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盧(拼音:lú)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一般認為像爐子的形狀,應是“爐”的初文。一説盧本是盛飯的用具。“盧”在古籍中還有黑的意思。現代漢語中主要是作姓氏用,也用於譯音字。 [16] 
中文名
拼    音
繁    體
部    首
⺊(卜) [4] 
五    筆
HNE(86);HNR(98) [2] 
倉    頡
YS [2] 
鄭    碼
IDXM [2] 
筆    順
豎、橫、橫折、橫、撇
字    級
一級(0230) [1] 
平水韻
上平聲·七虞 [3] 
總筆畫
5
四角碼
2120₇ [2] 
統一碼
5362 [2] 
筆順編號
21513
注音字母
ㄌㄨˊ
造字法
象形字或形聲字
字形結構
獨體字或合體字,上下結構
異體字
𥃈、𧆣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17]
“盧”字,其繁體字作“盧”。在甲骨文中,“盧(盧)”字有圖A之形,經於省吾考定,此即“爐”(爐)字之初文,上像爐身下像爐足。甲骨文“盧(盧)”字取像於商周的一種“雙層鼎”,有陶有青銅的,下面有放置燃料的爐膛或者爐盤,用來加熱食物,類似現代的“火鍋”,這就是先秦的爐子。這種“火鍋”,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到商周、秦漢都有發現。甲骨文中“田”形部件外圍表示裝食物的鍋,“十”則表示圓形的口,下面的“八”字形表示托盤,兩豎表示爐的支腳。
甲骨文又有圖B,於省吾認為是爐之形又加了聲符“虍(hū)”,由象形變成了形聲;後世又增加了形符“皿”,就成了“盧”(盧)。至“盧”一形,它已經是過了一大段兩次三番疊牀架屋的歷程。
“盧”(盧)的初文雖象爐形,但在甲骨文中卻不當“爐”講,其意義和用法大致有這樣兩種:一作動詞為剝(牲)皮,一作名詞為祭名。二義其實是有內在聯繫的(剝牲以祭)。於省吾認為剝皮義為後世之“膚”字[“膚(膚)”由“盧(盧)”孳乳而來,二者古同字],作祭名“疑當即周人之所謂旅祭也”。
説文解字·皿部》:“盧(盧),飯器也。從皿,𧇄聲。”,“盧(盧)”字幾經演變,後世已經看不出它的廬山真面目了。許慎釋為“飯器”,實在是因為有一種柳條編的盛飯器具名叫“凵(qū)盧”的緣故。值得一説的是“𧇄聲”。“𧇄”跟“盧”同音。《説文·甾部》:“𧇄,𦉈也。從甾,虍聲。讀若盧同。”王筠句讀:“此謂其字詞也。”“𧇄”“盧(盧)”實同一字,李孝定認為其中的“甾”實為甲骨文中爐形的訛變。《説文》還收了一個籀文(圖4),中間部分也應是爐形的訛變。
“盧(盧)”最初既像爐形,它的本義就應是指火爐的。不過由於字形的演變,其本義湮沒不彰了,偶有一用,也是作為通假字。如《後漢書·五行志五》:“(漢靈帝光和)四年,魏郡男子張博送鐵盧詣太官。”鐵盧即鐵爐。説是假借用法,因為其時火爐義已有了專字(《韓非子》中有“爐(爐)”,《説文》中有“鑪”),但這卻歪打正着,正好用了古字古義。後來有的字書和學者指明瞭這一點,《正字通·皿部》:“盧(盧),盛火器。”清代徐灝《説文解字注箋·皿部》:“盧(盧),即古鑪字。”
“盧(盧)”在古代的基本意義是指黑色。這是直接由火爐義引申出來的,因為爐被火燻,其色必黑。《尚書·文侯之命》:“盧弓一,盧(盧)矢百。”孔傳:“盧(盧),黑也。” “盧(盧)”由黑色進一步引申,代指跟黑色有關的事物或現象。如黑色犬稱“盧(盧)”,後作“獹”;一種黑色水鳥稱“盧鷀(盧鷀)”,後作“鸕鷀(鸕鷀)”;黑色瞳仁稱“盧”,後作“矑”。 [16]  [18] 
1956年漢字簡化,根據現代羣眾的創造,把“盧”字簡化作“盧”,從“盧”得聲的“瀘”“櫨”“顱”“臚”等字類推簡化為“瀘”“櫨”“顱”“臚”,但在“廬”“蘆”“爐”“驢”等字中,其聲符卻簡化作“户”,不能用“盧”類推。 [17]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形容詞
黑色
black
漢·揚雄《太玄‧守》:“上九。與荼有守,辭於盧首不殆。”
盧弓
名詞
獵犬;特指黑色獵犬
《詩經‧齊風·盧令》:“盧令令,其人美且仁。”
晉·張華《博物志》卷四:“韓國有黑犬名盧。”
鸕鷀。一種黑色的水鳥
漢‧司馬相如《上林賦》:“箴疵鵁盧,羣浮乎其上。”
瞳仁
pupil
《漢書‧揚雄傳上》:“玉女無所眺其清盧兮,虙妃曾不得施其蛾眉。”
火爐。後作“爐”
《後漢書·五行志》:“(光和)四年,魏郡男子張博送鐵盧詣太宮。”
古時樗蒲戲彩名。擲五子全黑者稱盧,得彩十六,為頭彩
《晉書‧劉毅傳》:“﹝毅﹞因挼五木久之,曰‘老兄試為卿答’,既而四子俱黑,其一子轉躍未定,裕厲聲喝之,即成盧焉。”
宋·司馬光《送馮狀元歸鄂州》詩:“下鞴連得俊,出手盡成盧。”
頭蓋骨。後作“顱”
skull
《漢書‧武五子傳贊》:“死人如亂麻,暴骨長城之下,頭盧相屬於道。”
酒家安放盛酒器的土壇。後作“壚”
《漢書‧司馬相如傳上》:“相如與俱之臨邛,盡賣車騎,買酒舍,乃令文君當盧。”
矛戟的柄。後作“籚”
《國語‧晉語四》:“侏儒扶盧,矇瞍修聲,聾瞶司火。”
通“轤”。轆轤
《禮記‧喪服大記》“凡封,用綍去碑負引”漢鄭玄注:“又樹碑於壙之前後,以紼繞碑間之鹿盧,挽棺而下之。”
房屋。後作“廬”
《淮南子‧説林訓》:“屠者羹藿,為車者步行,陶者用缺盆,匠人處狹盧。”
古國名。約在今湖北省南漳縣東北
《尚書‧牧誓》:“嗟!我友邦冢君……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
春秋齊國地名。漢置縣,故治在今山東省長清區西南
《左傳‧隱公三年》:“齊鄭盟於石門,尋盧之盟也。”
水名。源出山東省諸城市盧山
《漢書‧地理志上》:“浸曰盧濰。”顏師古注:“盧水在濟北盧縣。”
姓氏用字。參看“盧姓
盧綸(唐代詩人)
-
用於譯音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5]  《現代漢語詞典》 [6]  《漢語大字典》 [7]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五】【皿部】盧(盧)·洛乎切(lú)
盧(盧),飯器也。從皿𧇄聲。
𥃈,籀文盧。 [9] 

