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皇民奉公會

鎖定
皇民奉公會,政治團體日據時期日本殖民當局為毀滅台灣人民民族意識並推行殖民統治的御用組織。1941年4月9日成立。由日本台灣總督長谷川清任總裁。在中央本部設置事務局及營運委員會、中央實踐協力會議、地方事務局聯絡會議;在各州廳設支部,市郡設支會,街莊設公會;其基層組織為區分會、部落會、奉公班等。還有奉公團、商會、產業奉公會、奉公壯丁團、核心俱樂部、青年團、少年團等外圍組織。在日本殖民當局強制壓迫下,台灣人民全部被編入該會,並被迫參加所謂的“皇民奉公運動”、“貯蓄報國運動”和“增產挺身青年運動”,榨取台灣人民的人力和物力,為其侵略戰爭服務。日本投降後該會瓦解。 [2] 
中文名
皇民奉公會
外文名
こうみんほうこうかい
成立時間
1941年4月
隸    屬
日本大政翼贊會

目錄

皇民奉公會背景介紹

1941年4月作為日本大政翼贊會從屬機關的台灣「皇民奉公會」成立,由長谷川清(日本語:はせがわ きよし)總督兼任總裁,地方各州、廳、市設支部及區分會,最基層的則是奉公班。按職業、年齡、性別分別成立產業奉公會、奉公壯丁團、大日本帝國婦女會台灣分會,把每家每户都強制納入其組織,為聖戰服勞役、購戰時公債。

皇民奉公會宗旨

其宗旨是:“全島一致,保持臣民遵守倫理道德,確立國防體制,建立東亞新秩序,以期徹底顯示國體和皇民精神。”奉公會的章程和行動綱領提出:“漢族性要蜕變為日本民族性”,“台灣外地性轉化為內地性”,“本島人要轉為內地人”。章程的主要精神是:“基於戰時國體,貫徹皇國精神,在職奉公,全島一致,建立大東亞共榮圈。”該章程行動綱領還提出:“實現惟神之道、八紘一宇精神,推進非常時期的經濟建設,實現東亞新秩序。”

皇民奉公會執行

皇民奉公會除了替總督府改造台灣人,驅使台灣人心甘情願投入“聖戰”行列外,也擔負戰時募兵、經濟動員工作。志願兵、徵兵制都如計劃執行後,原街莊行政漸漸成為皇民奉公會的附屬,有本末倒置之嫌。
隨着皇民奉公會這個戰時體制動員體系的建構,皇民化運動藉由這個嚴密的動員體系,灌輸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試圖把台灣人迅速徹底地改造成日本人,強制推行“皇民奉公運動”,舉凡“米糧自治管理”、“移出米管理”,“米穀供獻報國”、“軍需工業動員”、“收購民間黃金”、“統制石油類消費”、“國民徵用”、“報國公債”、“國防獻金”以及“貯蓄報國運動”和“農業義勇隊招募”、“增產挺身青年運動”等等,使得對於台灣人力、物力的榨取幾乎達到了極限。 [1] 
參考資料
  • 1.    日據時期的台灣反“皇民化”運動-《台聲雜誌》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主辦 ISSN:1002-9788
  • 2.    章紹嗣,田子渝,陳金安 主編.中國抗日戰爭大辭典.武漢:武漢出版社.1995.第6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