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皮影戲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鎖定
皮影戲是流傳於全國各省區的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皮影戲是一種用獸皮或紙板剪制形象並借燈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戲曲形式。其流行範圍極為廣泛,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
皮影戲又名“燈影戲”“土影戲”;皮影戲的起源歷史悠久,是一種以獸皮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蠟燭等各類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在表演皮影戲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用手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出故事,“影人”在藝人的操縱下,靠燈光透射映到白色布幕上,隨着樂器伴奏與唱腔配合,便成為“一口敍還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的藝術形象。 [2] 
中文名
皮影戲
流行地區
中國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道    具
影窗、影人

皮影戲歷史淵源

皮影戲的形成時代尚無確考,但據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它至晚在宋代已經成熟和盛行,東京汴梁瓦舍中的影戲藝人已有董十五、趙七、曹保義等9人。山西繁峙巖山寺文殊殿金代壁畫中有一幅《影戲圖》,生動形象地表現了當時山西皮影演出的實況。經過宋、金、元、明四個歷史時期的發展,流行全國各地的皮影戲在清代呈現出繁榮局面。
皮影戲的由來是依秦朝時期遺存的民間傳説故事而延展開的:秦始皇的兒子自打出生之日起日夜哭鬧不止,但自某日因看到窗户上表演的人影就不再啼哭,秦始皇便遣人找到民間藝人用紙剪成不同的人形在燈前的窗户上表演,這就是皮影戲最初的表演雛形。隨之帶有伴奏、聲腔的影戲是出現在漢朝。皮影戲的繁盛時期是在宋代,《清明上河圖》中描繪了皮影戲在當時的繁榮景象,此時皮影的製作與演出也已日臻成熟,劇目、班社較多。據《都城紀勝》記載:皮影戲是宋仁宗犒賞當時在戰場殺敵取勝後的勇士們的唯一的戲曲形式,並以此鼓舞將士們的士氣。明末清初時皮影戲藝人的選材由紙張逐步改為驢皮。皮影戲的普及是在清朝康熙年間,皮影製作也更精細複雜,在表演上也增加了一些動物的動作,皮影戲的聲腔音樂豐富多彩,皮影戲班有120多個,根據神話、歷史故事編寫上演的劇目如《大鬧天宮》《武松打虎》等在清朝中葉紅極一時。慈禧太后過壽時,就召有皮影戲班為其賀壽。 [4] 
宋代的《事物紀原》中也有皮影戲的記載:宋仁宗時,市人有能講三國者,或採説加以緣飾,做影人始為魏蜀吳三分戰爭之像焉。 [2] 
桐柏皮影戲始於南宋,據史料記載,到清朝康熙年間處於繁盛時期,皮影戲共發展到120餘班,演出較頻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皮影戲班仍有百十個,在桐柏縣及周邊的村寨,佈滿了皮影戲班演出的足跡,熱鬧紅火。十年動亂時期桐柏皮影戲遭到了嚴重摧殘,影人、劇目、戲台被毀之一炬,班社被迫解散,但一部分對皮影戲有着炙熱情感的藝人隱姓埋名在城鎮、山村的角落裏默默為羣眾演出,對皮影戲進行傳播與傳承。 [4] 
清末民初,中國的皮影藝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很多皮影藝人子承父業,數代相傳,能人輩出。無論從影人造型製作、影戲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講,都達到了歷史的巔峯。當時很多官第王府豪門望族鄉紳大户,都以請名師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養影班為榮。在民間鄉村城鎮,大大小小皮影戲班也比比皆是。一鄉一市有二三十個影班也不足為奇。無論逢年過節、喜慶豐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壽,都少不了搭台唱影。連本戲要通宵達旦或連演十天半月不止。一個廟會可出現幾個影班搭台對擂唱影,熱鬧非凡。 [2] 
皮影戲 皮影戲

