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龍山

(山東諸城市白龍山)

鎖定
位於山東省諸城市城區東北20公里的百尺河鎮境內,海拔119.5米,佔地2.5平方公里
中文名
白龍山
別    名
虹霓山
海    拔
119.5 m
佔    地
2.5平方公里

白龍山概況

山東省濰坊市諸城市白龍山, [1]  又稱“虹霓山” [2]  ,因古時白龍山藥會而聞名,白龍山享有“東方藥都”之盛譽,曾是全國最大的中藥材交易市場之一。
山東省諸城市白龍山
古時山上有寺,歷史悠久。其山巔原有古塔,東、西麓有黑、白二龍池,山上有古墓羣。相傳始建於宋代,明代重修。據當地老人言,此塔為磚石結構的五層六角高塔,通高近20米,峙立於白龍山之巔,歷時930年餘年,到1959年被毀,塔址及部分古墓尚存。古塔四周廟宇環抱,東有自來佛廟,西有如來佛廟,北有老母殿,南有十八羅漢廟,還有四面佛、菩薩廟等,形成了一個以高塔為中心的建築羣。廟宇建築雕樑畫棟,金碧輝煌,十分壯觀。白龍山的東坡有白龍廟一座,附近有白龍池;山的西坡有黑龍池,水清如鏡,水質甘洌,人稱參水,民間流傳着“東有嶗山水,西有龍山池”的説法。古時寺內常年居住僧人,盛時達百餘位。每逢山會,各地前來寺廟拜佛進香的,到老母殿“拴娃娃”的,唸經唱戲的,祭龍拜天的,各行各業做買賣交易的,人數眾多,熱鬧非凡,成一時之盛。
[另引]諸城市百尺河鎮的白龍山舍利塔。此塔四角八層,建於北宋中期,均用白色大理石雕刻為兩層八瓣蓮花蓬疊築而成,通高僅66.7釐米。第三層蓮蓬倒覆,與第二層之間有長方形石槽,內置長方形銀盒,盒內又裝有兩個圓形小銀盒盛舍利子,古塔被毀於“文革”期間 [1] 

白龍山白龍山藥會

白龍山每年有4次山會,而以二月山會和十月山會最大,也是在兩次山會期間有藥材生意的大規模經營,世稱“白龍山藥會”(或稱“白龍山會”)。地址在縣東北四十里,《疆域考》載:百尺河之北為白龍山,每歲二月朔日、十月望日,百貨畢集,即地列肆,五日而罷。土人云“山會”也。......相州春、秋亦有山會,與枳溝、勝水相若,皆不及白龍之盛。四鄉集場,蓋幾倍於前矣。
每年農曆二月一日、四月八日、六月八日和十月十五日,這兒舉辦“山會”,情景正如乾隆縣誌所載的“百貨畢集,即地列肆,五日而罷”相同。尤令人注目的是二月一日和十月十五日的山會,專門是藥材交易。此時,來自全國的商賈雲集,市面上有來自四川的貝母、黃連,東北的鹿茸、人蔘,隴洮的枸杞、甘草,兩粵的木香、硃砂,滇貴的三七,穿山甲,西藏的紅花,靈石,齊魯的阿膠、海狗......至於羚角、牛黃、狗寶等名貴藥材,也真委其市,蔚為大觀。於是,在此設藥房者有之,設購銷店者有之,設邸棧者有之,凡數百家。因此,“白龍山會”成為名播海內的藥材集散地。
藥會規模宏大。據史料記載,民國二十六年(1937)以前每年的古歷二月和十月望日逢會,持續三五日。山會之日,遠近藥商雲集山上,市聲鼎沸,人流如織,藥材交易十分繁盛。趕會者鄰近各縣自不必説,遠至四川、雲南、西藏,大城市如北京、天津的藥商藥販,成羣結隊。鼎盛時期,日本、東南亞各國的藥賈外商,也接踵而至。路途遙遠者過了春節即動身,來此趕二月山會。

白龍山藥會經營

白龍山藥會的經營方式,主要是以藥換藥(藥材串換),也有的是帶來樣品,故爾經營品種相對齊全。雙方訂立合同,相互串換,後期亦用貨幣交換。來自全國各地的地道藥材,在白龍山得以展示於世。有產自南海的貝介類藥材,也有產自長白山的人蔘、延邊的高麗蔘;有廣東、雲南的木香,也有甘肅、寧夏的枸杞;有珍奇罕見、價格昂貴的牛黃、麝香、狗寶、珍珠,也有山東的地道特產,如個大質肥的諸半夏(諸城名產半夏),被歷代宮廷列為“三寶”之一的東阿阿膠。白龍山會藥材琳琅滿目,洋洋大觀,藥商儘可各取所需,滿載而歸,人稱“東方藥都”,當之無愧。全國120餘家著名的藥堂在山上設立購銷堂店,鄰近縣城的大藥堂,如高密縣的仁樹堂、萬合堂,膠州的寶生堂、鑑古堂,諸城的寶德堂等,都在山上設有專用棧房;中小藥鋪則租用附近村民所搭建的臨時貨棚營業,或露天設攤交易,此類藥商,山會期間多達上千家。有的藥店僱有專門人力車隊,在白龍山藥會串換了藥材,再運往河北的安國、安徽的亳縣進行交易。也有外地藥商,拿當地藥材來白龍山串換了地道藥材,再回到當地高倍換取當地藥材。如:廣東、雲南的藥商,用3斤木香換1斤“諸香附”(諸城地產香附,馳名全國,稱為“諸香附”),回去再用二斤諸香附換取10斤木香,往返販運,謀取高利。一些當地農民,採得三五斤藥材到山上變賣,換得一些油、鹽、醬、醋錢,以解生活之急。會間,山上的住持僧人擔任會主,鄰近各縣的若干大藥商擔任副會主,參與管理運作事務,眾會主資金雄厚,大進大出,舉足輕重。

白龍山藥會歷史

白龍山會之起源,已無可考證。據傳,東漢時,山上寺院中一和尚精通醫術,他借白龍山上野生藥材豐富這一條件,採藥配方,為鄉民治病,經年累月,治好了許多病人。和尚的醫術很快在民間傳開,遠近患者紛紛慕名求醫,山上的藥材遠遠不能滿足需要,老和尚一番苦思苦想,終得一主意,要求凡來此治癒的病人,都要送兩味藥到山上,以助他人。此招一出,藥材充足,求醫除病者益眾,名聲遠揚全國各地。非但病人前來求治,許多郎中也前來學醫。老和尚應接不暇,最後規定,凡送藥來者,一律在春秋兩季農閒上山。此時,眾多祛除病災者,為表感激之情,儘量多奉獻藥材。於是,藥材逐漸有了剩餘。後來,各地看病送藥之人藉此機會互通有無,調劑餘缺。天長日久,規模越來越大,自然形成了一個涉及面廣闊的藥材交易市場,成為全國最大者之一。按此傳説,白龍山藥會歷史持續了近2000年。溯其歷史,清末民初時達到鼎盛。1920年,山上駐紮軍閥殘餘部隊,經常綁架勒索藥商,由此“東方藥都”開始衰落。1938年,日軍盤踞山上,禁止藥商上山經營,藥材市場遷至山下百尺河村,地址更換,人氣散失,藥市生意更顯蕭條,外地客商也越來越少。1953年前後,藥會自行消失。白龍山藥會終止了,但它在我國醫藥發展史上的貢獻永不磨滅。
【地理位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