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馬湖之冬

鎖定
《白馬湖之冬》是現代文學家夏丏尊創作的寫景抒情散文。此文是夏丏尊遷居上海後,對在白馬湖春暉中學執教時的生活回顧。
作品名稱
白馬湖之冬
出    處
平屋雜文
作    者
夏丏尊
創作年代
現代
作品體裁
散文

白馬湖之冬作品原文

白馬湖之冬
白馬湖之冬
白馬湖之冬(2張)
在我過去四十餘年的生涯中,冬的情味嘗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白馬湖的時候了。十年以來,白馬湖已成了一個小村落,當我移居的時候,還是一片荒野。春暉中學的新建築巍然矗立於湖的那一面,湖的這一面的山腳下是小小的幾間新平屋,住着我和劉君心如兩家。此外兩三里內沒有人煙。—家人於陰曆十一月下旬從熱鬧的杭州移居這荒涼的山野,宛如投身於極帶中。
那裏的風,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響,好像虎吼。屋宇雖系新建,構造卻極粗率,風從門窗隙縫中來,分外尖削,把門縫窗隙厚厚地用紙糊了,縫中卻仍有透入。風颳得厲害的時候,天未夜就把大門關上,全家吃畢夜飯即睡入被窩裏,靜聽寒風的怒號,湖水的澎湃。靠山的小後軒,算是我的書齋,在全屋子中風最小的一間,我常把頭上的羅宋帽拉得低低地,在洋燈下工作至夜深。松濤如吼,霜月當窗,飢鼠吱吱在承塵上奔竄。我於這種時候深感到蕭瑟的詩趣,常獨自撥划着爐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擬諸山水畫中的人物,作種種幽邈的遐想。現在白馬湖到處都是樹木了,當時尚一株樹木都未種。月亮與太陽都是整個兒的,從上山起直要照到下山為止。太陽好的時候,只要不颳風,那真和暖得不像冬天。一家人都坐在庭間曝日,甚至於吃午飯也在屋外.像夏天的晚飯一樣。日光曬到哪裏,就把椅凳移到哪裏,忽然寒風來了,只好逃難似地各自帶了椅凳逃入室中,急急把門關上。在平常的日子,風來大概在下午快要傍晚的時候,半夜即息。至於大風寒,那是整日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的。最嚴寒的幾天,泥地看去慘白如水門汀,山色凍得發紫而黯,湖波泛深藍色。
下雪原是我所不憎厭的,下雪的日子,室內分外明亮,晚上差不多不用燃燈。遠山積雪足供半個月的觀看,舉頭即可從窗中望見。可是究竟是南方,每冬下雪不過一二次。我在那裏所日常領略的冬的情味,幾乎都從風來。白馬湖的所以多風,可以説有着地理上的原因。那裏環湖都是山,而北面卻有一個半里闊的空隙,好似故意張了袋口歡迎風來的樣子。白馬湖的山水和普通的風景地相差不遠,唯有風卻與別的地方不同。風的多和大,凡是到過那裏的人都知道的。風在冬季的感覺中,自古佔着重要的因素.而白馬湖的風尤其特別。
現在,一家僦居上海多日了,偶然於夜深人靜時聽到風聲,大家就要提起白馬湖來,説“白馬湖不知今夜又颳得怎樣厲害哩!”
白馬湖之冬,可謂是快意人生! [1] 