皮影戲文化特徵

皮影戲綜述

皮影戲是在音樂的伴奏下演員一面演唱一面揮舞着影人,表演出生動感人的戲劇故事。它的演出劇目豐富多彩,它集表演、音樂、美術等各種元素於一身,有着多層次的藝術內涵。就表演來説,它包含了唱、念、做、打四大方面;從音樂來説,它涵蓋了多種聲腔、板式、樂器;從美術角度來説,它又是民間造型圖案、符號乃至觀念的整體融合。 [4]  皮影戲,不是單純表演技巧,它是戲,要以情動人。表演技巧是為戲劇內容服務的,聲情並茂的唱腔,悦耳的音樂,就能打動觀眾,情動於中而形於外,才能吸引觀眾。中國皮影戲首先要保持各影系的唱腔特色和發揮傳統樂器的音樂效果。比如陝西皮影戲的老腔、碗碗腔、阿宮腔、弦板腔和秦腔都很有地方特色,新編的現代皮影戲,為了劇情的需要,烘托氣氛,可以適當加點西洋樂器,但主要的音樂設計一定要突出地方皮影戲唱腔音樂的特點,才能吸引觀眾。 [3] 
皮影人的四肢和頭部是分別雕成的,用線連綴而成,以便表演時活動自如。一個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縱,藝人手指靈活,常常玩得觀眾眼花繚亂。不僅手上功夫絕妙高超,嘴上還要説、念、打、唱,腳下還要制動鑼鼓。真人借假人的影子迷人,假人借真人的唱腔抒情。時而,温婉朦朧的女子倩影廣舒長袖,盡訴脈脈柔情;時而,厲兵秣馬的古時軍隊兵戈操練,吼出陣陣殺聲。
演皮影戲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戲班水平高低的關鍵。表演時,藝人們既要操縱影人,又要樂器伴奏、合道白、配唱。技術嫺熟的藝人一人能同時操耍七八個影人。武打場面是緊鑼密鼓,影人槍來劍往、上下翻騰,熱鬧非凡。而文場的音樂與唱腔卻又是音韻繚繞、優美動聽,有喜有悲、聲情並茂,動人心絃。皮影戲經簡化後所有的道具全由一人操作,通常藝人將所用的道具用一根扁擔挑起,走街串巷表演,被稱為“一擔挑”藝術。這種一擔挑藝術應該也是世界上最為古老的街頭藝術。 [2] 

皮影戲種類

皮影戲雖然種類繁多,但區別主要在聲腔和劇目方面,至於影人制作和表演技術則大同小異。影人一般是先將牛皮或驢皮、羊皮颳去毛血,加工成半透明狀後再刻制上彩,其雕繪工藝講究刀工精緻,造型逼真。影人一般分頭、身、四肢等幾部分,均為側影,頭部附有盔帽,身部、四肢皆着服飾,塗油彩後用火磚烘烤壓平即成。演出時將影人的頭插於身部,身與四肢相接,同時在身部和兩手安上三根竹扦,即可操作演出。除了人物造型外,還要刻制一些砌末道具、桌椅和景物造型,以便配合表演。
道具主要為影窗,俗稱“亮子”,一般高3尺,寬5尺,最高不過4尺,寬不過6尺,以白紙作幕,以便單人操作。其次為油燈一盞,用以映射影人和表演動作。 [1] 
皮影戲根據影人造型和表演技術的不同,分為掌中影人、提線影人、杖頭影人等。表演者用右手操縱,拇指與食指夾住一組,中指、無名指、小指夾住一組,通過“撥、拉、提、抖”等的表演手法,以達到靈巧自由、隨心所欲。在表演武打動作時,影人騎在馬上,還要攜帶兵器、馬鞭等,表演者的手中握着六七支桿;有時在表演幾個影人的轉身、奔跑、對臉、跳躍等動作時,操縱者要兩隻手操縱數條杆子或線。皮影戲表演者兩隻手十個手指的操縱非常靈活。 [4] 

