經略台真武閣傑出的建築藝術公之於世。無數專家、學者、遊客紛紛慕名前來研究、參觀真武閣。華南工學院教授、古建築學家龍慶忠題詞稱讚為:“天南奇觀”;原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費孝通題詞評價為:“槓桿結構,巧奪天工”;著名教授商承祚題詞遷讚譽為:“天南傑構”;美國教授勞倫斯·泰勒題詞稱讚説:“這座建築表現了中國人民的知識、科學、精神上的結合”。經略台真武閣的建築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之後又有研究者指出,真武閣是五行學説的產物,造真武閣的設計師精通道家哲學,把它轉化進建築力學、抗震學、美學、結構力學,融進動荷載、靜荷載、風荷載、應力、剪力……之中,使它特別而絕妙。
元結所建經略台,台長約50米,寬約15米,高約4米,中間夯沙,四周砌磚石。也就是説,支撐真武閣的幾條大柱擱在石墩上,而石墩擱在沙堆上。20世紀50年代,容縣有位建築師傅在維修時,挖開石墩下的階磚,用一條拉直的鐵絲斜插石墩下的細沙中,插進一米多深,拉出來鐵枝並不彎曲。
體現道家辯證法的代表理論著作即老子的《道德經》説:“靜為躁君”。躁指動,在道家看來,靜止是君王,運動是臣子,君王能制伏臣子。而事物是“動動為靜”的(相當於數學上的負負為正)。當地震時,強烈的地震力是動態的,而真武閣柱墩下的鬆軟浮沙也是動態的,動動為靜,所以地震力還未傳上真武閣就自行消失了(這種方法近年已在建築中應用,有些鋼筋水泥大廈的地基下先鋪一層厚沙,再倒制鋼筋混凝土地網基座)。
懸空的內柱 懸空的內柱
真武閣二樓有4條頂起三樓十幾萬斤重量的金柱,柱腳懸空而起,離樓板約2公分,通過角柱、橫擔和二樓旁邊的飛檐組成一個槓桿結構。槓桿結構是動態的。真武閣層層迭迭的斗拱像是小孩玩積木一樣壘上去,全身不用一根釘,無任何加固措施,也是動態的。更奇絕的是,真武閣的柱與橫樑交接處的榫與卯(榫孔)十分鬆動,最疏處可以插進兩個手指,乍看去,你還以為是粗心大意,技術不精的“大眼木匠”做成的。其實這正是它的精華所在!當兇猛的颱風來臨時,颱風力是動態的,而槓桿結構和鬆動的榫與卯以及斗拱都是動態的,動動為靜,靜為動君,風力自行消減,被動態的輕度變化調節重新達到“矛盾對立的統一”。所以真武閣安然無恙。
真武閣郵票 真武閣郵票
據《容縣誌》載,它經歷過明代萬曆33年、清康熙元年、乾隆元年、咸豐十年、光緒五年的5次大地震和3次大台風的襲擊。在全城民房倒塌,丈七厚的城牆開裂,大樹和旗杆連根拔起時,真武閣卻巋然不動,穩如泰山!這其中的奧秘,體現了“靜為躁君”“柔弱勝剛強”“無為而無不為”的道家哲學思想。道家哲學的“靜為躁君”跟辯證唯物主義説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並不矛盾,它是從不同的角度闡述而已。
美國建築大師賴特對中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教授説:“中國兩千年前的老子(李聃)就把建築學中最本質的矛盾講清楚了。”廣西最早提出真武閣的設計融進了道家哲學的是廣西大學土木系的教授周霖。不過,他那時只從地面部分論述,還未知柱墩下是鬆散的浮沙。
外國人也懂“動態抗震”,例如,裝有防震彈簧的小汽車,彈簧也是動態的,凹凸的路面使車身一上一下呈動態,動動為靜,所以小汽車不顛簸。但這是近一百年的事,比真武閣的動態抗震遲了300多年。 [4] 