説文解字注

“盧,飯器也”注:凵部曰:“凵盧,飯器。以柳為之。”《士昏禮》注曰:“笲,竹器而衣者。如今之筥𥬔籚矣。”筥、𥬔籚二物相似。𥬔籚即凵盧也。《方言》:“𥰠,趙魏之郊謂之去𥰠。”注:“盛飯筥也。”錢氏大昕曰:去𥰠即?盧也。
“從皿,𧇄聲”注:洛乎切,五部。 [10] 

廣韻

落胡切,平模來 ‖ 虍聲魚部(lú)
盧,《説文》曰:“飯器也。”亦姓,姜姓之後,封於盧,以國為氏,出范陽。又漢複姓,八氏。《列子》有長盧子。《孟子》有屋盧子著書。古尊盧氏,後氏焉,古蒲盧胥,善弋,亦姜姓。《左傳》齊大夫盧蒲嫳。後漢諫大夫東郡索盧放。何氏《姓苑》雲:“盧妃氏,濟陽人。”又有湛盧氏。亦虜複姓,五氏。《周書·豆盧寧傳》雲:“其先慕容氏支庶。”《後魏書》有吐盧、沓盧、呼盧、東盧等氏。又三字姓,有吐伏盧、奚計盧、莫胡盧三氏。俗作□。落胡切。三十四。
【校釋】諫大夫:當作“諫議大夫”,見《後漢書·索盧放傅》。吐伏盧,原作“叱伏盧”,據鉅宋木改,《魏書·官氏志》有“吐伏盧氏後改為盧氏”。 [11] 