皮影戲製作

皮影是用驢皮製作而成的,首先把精挑細選的驢皮浸泡三天以上,再用專用的刮刀把驢皮的兩面刮淨,即“刮制”。而後分成薄、中、厚三個部分,經過繃直晾乾後再放入礬水缸裏泡兩三天即為“漿皮”。漿好的皮子再着底色(以防蟲蛀)後即為“影皮”,這是第一階段。把影皮撐平後進行繪畫雕刻,這是影人制作的第二階段。第三階段為施色與罩油:首先要在影人的各個部件用非常濃重的顏色均勻塗抹,以使造型更形象,這叫“平塗”工藝;在給影人染色時按顏色的深淺層次均勻地分別着色,稱為“分染”,以使造型栩栩如生且更具立體感。第四階段是陰乾:罩油完畢便將影人部件架在竹筐上,直至陰乾。放竹筐的地方既要通風又要無塵,不能沾塵土,更不能用烈日曬。第五個階段是安裝操縱影人的手杆、主杆、副杆,這一步驟一定要把各個部件在陰涼乾燥處徹底晾乾。操縱桿高25~35cm,直徑0.6~1.6cm,一般用竹棍或高粱稈製成,用細鐵絲連接影人。主桿直接連接影人肩部或胸部、頸後部位;連接在影人手中的是副杆;手杆是演出時套在影人手部的細鐵絲。 [4] 

皮影戲造型

民間流傳的“柳葉眉,線線眼,櫻桃小口一點點”揭示了桐柏皮影戲“生旦醜淨,形容酷俏”造型藝術的真諦。
桐柏皮影戲中生、旦的臉部造型一樣,都是細彎彎的柳眉,額頭與鼻樑連成一條直線,稱“通天鼻”。鼻翼與人中區域的線條既清晰又逼真。細長的鳳眼略微向下直視,上下眼瞼各畫有兩條眼線,頗為寫實。無論生還是旦,都是緊抿鮮紅的小嘴唇。文、武生造型基本一致,只是眉毛有區別,武生的眉型是英氣的劍眉,而文生的眉型是一般的弧形。老生與小生的造型也一樣,年紀大點的角色則在額和臉頰處畫幾道黑色的弧線,表示皺紋。淨角造型的眉型又直又粗,大致為火苗狀的風火眉。鼻型特別誇張,又鼓又大,神似獅子與牛的鼻子。最誇張的是鼻樑最上方與額到鼻頭的凸起。臉部外側、下巴、臉頰都塗上一塊相同的色塊,紅淨塗紅色,黑淨塗黑色。面部整體顯得粗獷。丑角眼睛四周、臉頰畫上一些黑花點,意為“麻子”,強調其醜陋之貌,在雕刻眼睛時要顯出其呆滯的眼白。妖怪的造型多采用去線留皮的雕刻方法,圓眼猙獰,巨齒獠牙,用“口似血盆牙似釘,兩目炯炯賽銅鈴”來形容恰如其分。為了突出文、武行當的不同,藝人別出心裁地創造了“文手”與“武手”。“文手”的食指與小指無論是旦角還是生角均略向上翹,與戲曲中的蘭花指相同。“武手”又稱“拳手”,即手是握拳之形,表示武將。 [4] 

皮影戲舞台

皮影戲台四周都可供觀眾去欣賞,在佈置影人演出舞台時設觀賞區和表演區,在表演區設一道帷幕(戲台表演區的核心部位)以遮擋操縱皮影的演員,帷幕位於前牆的正中間,平常多用木板並排封,演出時取下中間的木板,裝上演出用的帷幕。帷幕的大小由影人的大小決定,以突出影人的表演。帷幕兩側多有圓木柱,柱上有楹聯,如“百萬世事三星月,千古風流一世間”等,專用於迎神賽社的皮影固定戲台。不同村落戲台大小也不同,主要是與當時興建者的經濟實力、對皮影戲的關注度有關。現在這些專用戲台多已停止使用,各地都在演出前臨時搭台。現在的皮影戲台汲取其他藝術之長,不斷改進和發展舞美的各種新技術表現手段營造表演氛圍,設有邊幕、沿幕、天幕等幕位,組成一種輕便靈活、適應多種表演形式的皮影戲舞台結構,使皮影表演藝術效果更具綜合性。 [4] 

