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色革命

鎖定
“白色革命”,又稱“國王和人民的革命”,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發生在伊朗的一次以土地改革為核心、涉及經濟、政治、社會發展諸方面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改革的目的是要把伊朗建設成為獨具特色的、君主政體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1963年,“白色革命”實施方案以全民投票的方式獲得通過,這標誌着“白色革命”的全面實施,至1978年伊朗伊斯蘭革命的爆發而結束。 [2] 
中文名
白色革命
外文名
الثورة البيضاء(阿拉伯語)
White Revolution(英語)
別    名
國王和人民的革命
發動者
巴列維
發動時間
1963年
結束時間
1978年

白色革命背景

所謂“白色革命”,意即“不流血的革命”。“白色革命”的思想來源於德意志19世紀的“白色革命”,當時德意志公民表達的是自由民主與民族統一相結合的意願,並在1848年革命中成功的體現出來。

白色革命國內

“白色革命”前夕,鄉村人口約佔伊朗全國總人口的70%。封建生產關係在伊朗鄉村長期佔據統治地位,大地產與分成制租佃關係的結合構成鄉村經濟的基本模式,自耕農主要分佈在伊朗人口稀少和經濟相對落後的農業地區邊緣。1954年石油問題基本解決後,伴隨着大量石油美元的流入,造成一種經濟繁榮的景象,德黑蘭等大城市的面貌煥然一新。同時,隨着通貨膨脹加劇,貧富差距繼續擴大,尤其是農村地區,存在嚴重的不平等現象。分配不均的土地所有制使農民深受剝削,生活貧困。採取古老陳舊的生產和管理方式的在外地主不願意推動農村教育、提高土地生產效益,嚴重阻礙了農業經濟的發展。
1954年以來,伊朗政府發現石油收入無法承擔七年計劃以及不斷攀升的軍費開支,於是憑藉赤字財政和高額的外債來維持。赤字財政加上1959-1960年間的歉收導致民眾的生活費用突增。與此同時,高額的外債徹底耗盡了國家的外匯儲備。因此,伊朗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美國政府尋求幫助。期間罷工頻發,政權的穩定受到挑戰。 [4] 

白色革命國際

美國政府一直把伊朗視作防止共產主義擴散的重要前沿陣地之一,一方面極力扶植反共的巴列維國王,但同時也積極推動其儘快進行國內改革,以緩和國內矛盾,防止無產階級革命的發生。新任美國總統民主黨肯尼迪,在對伊朗進行經濟援助的同時,也強烈要求伊朗進行內部改革,要求巴列維王朝削減軍事開支、懲辦貪官污吏、任用温和分子、放鬆政治壓制、進行土地改革等,以消彌革命,穩住政權,否則美國就要停止援助。巴列維國王甚至擔心如不盡快改革,自己有可能會被受美國支持的前“薩瓦克”頭目巴赫蒂亞里取代。因此巴列維國王對美國的要求自然不敢怠慢。對蘇聯影響的擔憂也促使巴列維國王不得不考慮儘快着手發動“白色革命”。
20世紀50、60年代,中東地區的民族民主運動風起雲湧。1952年埃及七月革命、1958年伊拉克革命、1960年土耳其軍事政變等事件給巴列維國王敲響警鐘,迫使其不得不考慮通過部分的改革來緩解國內的緊張局勢。 [2-3] 

白色革命發展

1962年1月,新選舉的農業部長哈桑·阿桑賈尼(Hasan Arsanjani)起草的土地改革法案獲准實施,開啓了伊朗全國範圍內的土地重新分配。該土地改革法案首先在南阿塞拜疆克爾曼以及庫爾德斯坦等地試行,效果頗為顯著。 [4] 
1963年1月9日,在德黑蘭召開的全國農民大會上,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宣佈發動包括六點改革計劃的“白色革命”。最初六點改革計劃是以國王敕令的形式頒佈的。在議會已經解散的情況下,為了使該計劃合法化,國王於1963年1月26日舉行全國公民投票。政府統計,公民投票的結果是5,598,711票贊成,4115票反對,贊成票佔投票總數的99.9%以上。儘管反對派抵制公民投票和存在舞弊現象,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和城市中產階級支持國王的現代化改革計劃顯然是不爭的事實。
“白色革命”遭到以烏拉瑪為代表的傳統保守勢力強有力的抵制和反抗。國王仗着美國撐腰和公民投票的勝利,對反對派採取強硬的態度。阿拉姆政府血腥地鎮壓了1963年6月烏拉瑪領導的大規模的抗議運動,大肆逮捕和驅逐教俗反對派領導人,為國王實行專制和實施“白色革命”計劃鋪平了道路。 [1] 