真武閣地理位置

不同角度的真武閣
不同角度的真武閣(15張)
在廣西容縣城東繡江北岸。
真武閣 真武閣
容縣地處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南部,位於東經110°15′─110°53′、北緯22°27′─23°07′之間。東西最大橫距51公里,南北最大縱距73.5公里。全縣面積2257平方公里,其中陸地佔97.51%,水域佔2.49 %。 縣境西北面有大容山,東北至西南走向,綿延35公里;西南面有天堂山,西北至東南走向,長約35公里;東面有容岑界山和平貫高地,橫亙約70公里;北面有較低山巒羅列。境內嶺谷相間,丘陵廣佈。
容縣古稱容州,西晉置縣,1700多年。唐設容州都督府,宋置容州路,領11州六十餘縣,明改容州為容縣。建國後五十年代稱容縣專區,轄梧州、玉林等縣市,一度成為嶺南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容縣地傑人靈,歷代名人輩出, 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楊貴妃、世界壯學和嶺南民族歷史文化研究先驅徐松石的故鄉,民國時期有黃紹雄、黃旭初、夏威、伍廷、楊願公等5位省主席,將級以上軍官79人,其他軍政要員380多人。

真武閣歷史文化

真武閣建築美學

真武閣二層以上比底層收小很多,三重屋檐出挑深遠而樓層很低,比一般樓閣的出檐節奏更快,有強烈的韻律感和動勢,使得它不象是一座三層建築,倒更象一座單層建築而有三層重檐。但它又較一般重檐建築更為從容和層次鮮明。屋坡舒緩流暢,角翹簡潔,增加了舒展大度的氣魄,非常清新飄逸,是充分表現中國建築屋頂美的佳作。真武閣不以濃麗華貴取勝,而以輕靈素雅見長,灰黑色的鐵黎木不加油飾,屋面為小青瓦鑲綠脊,色調極清雅柔和。
真武閣圖案的郵票、信封、宣傳畫
真武閣輕盈秀美,玲瓏剔透,“隆棟蜚梁,鬥窗雲檻”,“摘星辰於尺五”,“縱目以四方”,“為一邑之具瞻”。
閣飛檐四角,屋脊塑有鰲魚、獅子、鯉魚、仙鶴等吉祥物,中央塑有火球,兩側各有飛龍噴水,作勢欲撲。

真武閣名字起源

古代容州,道教盛行。都嶠山被道家封為天下第36洞天中的第20洞天(中國的五嶽:泰山為第二洞天,衡山為第三洞天,華山為第四洞天,恆山為第五洞天,嵩山為第六洞天。另峨眉山為第七洞天,廬山為第八洞天。洞天指有靈氣的風景)。真武閣的修建與命名,是根據道家五行相生相剋的理論得來的——都嶠山在真武閣之南,又名南山。道家認為:南方屬丙丁火,克得容城的茅房常常發生火災,“南山聳峙。實為火宿”(見《容縣誌》)。因此,明代的容縣人在古經略台上建起了真武閣,內敬踏龜蛇的玄武大帝(真武大帝,水神北帝)像,“祀北帝以鎮離火也”。

真武閣景子銅鐘

銅鐘 銅鐘
真武閣旁有景子銅鐘,為自治區級保護文物。銅鐘用青銅鑄造,重3500斤(古制),是廣西現存最大銅鐘之一。據鑄於鐘身的文字所載,此鍾是唐代河南人房儒復任容管經略使時於貞元十二年(796年)鑄造的,那年是農曆丙子年,為避唐高祖之父李丙名諱,以“景”字替代“丙”字,稱為景子銅鐘,已1200餘年。此鍾原鑄於唐代容州開元寺內,該寺早毀,銅鐘歷經滄桑。景子銅鐘色澤光潤,造型渾厚莊重,鐘身浮雕的縱橫絃線條流暢,體現了我國古代高超的冶鑄技藝,也富於歷史研究和觀賞價值。

真武閣建築材料

真武閣全部用格木建成,不用一根鐵釘,歷經四百多年仍完好無損。
格木,別名赤葉木、鐵木 、東京木、鐵力木、鬥登風、孤墳柴、赤葉柴,豆科,常綠喬木。格木是國家一級珍稀瀕危保護樹種,喜温暖、濕潤的氣候條件,主要分佈在廣東、廣西、福建三省(區),浙江、台灣也有分佈,多生長在海拔八百米以下的低山和丘陵地。
格木與蜆木、狹葉坡壘、金絲李和紫荊木一起,被稱為“廣西五大硬木”,心材與邊材明顯,心材紅褐或暗紅褐色,邊材淡黃褐色。格木初為黃色或紅褐色,經過足夠長的時間(可能是數十年),會變成黑色。真武閣的格木是黑色。材質堅硬,乾燥後不收縮變形,耐水耐腐,為制傢俱、船隻、橋樑、車輛、建築的良材。
格木是我國明清硬木傢俱四大名木之一。明清傢俱所謂的鐵力木傢俱,實為格木。現代植物學分類中的“鐵力木”為藤黃科鐵力木屬,與明清時期的鐵力木(即格木)完全不同。格木也叫鐵慄木,廣東大多叫東京木,廣西稱格木,俗稱鐵力木。明清四大硬木分別是,黃花梨、紫檀、雞翅木和鐵力木,其中鐵力木即格木。傳世的格木傢俱多屬明式,在明清傢俱中以厚重、拙樸的風格獨樹一幟,反映了一種樸素的生存觀。格木心材以重量論價,每立方米價值達人民幣萬元以上。
除真武閣外,合浦縣山口鎮的永安大士閣(四牌樓)和合浦縣城的惠愛橋,都是著名的純木結構建築, 全部用格木建成,它們分別經歷一千餘年和二百餘年,仍完好無損。 [3] 

