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皮囊

(哈薩克手工藝品)

鎖定
“皮囊”,哈薩克民族稱之為“撒巴”(羊皮製作的皮袋)。它的發明是在生產中自然出現的。它可以追溯到古代,哈薩克民族的祖先早在原始畜牧業時期就把馬皮和羊皮脱毛後,用麪粉和酸奶混合調成粘稠液體狀塗在皮料上進行不完全加工(也不能完全加工,因為“撒巴”要有一定的硬度和厚度,才能存放奶子和加工酸奶),這是它的奧妙之處,足見哈薩克民族的智慧。經過大約10天左右,自然發酵,使原皮較軟和,然後用駝毛線進行縫合。皮料縫合成四稜形狀,底大口小,俗稱“四稜撒巴”。它是用途很大而攜帶非常方便的一種手工技藝品,而且耐用。就皮囊而言,外表美觀,製作看來簡單,初見着還認為是個皮口袋,誰知它是牧民生活中的一件傳家之寶,傳世之物,這是它的奇特之形。
中文名
皮囊
別    名
撒巴
意    義
開創了草原文化一個時代
發明者
哈薩克民族

皮囊皮囊簡介

牧民每到一處搭起帳蓬,當縷縷青煙從蓬頂冒出之時,酸奶和酥油的香味隨之飄遍原野,不知者又誰能想到草原酸奶的香味是從這不起眼的皮囊而發出的呢?當聞到那酸奶的清香而又品嚐到其食品時,難道你就不想到皮囊的作用嗎,難道你不想去看看皮囊的魔術般的變幻嗎?凡是外來的旅客,如果喝酸奶而未想到皮囊那就等於是食而不知其狀,喝而不知其味,嘗而不知其源,這樣的客人不感到草原之旅的欠缺呢?

皮囊製作食品

“撒巴”不但能製作酸奶,還能製作酥油。酥油是食物中純潔清香而又非常細膩的上等食品,純正而又天然,想不到竟然出自於皮囊,這又是皮囊獨特的創舉。哈薩克族的祖先們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先在“撒巴”裏儲存適當的奶子,製作前,提前倒入酸奶,將製作奶酪後剩下的温度適當的汁水注入“撒巴”,掌握温度,2-3小時就出油了。當你嚐到酥油和喝到酥油茶的時候,你能想到酥油的製作是何等的簡便科學麼?在提煉酥油完畢後,將酸奶倒入鍋裏慢慢地燒,這是哈薩克民族脱水處理製作奶疙瘩。水脱完後,用細毛線將其切割成塊狀,擺在托架上,在脱水製作的奶疙瘩里加一些鹽,又可以做成酸奶幹。酸奶既解飢又解渴,酸奶幹既是食品,又是製造肥香的好原料,皮囊成了多功能的機器。
皮囊成了哈薩克民族製作酸奶、酸奶疙瘩和酥油的獨特的唯一的手工技藝品,世代傳承下來,成為自然傳承的一種手工技藝品,每個家庭,甚至每個人,既是“撒巴”的繼承人,又是“撒巴”傳承人。這種羣體性、歷史性、自然性、時代性、奇特性不同於其它的手工技藝品。

皮囊發展歷史

“撒巴”的製作,猶如蒸汽機的發明,開創了草原文化一個時代。它的製作工序靈氣而奧妙,細波而文雅,迷巧而又深邃,使人一見而生奇,使用而生嘆,充分表現了哈薩克民族祖先科學的神通天工。它不但製作程序嚴密,而且滴水不漏,天衣無縫,最適合草原遊牧民遷徙頻繁,攜帶方便,應用及時,“撒巴”成了哈薩克民族遊動加工廠。“撒巴”加工的酸奶細嫩香甜,提煉的酥油細膩清香,這説明皮囊沒有一點對制奶品的腐蝕作用,而對奶品起到自然的保護作用。它製作的奶類是草原牧民的高級營養品,成了世上貴重之物,這是皮囊獨特的鮮明特徵。
哈薩克民族的皮囊由祖先發明,世代相傳,順風而去,久經不息,又適合遊牧民族使用,這又是皮囊隱密之處。原來是自產自銷,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皮囊製作的奶品逐步推向市場,經濟價值一現居高。酥油的價值尤為突出,它是市場上油類食品中的高級貴重食用油,可以説在市場上獨佔鰲頭,成為市場的搶手貨,是市場的一朵鮮花,經濟收入十分可觀。皮囊這種手工技藝品製作出來的奶品逐步被 人們所青睞,漸漸被人們理解,接受、認可和享用,但是,在激力競爭的市場經濟時代,皮囊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原始性、落後性。由於跟不上生產的進步,趕不時代的發展,所以逐漸衰退下來。製作材料也被先進的塑料、帆布等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