白色革命內容

1963年1月頒佈了6項方案:土地改革;森林和牧場的國有化;出售國營工廠的股份籌措土改基金;工人蔘加企業分紅;修改選舉法,給婦女與男子平等的選舉權;成立“知識大軍”(即農村掃盲隊)。
1967年伊朗政府又把6項內容列入“白色革命”的範圍:成立農村“衞生大軍”;成立“開發大軍”;成立“公正之家”;水源國有化;制訂全國性城鄉建設的規劃;行政改革,即改組所有政府機關,行政權力下放,反對官僚主義,提高行政效率。
1975年在土改完成後不久,又增加了7項改革方案:擴大企業所有權(即出售企業股份,吸收工人入股);反對投機倒把;實行免費教育,對象限於願意在畢業後義務為國家工作一定年限的大中學生;國家免費供養兩歲以下的兒童;在城鄉實行社會保險;反對貪污腐化;反對通貨膨脹 [2] 
巴列維的這些改良主義措施,是他早就有的一項宏偉計劃,即引導伊朗脱離中世紀的落後狀態,使之成為一個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計劃的頭一步。但“白色革命”在執行過程中並未取得預期的收效,在某些方面還使巴列維遇到了更大的麻煩和不可克服的阻力。

白色革命具體措施

白色革命經濟

1963年1月,土地改革由試驗階段全面鋪開。每個地主最多可以擁有一個村子的土地,剩下的則必須賣給政府,同時得到相當的補償,農民再按照分期付款的方式從政府手中購買土地。到1965年初,土改第一階段宣告結束。從1965年2月23日開始,土改進入第二階段,主要涉及擁有一個村子及不足一個村子的中小地主,規定租佃期限至少為30年,地主每年向其佃户徵收貨幣地租;規定購買者的分期付款方式,政府向農民提供一定的長期低息貸款;按傳統的作物分成方式分給佃農土地;將村莊變為分成制農業聯合體;允許某些擁有不超過限額土地的地主購買佃農的耕作權。1966年1月到1971年9月為土改的第三階段,主要目的是實現農業現代化。1971年9月23日,伊朗官方宣佈土改正式完成。
1963年2月,伊朗政府頒佈法律,規定國家森林、牧場、天然灌木林以及林地屬於全民財產,歸政府所有,政府以公正的價格向森林和牧場的合法所有者贖買所有權。同時,為了保護森林資源,伊朗政府採取相關措施來加強對這些資源的保護和管理。此外,伊朗政府宣佈水源國有化,以便有效管理全國水資源,保證現有水源的合理使用,同時積極開發新的水源。
伊朗出售國營工廠的股份分兩步走:第一步,把國民經濟部的55個國營企業改造成股份公司,由出售土地的地主購買工廠的股份,這樣地主就可向工業和生產投資,必然關心和干預工廠的經營活動和生產效益,地主變成了持股者和資本家。第二步,由各廠出資,組建一個總值77億里亞爾的“國營工廠股份公司”,以5萬里亞爾為一股,分成15.4萬股,用這些資金來投入擴大再生產
伊朗政府在法令中規定:10人以上的工廠必須將其利潤的20%用來分紅。1972年5月,伊朗宣佈向人民出售工業企業股份。此外,伊朗政府成立了“工人福利銀行”和“工人信貸合作社”,以緩和勞資矛盾,照顧工人階級的利益。
在短期的空前繁榮後,伊朗經濟在1975年開始出現明顯的失調和混亂。國王試圖用平民主義的政治手段解決經濟問題,於1975年宣佈新的“白色革命”措施:穩定物價,反對投機倒把。他果斷地“發起了一場要使國內通貨膨脹降低百分之二十的運動:七千五百名商人和商店老闆由於謀取暴利而遭到逮捕,另有一萬名商人則受到罰款處分”。
為了與“白色革命”相配合,伊朗政府從1962年起先後制定並實施了第三、第四、第五三個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在第三、第四兩個發展計劃取得巨大成就之後,支出最大的第五個發展計劃以失敗告終。 [2] 