皮影戲唱詞唸白

皮影戲劇本是由民間藝人創作的,都是用於實際演出的腳本。從構成上説,它由唱詞和唸白兩大部分組成,唱詞主要用於抒情,兼有敍事的功能;唸白主要用於敍事,兼有插科打諢之調劑作用。在演出上也體現為邊説邊唱、説唱結合的形式。有以口述形式存在的劇本,即“無本之本”,它完全依靠藝人的記憶來口頭傳承;還有以書面文字抄寫的完整劇本,有完整的唱詞與唸白,有的還標有簡單的人物(舞台)提示。口述本、提綱本與書寫本在唱唸運用上有很大差異,口述本—提綱本—書寫本,是皮影戲劇本從動態到靜態、從不穩定到穩定的轉變,實際上便是唱詞和唸白的運用從隨意到穩定的變化過程。在口述本與提綱本中,藝人們隨口説唱,每一次演出唱唸內容不一定相同,全由藝人臨場組織,長短自由控制,但容易造成忘詞、銜接不上的麻煩。採用書寫本後,藝人照本宣科,唱唸內容固定不變,即興發揮少,把藝人從臨場編造説唱故事的繁重工作中解脱出來,從強調故事性到講究藝術性,用更多精力、心思來豐富提高唱唸的藝術技巧在皮影戲行內流傳着“可以唱幾千遍的戲文,卻不願説一句道白”的諺語,強調了唸白的重要性及難度。 [4] 

皮影戲唱腔

皮影戲的唱腔起唱部分的頭兩句叫曲頭,唱腔的最後兩句稱曲尾,中間大部分唱腔叫曲身。聲腔中多結合道情、蒲劇和眉户。道情戲唱腔最大的特點是在結尾時有眾人相和的拖腔,場面非常熱鬧,其聲腔悦耳、細膩,所唱的內容大體都是道家的故事情節;蒲劇唱腔一出口就起於較高的音區,中低音區用真聲,高音區一般都用假聲位置唱,聲音洪亮、高亢,富於激情,其演唱的音域非常寬廣,主要流傳於山西省南部的蒲州地區,故而得名“蒲劇”;眉户擅長表現悲憤、淒涼、低沉的音樂情緒,有着較優美、細緻婉轉的唱腔色彩,它主要流行於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域。 [4] 
皮影戲表演 皮影戲表演

皮影戲傳承保護

皮影戲傳承價值

皮影戲是一種高度綜合又比較獨特的民間藝術形式,它有着數千年的歷史傳承與豐厚的文化藝術積澱。皮影戲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地方特色戲劇藝術的奇葩。由於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多種音樂文化元素不斷充斥着整個市場,人們的生活娛樂方式不斷髮生改變等種種原因,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皮影戲的對外傳播。 [4] 

皮影戲傳承狀況

皮影戲是中國重要的民間傳統藝術,近年來由於現代影視藝術的衝擊,觀眾和演出市場日益減少,許多皮影戲面臨消亡的危險,亟待搶救與保護。 [1] 
青年演員特別要克服浮躁不安的情緒,應該靜下心來,刻苦鑽研表演藝術和技術,精益求精,爭取表演達到出神入化的境地,提高演出水平,使一台戲真正有看頭,看過以後有想頭,那才能使觀眾回頭。傳統皮影戲師傅“翻覆全憑兩手分”“雙手揮動百萬兵”,一個皮影班的人數“七緊八慢九消停”,加上音樂場面最多九個人。現在專業劇團表演皮影戲,一個皮影幾個人操縱,按頭的按頭,抬腳的抬腳,牽手的牽手,影幕後麪人打擁擠,車身轉體都困難。如到影幕後面看操作,沒有看頭,難看得很。 [3] 

皮影戲保護措施

狠抓中國皮影戲的劇本創作,創作一批反映時代主旋律的,具有皮影戲表演藝術特徵的吸引觀眾的皮影戲劇目。作為民間小戲品種的皮影戲在現階段的發展,首先還是應該重視劇本的創作。 [3] 

皮影戲社會影響

1983年7月河南羣藝館主辦的《豫苑》雜誌刊登桐柏皮影戲照片予以宣傳介紹;1984年年底桐柏皮影又去深圳、香港展示,深受國內外專家的好評與讚賞;2001年8月20日日本早稻田大學博士葉明子,為寫中國民間文化、民間藝術專程來桐柏採訪觀看皮影戲的演出和影人雕刻藝術。 [4] 