真武閣現代規劃

真武閣 貴妃園 真武閣 貴妃園
經略台真武閣周圍,歷史上還有多座古建築,如唐代面面亭、明代靈鍾亭、清代遊廊及臨江古城牆等,都已毀廢。容縣博物館關於擴大真武閣景區範圍的構想一文中,提出將上述古建築修復,建成一個古建築博物館的設想是可行的。此外,文化公園向東擴展後,還可恢復貴妃梳妝枱,並適當修建一些仿唐代、明代建築,如演藝場、手工作坊、美食購物街等。定期演出唐代、明代樂曲和歌舞,如楊貴妃霓裳羽衣舞等,以及唐明兩代服飾表演,並可觀賞仿代明代工作仿的技藝表演,購買能反映當時風貌和特色的紀念品、工藝品,品賞當時美味佳餚和風味小吃。上述旅遊項目,必將大受廣大遊人的歡迎。將真武閣以西的船廠舊址及鄰近的繡江湖水面開發成為繡江樂園。繡江湖平靜寬闊,波光粼粼,是開展水上游樂活動的理想場所。遊人在湖上泛舟,放眼四望,西為宏偉的長268米的繡江大橋,如長虹凌空橫跨江上;東北面古樸端莊的真武閣掩映在綠樹叢中;北邊容城臨岸建築高低錯落,鱗次櫛比;東南方雄奇的都嶠山八大峯歷歷在目;而西北面,氣勢恢宏、延綿起伏的大容山奔來眼底。繡江湖美景如畫,在繡江樂園各項水上游樂項目建成開放後,將成為容城一處遊樂和度假的勝地。

真武閣文化傳説

真武閣因為它獨處西南,遠離文化中心,在流傳下來的書中很少有吟唱,所以一直默默無聞,當時設計的工匠更沒有名字記載,教科書也只能把它説成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真武閣的建造年代、結構原理、是誰設計建造的、怎樣建造起來的,還有爭論。人們無法相信這麼雄偉而獨特的木結構建築是人力所能建造起來的,於是關於魯班仙師一夜造閣的故事和民謠,在當地傳播開來:“容縣有座真武閣,柱腳懸空永不落,相傳聖手魯班造,一夜工夫眾人作。”傳説當年那位匠師接受了建造真武閣的任務,卻很長時間沒有招工備料,以致人們都懷疑他是個騙子。終於有一天,他到處給人送檳榔,請人於某月某日來幫忙造閣。那天晚上,突然雷鳴電閃,風雨交加,次日早上雨過天晴,陽光燦爛,人們驚奇地發現,古經略台上巍然屹立起一座雄偉壯麗的高閣,更令人驚奇的是,閣上二樓的四根柱腳竟然都不着地!而答應過幫忙建閣的人,那天早上一覺醒來,都感到精疲力竭,腰痠背痛,好象幹了一夜重活似的,人們這麼悟到,那位工匠是魯班仙師,他巧借眾人之力,一夜之間就完成了這幢千古傑構。

真武閣實用信息

  • 開放時間
8:30-17:30
  • 門票信息
門市價:60.0元
成人票:60元。免票人羣:身高1.2米以下兒。優惠人羣:身高1.2-1.4米兒童、現役軍人、軍人殘疾證、70歲以上老人持有效證件。

真武閣交通信息

自駕:
從玉林市出發沿玉鐵高速往梧州/廣州/G80方向(約13公里),轉南梧高速(約33公里)從容縣/G324出口離開過容縣互通進入X376,途徑螺塘山、東外街、容縣行政學校最後到景區。
公共交通:
在玉林市區客運中心城到城西的中巴車,在容縣下車,車程1-2小時,然後在客運站坐三輪車(大約6元)即可達到景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