白色革命政治

1963年通過的新選舉法規定:婦女有權參加選舉。1967年6月,伊朗政府頒佈了“保護婦女家庭法”,規定離婚必須經法院審理和判決方能生效,從而取消了男子可以隨意休妻的特權。該法還規定,男子只能娶妻2人,在娶第二房時必須徵得第一房的同意。後來又修改這個法令,婦女據此獲得了提出離婚的權利。1968年7月,政府又頒發了《婦女社會服務法》,為婦女就業提供了一些保障。
為了革除行政機構中的官僚主義作風,伊朗政府在中央各部設立“行政機構改革委員會”主管改革工作,改革的內容包括:使機關的辦事程序現代化、使機關分工明確、精簡高效,推廣使用現代辦公設備,實現電腦化管理。
在反對貪污腐化方面,國王規定:所有政府官員——各部大臣、省長、市長等,都必須公開他們的財產淨值;推行高薪養廉的策略,欲以此消除貪污的根源;還簽署了一項關於王室成員道德品行的法令,以規範王室成員的行為。
1963年,第一個公正法院在伊斯法罕的馬希亞爾村成立,1965年公正法院制度化。公正法院實際上是農村的公正法庭,由五個審判員組成,任期三年。審判員由當地選舉產生,義務工作,因此審理工作是免費的,主要解決農村訴訟糾紛。1966年7月,伊朗政府又把這種制度推廣到城市居民社區,併成立由五人組成、任期三年的仲裁委員會。1977年,伊朗政府決定由公正法院和仲裁委員會承襲伊朗初級法院的審判權。 [2] 

白色革命社會

為普及農村教育,巴列維國王下令把服兵役的部分學校畢業生組成“知識大軍”,先經過四個月的訓練,然後到未設立小學的農村去掃盲。他們還到農村幫助農民修建學校、清真寺、浴池、公路、橋樑和郵政信箱,疏通坎兒井,栽種樹苗,平整土地。“知識大軍”還經常教育農民保持住房、街道、公共場所及住宅的清潔衞生,並指導農民組織農村協會,組織合作公司。他們有權向教育部通信以求幫助。從1963年至1974年1月,先後共派出20多批,共約10萬名知識青年。一部分人在完成任務後,自願留下來作小學教師,政府鼓勵這種行為。
1964年,巴列維國王下令由醫生、牙科醫生、藥劑師、工程師、護士和持有學士、碩士及高中畢業文憑者組建衞生大軍,到農村去治病、預防和消滅流行病以及改善衞生條件。他們還打井、安裝抽水機、淨化河水和泉水,開闢水渠和安裝洗澡設備。從1965年到1973年共派出9680人。1974年,伊朗政府決定由衞生大軍負責鄉村地區的全部醫療衞生服務工作,即讓衞生大軍制度化和官僚化,變成“衞生工作隊組織”和“農村衞生中心”。
伊朗政府向農村派出農村建設工作隊,他們的任務是把先進的農業原則和新的思想方法帶到伊朗農村。1964年派出500名大學生和高中生,進駐224個村莊,以後又派出1400多人到農村去。他們先調查研究農村的實際情況,然後教農民科學種田,科學栽種果樹,科學飼養牲畜,包括如何正確使用化肥和農藥、如何飼養和嫁接。
伊朗政府還制訂了全國性城鄉建設的規劃:施行了由國家免費供養兩歲以下兒童的政策,為貧困母親和新生嬰兒免費提供食品,推行牛痘接種計劃,以保障人民健康;在城鄉實行社會保險和發放養老金等改革措施,旨在為伊朗人一生的各個階段提供保障。 [2] 