康熙字典

【午集中】【皿字部】盧
(lú)《唐韻》洛乎切。《集韻》《正韻》龍都切。《韻會》籠都切,並路平聲。《説文》:飯器也。《字彙》:盛火器也。《六書正譌》別作鑪、爐,非。
又與鑪、罏、壚並通。《類篇》:賣酒區也。《前漢·食貨志》:令官作酒,率開一盧以賣。又《司馬相如傳》:文君當盧。注:累土為盧,以居酒甕,四邊隆起,其一面高,形如鍜盧。《史記》作當鑪。《晉書·阮籍傳》作當罏。《王戎傳》作酒壚。
又借為黑色之稱。《集韻》:黑弓也。通作玈。或作黸。《書·文侯之命》:盧弓一,盧矢百。《左傳·僖二十八年》:作玈弓矢。揚子《法言》作黸。
又《釋名》:土黑曰盧。盧然解散也。
又《水經注》:狐奴縣有黑水,故池水黑曰盧,不流曰奴,因以為名。
又《韻會》:湛盧,越劒名,歐冶子所鑄。言湛然如水黑也。
又勃盧,矛屬。《集韻》:長𥍟謂之勃盧。
又呼盧,摴蒱戲,五子皆黑曰盧,最勝採也。《晉書·劉毅傳》:挼喝五木成盧。
又與矑通。目中黑子也。《前漢》揚雄《甘泉賦》:玉女無所,眺其清盧。注:盧,目童子也。《文選》作矑。本作〔⿰目𧆨〕。
又與獹通。良犬名。《詩·齊風》:盧令令。傳:盧,田犬。張華《博物志》:韓國有黑犬,名盧。《博雅》作韓獹。
又與顱通。頭盧,首骨也。《前漢·武五子贊》:頭盧相屬於道。《史記》:作頭顱。俗作髗。
又當盧,馬首飾。《詩·大雅·鈎膺鏤鍚箋》:眉上曰鍚,刻金飾之,今當盧也。《正義》:當馬之額盧。
又的盧,馬名。《埤雅》:顙有白毛,謂之的盧。俗雲的顱,非也。又與鸕通。水鳥名。《前漢》司馬相如《上林賦》:箴疵鳷盧。注:鸕鷀也。《史記》作鸕。
又與蘆通。觚盧,草名。《前漢》司馬相如《子虛賦》:蓮藕觚盧。注:扈魯也。《史記》作菰蘆。
又《廣韻》:葦未秀者曰蘆。《禮·中庸》:夫政也者,蒲盧也。朱注:蒲,葦也。鄭注:蒲盧,蜾蠃,謂土蜂也。《爾雅·釋蟲》:果蠃,蒲盧。注:即細腰蜂也。《解頤新語》:瓠細腰者曰蒲盧。蜂細腰者一曰蒲盧。
又與𤬛通。胡盧,匏面圜者。本作瓠𤬛。
又水名。《宋史·河渠志》:有胡盧河。《五代史·突厥傳》:牛蹄突厥,其水曰瓠盧河。
又與櫨通。柱上柎,即今之鬥也。《釋名》:盧在柱端,都盧負屋之重也。《爾雅·釋宮》作櫨。疏:斗栱也。
又與籚廬通。都盧,國名。一曰戲伎名。《前漢·地理志》:南入海有都盧國。注:其國人勁捷,善緣高,故張衡西京賦雲:都盧尋橦。程大昌《演繁露》:唐人以緣橦為都盧緣。○按《晉語》:侏儒扶盧,韋氏謂扶緣也。盧矛戟之柲,緣之以為戲。《説文》:作扶籚。《周禮·冬官考工記》:作廬器。注:廬,力吾反,戈戟殳矛之柄也。是盧與籚廬古字通。
又與轤通。鹿盧圜轉木也。《禮·喪大記》注:以紼繞碑閒之鹿盧,挽棺而下之。
又鹿盧,劒名。《宋書·禮志》:劒不得鹿盧形。注:古劒首以玉作鹿盧,謂之鹿盧劒。
又果名。《爾雅·釋木》:邊腰棗。注:今謂之鹿盧棗。
又若盧,官名。主弩射。《漢書·百官公卿表》:少府屬官有若盧令丞。又獄名。主鞫將相大臣。《禮·月令》疏:囹圄,漢曰若盧。
又盧牟,猶規矩也。《淮南子·要略篇》:盧牟六合。
又盧胡,笑也。一作胡盧。《後漢·應劭傳》:掩口盧胡而笑。《孔叢子·抗志篇》:衞君胡盧大笑。又地名。《左傳·隱三年》:尋盧之盟也。注:齊地,今濟北盧縣故城。
又山名。《前漢》揚雄《校獵賦》:後陳盧山。注:單于南庭山也。
又姓。《廣韻》:姜氏封於盧,以國為氏。
又複姓。《列子》有長盧子,古有尊盧氏,後氏焉。
又有盧胥,善弋。《左傳》有盧蒲嫳,漢有索盧恢。《姓苑》有盧妃氏,湛盧氏。《五代周書》有豆盧寧。《魏書》有叱盧,沓盧等氏。
又三字姓。《魏書》有吐伏盧,奚鬥盧。《北史》有莫胡盧。
(léi)又《字彙》盧回切,音雷。《周禮·夏官·職方氏》:兗州其浸盧維。鄭康成讀。○按《水經注》:漢封劉豨為盧縣侯國。《漢書·王子侯表》:作雷侯豨。是盧雷古字通。
(lǘ)又《正韻》凌如切,音閭。與臚同。《唐書·和逢堯傳》:欇鴻盧卿。《前漢·百官公卿表》:作鴻臚,秦名典客,漢武帝更名大鴻臚。
又與閭同。《漢書·霍去病傳》:濟弓盧。注:水名。《史記》作弓閭。《説文》本從虍從𠙽。俗從田作盧,非。 [12]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漢字盧的書寫提示 漢字盧的書寫提示
“⺊”小“屍”大。“⺊”,居上居中,豎筆在豎中線。“屍”的上部居田字格中心部位,第二筆橫在橫中線下側,撇從左上格撇向左下格。 [4]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l
o
先秦
王力系統
l
a
先秦
董同龢系統
l
ɑ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l
先秦
李方桂系統
l
ag
西漢





