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皇民化運動

鎖定
日本帝國主義在台灣強行推行的意在消滅台灣人民民族意識、傳統文化和風俗習慣的殖民奴化運動。1937年9月日本殖民當局為了鞏固台灣戰略地位,徹底奴役台灣人民,根據近衞內閣的“國民精神總動員計劃”,制定了強迫全體台灣人民“皇民化”的方針。禁止台胞使用漢文,停開各級學校的漢語課程,廢止報刊中文版,強迫使用、學習日語;封閉中國式寺廟,毀除各種神像,勒令更改祖先的神主和墓牌,改奉日本天照大神;禁用中國紀年,改用日本正朔;禁穿中式服裝,改着日本服或 “國民服”;禁演中國戲劇、音樂和武術等。1940年又規定改用日本姓名者可提高政治地位,不肯改用的公教人員要受到撤職處分,一般居民不許登記户籍,因而也領不到戰時的配給品。1941年又成立皇民奉公會,由長谷川總督親任總裁。在臨戰體制“熱汗奉公”為聖戰而勞動等反動口號下,大力推行所謂“皇民奉公運動”、“貯藏報國運動”、“增產挺身青年運動”。其目的是榨取台灣所有的人力和物力以供侵略戰爭的消耗。1942年在台灣實行陸海軍 “志願制度”。1944年9月進一步實行徵兵制度,通過警察與保甲組織進行脅迫,把30萬餘台灣青年強徵到中國和東南亞戰場去充當炮灰。該殖民奴化運動始終遭到台灣人民的抵制和反抗。 [1] 
中文名
皇民化運動
時間範圍
1937年 至 1945年

皇民化運動皇民化之始

皇民化運動“皇民化”之提議

1937年8月,近衞內閣於8月閣議,制定《國民精神總動員實施綱要》。其中,台灣總督府總務長官森岡二郎就“皇民化”發表聲明,要將“皇民化”滲透至島民(即台灣人)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作為實現“台日一體”的轉籍,並利用中日戰爭的爆發,“使得台灣全島更接近皇民化”。 [2] 

皇民化運動“皇民化”之大致措施

身着和服的台灣女子 身着和服的台灣女子
禁止台胞使用漢文,停開各級學校的漢語課程,廢止報刊中文版,強迫使用、學習日語;封閉中國式寺廟,毀除各種神像,勒令更改祖先的神主和墓牌,改奉日本天照大神;禁用中國紀年,改用日本正朔;禁穿中式服裝,改着日本服或 “國民服”;禁演中國戲劇、音樂和武術等。1940年又規定改用日本名者可提高政治地位,不肯改用的公教人員要受到撤職處分,一般居民不許登記户籍,因而也領不到戰時的配給品。1941年又成立皇民奉公會,由長谷川總督親任總裁。在臨戰體制“熱汗奉公”為聖戰而勞動等反動口號下,大力推行所謂“皇民奉公運動”、“貯藏報國運動”、“增產挺身青年運動”。1942年在台灣實行陸海軍 “志願制度”。1944年9月進一步實行徵兵制度,通過警察與保甲組織進行脅迫,把30萬餘台灣青年強徵到中國和東南亞戰場去充當炮灰。 [1] 

皇民化運動部分具體措施

皇民化運動廢除報紙的漢文欄

日本殖民當局認為,廢除當時台灣發行報紙的漢文欄,有助於日語之普及。於是,於1937年4月1日正式廢止漢文欄。其中《台灣新聞》、《台灣新報》、《台灣日日新報》自是年4月1日起,廢止報紙中的漢文欄,而《台灣新民報》(後來改名為《台灣民報》)則從4月1日起,將原先四頁的漢文欄縮半,兩個月後的6月1日起則開始徹底廢止漢文欄。 [3] 

皇民化運動推行日語

台灣總督府廢除報紙漢文欄後,又乘機令全台公衙職員,不論何時何地都需使用日語,同時指示各州廳動員各教化團體致力於家庭部落及市街莊日語化,以期開啓徹底常用日語之局面。於是各州廳開始相繼制定有關表揚日語常用者、認定日語家庭、建設日語模範部落等具體方案。如若被認定為日語常用家庭者,則加以表揚並享受日本人小學校、中學校,擔任官廳及街道役場官員等的優先權。其中,1942年4月時,台灣有日語常用家庭有9604户共約7.8萬人,佔全台灣的1.3%。 [3] 
同時,日本殖民者也大力推廣日語講習所。在1937年,全台灣日語講習所僅僅4367所,至1939年卻躍升至15126所,學生則由1937年的26.3萬人躍升至1939年的92.4萬人。而戰爭末期,日本殖民當局更以奉公班為單位,設日語講習所,遍佈全台灣各個角落。 [3] 
1943年起,皇民奉公會展開常用日語強化運動,在各市支會及街莊分會設立日語推進員,組成“日語推進隊”,以督導全台各地民眾徹底過上日語家庭的生活。 [3] 
參考資料
  • 1.    章紹嗣,田子渝,陳金安 主編.中國抗日戰爭大辭典.武漢:武漢出版社.1995.第339頁.
  • 2.    戚嘉林.台灣史:海南出版社,2021年3月第一版:第312頁
  • 3.    戚嘉林.台灣史:海南出版社,2021年3月第一版:第3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