白色革命結果

土地改革計劃得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絕大多數人的贊同,它對封建地主和貴族產生了政治影響,多少世紀以來破天荒第一次使他們處於崩潰邊緣。當時,擁有2000個村莊的封建大地主家族就有27個。巴列維在幾年內把佔伊朗可耕地四分之一的125萬英畝土地,分配給了3萬多户農民。但是,農民們發現,由於國王下令實行“農商”組織形式,他們必須把剛領到的地契換成有名無實的股票,然後在這種新的集約農業企業中成為領薪水的職工。他們的幻想破滅了。對他們來説,土地是看得見、摸得着的東西,而股票僅僅是一張紙片。一下子被拉進政府辦的合作社的農民,同樣灰心喪氣。他們紛紛離開村莊,流入城市尋找工作。國王的計劃遇到了麻煩,農業產量並沒有如他預期的那樣取得長足進展。
在促進現代化方面,油輪碼頭、大型貯油庫和石油化工廠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1976年伊朗原油產量達1.9億噸,佔中東第一位,世界第四位。1976年石油產量為2.948億噸,出口2.722億噸,當年出口石油收入達234億美元。鉛礦、銅礦、鐵礦和煤礦,都進行了大力開採。鋼鐵廠以及其它金屬冶煉廠,產量也都在不斷增長。從1971年到1973年,伊朗經濟增長速度平均為14.3%;1974年猛增至40%。伊朗一躍而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到1977年人均收入已達2200美元。此外,在交通、電信、電力、社會福利、衞生、教育等領域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960年伊朗小學入學人數為27萬,到1977年超過1000萬人。文盲也從85%下降到55%。1977年,有65%以上的人有了自己的住房。
經濟的繁榮使腐化之風迅速蔓延。王室成員靠充當中間人撈取鉅額合同佣金,他們常常是通過他們掌握多數股票的公司進行的。一些政府官員和軍官也利用職權,收受大筆賄賂。賭博機構和娛樂場所到處出現,吸毒者日益增多。由於進口先進技術,外國技術人員隨之大批流入,加速了伊朗都市生活的“西方化”。西方影響幾乎滲透到每一個領域。

白色革命事件影響

儘管伊朗的經濟發展了,但貧富差別不僅沒有縮小,反而更加擴大了。對於一小撮富有冒險精神的買賣人來説,“白色革命”就好比是一個聚寶盆,簡直堆滿黃金似的。他們發了大財,擁有豪華的西式別墅,過着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生活。而占人口半數以上的居民,依然處於最低生活水平之下,他們赤貧如洗,百病成災。
巴列維篤信他的“白色革命”能使伊朗一天天地富裕起來,從而使他的經濟堅如磐石。但是他根本沒有想到他的現代化計劃速度大快,從而破壞了國家整個經濟的平衡。他美妙的夢想超越了國家的現實,因此他也就忽視了羣眾的願望,看不起教士,既敵視世界,又敵視自己的人民。特別在他當權的最後兩年多中,即1976年到1979年之間,他的軍備政策,他的家屬及隨從的腐化,他的獨裁統治,就象癌細胞一樣吞噬着整個國家和社會制度。所以,巴列維國王的“白色革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目的,並推動了伊朗社會的發展,但這一切都未能使他最終免於垮台,未能使他終生並永久地保住孔雀寶座。
參考資料
  • 1.    李春放.論伊朗巴列維王朝的覆滅[J].世界歷史,2002(01):43-54.
  • 2.    張偉強. 伊朗“白色革命”研究[D].河南師範大學,2012.
  • 3.    尹愛棟.淺析伊朗巴列維王朝的“白色革命”[J].黑龍江史志,2013(17):47-48.
  • 4.    李晗. 伊朗現代化進程中的知識分子研究(1905-2005)[D].南開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