白馬湖之冬作品賞析

《白馬湖之冬》這篇寫景抒情散文,是夏丏尊先生的名篇。文中所寫的白馬湖,在浙江上虞縣境內,是著名的春暉中學的所在地。1922年教育家經亨頤在白馬湖畔創建了這所學校,並以“與時俱進”為校訓,吸引了不少文化名人前來執教,夏丏尊、朱自清因此成為同事,蔡元培、俞平伯、葉聖陶等也先後應邀在此講學或考察指導,使得這所位於鄉村的中學竟獲得了“北有南開,南有春暉”的美譽,而白馬湖也益發成了一塊風水寶地。正如俞平伯所描述的:“春暉校址殊佳,四山擁翠,曲水環之。村居絕少,只十數家。”夏丏尊的住處“平屋”與豐子愷的“小楊柳屋”便相依在春暉園外不遠處。《白馬湖之冬》則是夏丏尊遷居上海後,對在白馬湖春暉中學執教時的深情回顧。
作者寫白馬湖的冬天,着眼於一個“風”字,因為在作者看來,“風在冬季的感覺中,自古佔有重要的因素”;再者,白馬湖的山水和普通的風景地相差不遠,“唯有風卻與別的地方不同。風的多和大,凡是到過那裏的人都知道的”。於是作者主要抓住白馬湖的風來寫冬天。
首先是那裏的風多,“差不多日日有的”平常的日子,“風來大概在下午快要傍晚的時候,半夜即息。至於大風寒,那是整日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的”。其後,作者又着眼於白馬湖的風之大:“呼呼作響,好像虎吼。”除了用這種表示聲音的詞語生動地表現風的強勁外,作者又通過人的感受、反應,傳神地寫出風的刺骨、凜冽,“風從門窗隙縫中來,因而全家人吃畢夜飯即睡入被窩裏,靜聽寒風的怒號”。這些描寫使無形的風,有了形象,有了聲勢,白馬湖冬天的特徵也就給人留下了強烈的印象。
此外,作者還運用烘托的手法,寫白馬湖的人煙稀少,山腳下只住着“我和劉君心如兩家”,“此外兩三里內沒有人煙”。又寫山野荒涼,“當時尚一株樹木都未種”,這便使得嚴冬裏的景物更是蒼茫,“泥地看去慘白如水門汀,山色凍得發紫而暗,湖波泛深藍色”。作者描繪並渲染了白馬湖的整體環境和氛圍,更烘托出當時當地“風”的淒厲與強勁,從而使白馬湖之冬的意味更濃了。關於這一切,作者又寫得如敍家常,娓娓道來,樸實無華而又極為醇厚。
作者匠心獨運,偏偏選擇一年之中最蕭索乏味,甚至有點淒厲可怕的白馬湖的冬天來寫景抒情,不僅角度新奇,並且作者又在其中領略和表現出一種特別的情趣。雖然白馬湖一到冬天,“那裏的風,差不多日日有”,而且它無孔不入,即便“把門縫窗隙厚厚地用紙糊了”,它也會從椽縫中鑽入。然而作者卻在“松濤如吼,霜月當窗”時,“常把頭上的羅宋帽拉得低低地,在洋燈下工作至夜深”,有時“獨自撥划着爐灰”,領悟到一種特別的情調,即作者所説的“深感到蕭瑟的詩趣”,並且覺得自己猶如山水畫中的人物,不由把讀者帶入類似“獨釣寒江雪”的一種詩的境界,引人作種種幽妙的遐想。同時,又顯示出作者在貌似平淡無味的日常生活中感悟到人生的情味與意趣,難怪作者在移居上海後,仍在回味白馬湖之冬的荒野與朔風,咀嚼那種蕭瑟和寂寞,留戀其中的美感及詩意,把他對白馬湖的懷念之情表現得十分真切而樸實,自然地流露出作者的處事泰然、平和達觀的人生態度。 [1] 

白馬湖之冬作者簡介

夏丏尊(1886—1946),原名夏鑄,字勉旃,號悶庵,浙江上虞人。現代著名文學家、教育家。1902年到上海中西書院讀書,因無法交學費,一年後回家自修,從《天演論》《新民叢報》中開始接觸新思想。1903年入紹興學堂讀書,只半年又輟學在家,邊教私塾邊自學o 1905年赴日本就讀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因經費不足,兩年後亦輟學歸國。1908年起.先後在浙江一師、長沙湖南師範任教。1921年回家鄉上虞白馬湖任教於春暉中學。在那裏蓋了幾間平房。1925年後,赴上海任教。“四。一二”反革命事變後,他義憤填膺,辭去教職,致力於編輯與寫作;1930年任開明書店總編輯、《中學生》主編. 主要著作有《文章作法》(與劉薰宇合作)、《文心》(與葉聖陶合作)、《平屋雜文》《愛的教育》等。他的散文多為隨筆、雜感式議論文字,也有寫人、記事、繪景、狀物的小品型文字。《魯迅翁雜記》《貓》《白馬湖之冬》《鋼鐵假山》等是其代表作。
參考資料
  • 1.    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鑑賞辭典編纂中心.今文觀止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