o


o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虞模

u
隋唐
高本漢系統

l
uo
隋唐
王力系統

l
u
隋唐
董同龢系統

l
uo
隋唐
周法高系統

l
uo
隋唐
李方桂系統

l
uo
隋唐
陳新雄系統
l
u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4-15]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上平十一模
合口呼
次濁
落胡切
luo
集韻
平聲
上平十一模
合口呼
次濁
龍都切
lo
禮部韻略

平聲




龍都切

增韻

平聲




凌如切


平聲




龍都切

中原音韻

陽平
魚模
合口呼

次濁

lu
中州音韻

平聲
魚模




龍都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四魚


次濁
凌如切
ly

平聲
五模


次濁
龍都切
lu
分韻撮要
陽平
第十二孤古故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14] 

方音集匯

注意:發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可能與當地實際發音有異
方言區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lu
35
陽平
官話(北方官話)
濟南
lu
42
陽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lou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nou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nu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lu
55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lu
34
陽平
官話(晉語)
太原
ləu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ləu
24
陽平
吳語
温州
løy
31
陽平
湘語
長沙
ləu
13
陽平
湘語
雙峯
ləu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lu
24
陽平
客家話
梅縣
lu
11
陽平
粵語
廣州
lou
21
陽平
粵語
陽江
lou
43
陽平
閩語
24
陽平
閩語
潮州
lou
55
陽平
閩語
福州
lu
52
陽平
閩語
建甌
lu
22
陰去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方音字彙》 [8]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央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0-12-26]
  • 2.      .漢典[引用日期2020-08-11]
  • 3.    平水韻 七虞 盧  .漢典[引用日期2022-06-16]
  • 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16
  • 5.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7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469
  •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841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2741
  • 8.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12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673
  • 10.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2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747
  • 11.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753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753
  • 13.    盧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2-06-17]
  • 14.    盧的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2-06-17]
  • 15.    盧的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2-06-17]
  • 16.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158
  • 17.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440
  • 18.    王青菊著.給孩子的漢字故事[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8.11:20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