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蘞

(中藥)

鎖定
白蘞,中藥名。又名山地瓜、山葡萄秧、白根、五爪藤等,為葡萄科植物白蘞的乾燥塊根。分佈於華北、東北、華東、中南及陝西、寧夏、四川等地。春、秋二季採挖,除去泥沙及細根,切成縱瓣或斜片,曬乾。可以清熱解毒,消癰散結。
別    名
白根
五爪藤
崑崙
貓兒卵
中文學名
白蘞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鼠李目
葡萄科
蛇葡萄屬
白蘞
分佈區域
華北、東北、華東、中南及陝西、寧夏等
採收時間
春、秋二季
用    量
5-10g
毒    性
無毒

白蘞入藥部位

葡萄科植物白蘞的乾燥塊根。

白蘞性味

苦,微寒。

白蘞歸經

歸心、胃經。

白蘞功效

清熱解毒,消癰散結,斂瘡生肌。

白蘞主治

用於癰疽發背,疔瘡,瘰癧,燒燙傷。

白蘞相關配伍

不宜與川烏、制川烏、草烏、制草烏、附子同用。

白蘞用法用量

5~10g。外用適量,煎湯洗或研成極細。

白蘞禁忌

脾胃虛寒及無實火者,癰疽已潰者均不宜服。陰疽色淡不起,胃氣弱者,也不宜服用。

白蘞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白蘞生理特性

白蘞 落葉攀援木質藤本,長約1m。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白蘞縱瓣呈長圓形或近紡錘形,長4~250px,直徑1~50px。切面周邊常向內捲曲,中部有1突起的稜線。外皮紅棕色或紅褐色,有縱皺紋、細橫紋及橫長皮孔,易層層脱落,脱落處呈淡紅棕色。斜片呈卵圓形,長2.5~125px,寬2~75px。切面類白色或淺紅棕色,可見放射狀紋理,周邊較厚,微翹起或略彎曲。體輕,質硬脆,易折斷,折斷時,有粉塵飛出。氣微,味甘。喜涼爽濕潤的氣候,從亞熱帶到温帶均能栽培,適應性強,耐寒。

白蘞產地

分佈於華北、東北、華東、中南及陝西、寧夏、四川等地。

白蘞相關論述

1.《本草衍義》:“白蘞、白芨古今服餌方少有用者,多見於斂瘡方中,二物多相需而行。”
2.《本經逢原》:“白蘞,性寒解毒,敷腫瘍瘡,有解散之功,以其味辛也。《本經》治目赤驚癇温瘧,非取其解熱毒之力歟?治陰腫帶下,非取其去濕熱之力歟?《金匱》薯蕷丸用之,專取其辛涼散結以解風氣百疾之藴蓄也。世醫僅知癰腫解毒之用,陋哉。同地膚子治淋濁失精,同白及治金瘡失血,同甘草解狼毒之毒,其辛散之功可知。”
3.《本草圖經》:“治風,金瘡。”
[1-4] 
參考資料
  •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年版
  • 2.    高學敏.《中藥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年5月
  • 3.    楊衞平.《臨牀常用中藥手冊》:貴州科技出版社,2001年1月版
  • 4.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版
  • 5.    吳劍坤主編.中草藥圖鑑[M].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