皮影戲文化軼事

皮影戲其實起源於一段帝王的愛情故事。
李夫人,生卒年不詳,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人,漢武帝劉徹的寵妃。西漢音樂家李延年、貳師將軍李廣利之妹,李季之姐。李氏平民出身,父母兄弟均通音樂,都是以樂舞為職業的藝人。
李夫人出身於普通平民家庭,她的父母兄弟均精通音樂,都是以樂舞為職業的藝人。李夫人的兄長李延年因犯法受宮刑,然後到宮中擔任養狗的職務。
李延年因擅長音樂歌舞,而受到漢武帝劉徹的寵愛,每次演唱新作,聽眾無不感動。李延年陪漢武帝起舞,唱道:“北方有佳人,風姿絕世,亭亭玉立,回眸一望能傾覆城池,回首再望能傾覆國家,豈不知傾城傾國的禍患,只因為佳人難再得!”
漢武帝嘆息説:“好!世上有這樣的美人嗎?”
漢武帝的姐姐平陽公主對漢武帝説李延年的妹妹李善長舞蹈,漢武帝便召見李夫人,見到李夫人後,發現她果然是美麗善舞,心裏很喜歡她,於是將她納入宮中為妃。從此李夫人得到漢武帝的寵幸,併為漢武帝生下一子,即昌邑哀王劉髀。
後來,李夫人病重,漢武帝親自前去探望她,李夫人蒙着被子辭謝道:“妾長期卧病,容顏憔悴,不可以見陛下。希望能把兒子和兄弟託付給陛下。”
漢武帝説:“夫人病重,大概不能痊癒,讓我見一面再囑託後事,豈不快?”
李夫人説:“婦人容貌未曾修飾,不可以見君父。妾不敢以輕慢懈怠的態度見陛下。”
漢武帝説:“夫人如見我一面,將加贈千金的賞賜,而且授予你的兄弟尊貴的官職。”
李夫人説:“授不授尊官都在於陛下,不在於見妾一面。”漢武帝還是堅持一定要見她,李夫人便轉過臉去嘆息流淚,不再説話。於是漢武帝不高興地起身離開了。
漢武帝走後,李夫人的姐妹責備她説:“貴人您為什麼不可以見一見陛下以囑託兄弟呢?難道這樣痛恨陛下嗎?”李夫人説:“我之所以不願見陛下,正是為了能確實地託付兄弟之事。我因為容貌美好,得以從微賤地位獲得寵愛。以美色事人者,色衰則愛意鬆懈,愛懈則恩義斷絕。陛下之所以還能念念不忘來看我,正因為我平生美好的容貌,現在如見到我容貌毀壞,顏色非故,一定會厭惡拋棄我,還怎麼會記得憐憫錄用我的兄弟呢!”
不久,李夫人去世,漢武帝以王太后的禮儀將她安葬。
李夫人病逝後,漢武帝思念不已,悲痛不已。
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門,在路邊看到一孩童手拿布偶玩耍,影.子倒映於地栩栩如生。李少翁中一動,便用棉帛裁成李夫人的影像,塗上色彩,並在手腳處裝上木杆。
入夜,李少翁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李夫人裊娜的身影在幕圍後面徐徐舞動,漢武帝頓時淚如雨下,感慨道:“似邪非邪,姍姍起來。”
後人做詩:“張燈作戲調翻新,顧影徘徊卻逼真,環佩姍姍蓮步穩,帳前活見李夫人。”説的就是漢武帝思念愛妃的典故,這就是有關皮影戲的最早記載。 [2] 
參考資料
  • 1.    皮影戲(孝義皮影戲)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2021-08-11[引用日期2021-08-11]
  • 2.    任建英.皮影戲的傳説[J].民間傳奇故事,2023(02):56-57.
  • 3.    江玉祥.論中國皮影戲的保護和傳承問題[J].文史雜誌,2022(03):48-52
  • 4.    郭琳.皮影戲的藝術特色及傳播[J].河南社會科學,2020(2):11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