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腹短翅鴝指名亞種

鎖定
白腹短翅鴝指名亞種(學名:Hodgsonius phaenicuroides phaenicuroides)體長約18釐米,翅短而圓,尾比翅長,呈凸尾狀,嘴強狀,嘴基較寬,嘴長約為頭長的一半。兩性羽色不同。雄鳥全身暗鉛灰藍色;兩翅黑褐色;尾羽藍黑色,基部栗色;腹部白色。雌鳥全身暗橄欖褐色,腰和尾上履羽及尾羽稍沾棕色;下體淡黃褐色,頦、喉和腹部中央色淡近白。棲息於高山灌叢、林緣或茂密的竹林中。鳴聲幽雅清晰,早晚在地面上或在灌叢中鳴叫的同時還跳躍着覓食。性甚活潑而且機警,以昆蟲如蝽象、金龜子、甲蟲、螞蟻、鱗翅目幼蟲等為食。
拉丁學名
Hodgsonius phaenicuroides phaenicuroides
別    名
短翅鴝指名亞種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鶇科
短翅鴝屬
白腹短翅鴝
亞    種
白腹短翅鴝指名亞種
外文名
White-bellied Redstart
中文名
白腹短翅鴝指名亞種
命名者及時間
Gray, 1847

白腹短翅鴝指名亞種生活習性

棲於海拔1500-3000米處,在某些地區棲息於3 000米以上的高山灌叢、林緣或茂密的竹林中。鳴聲幽雅清晰,早晚在地面上或在灌叢中鳴叫的同時還跳躍着覓食。性甚活潑而且機警,人很難接近。食物以昆蟲為主,包括蝽象、金龜子甲蟲、螞蟻、鱗翅目幼蟲等,兼食一些雜草種子等。 [2] 

白腹短翅鴝指名亞種分佈範圍

分佈於喜馬拉雅山,非繁殖地印度東北部和緬甸北部。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緬甸,老撾及越南等南疆諸鄰國。
中國寧夏南部,甘肅西部、西南部,青海東部民和,陝西南部,湖北西部宜昌,四川北部松潘、西部康定、中部峨眉、東北部萬源、西南部木裏,貴州西部威寧、中部綏陽,雲南西北部麗江、德欽、西部永德,西藏南部聶拉木、林芝、左貢(留鳥);河北東陵(偶見)。 [2] 

白腹短翅鴝指名亞種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低危(LC)。 [3] 

白腹短翅鴝指名亞種外形特徵

雄性成鳥:通體幾乎都為暗鉛灰藍色;飛羽黑褐色,緣以暗灰藍色;小翼羽黑色,具較寬的白色端斑;尾羽藍黑色,中央尾羽無異色,其餘尾羽基部為栗色;頦至胸部亦為暗鉛灰藍色;腹部白色;兩脅下部黃褐色;尾下覆羽暗藍灰,羽端白色。
雌性成鳥:上體暗橄欖褐色;飛羽暗褐色,各羽緣以淡棕沾灰色;腰和尾上覆羽及尾羽與飛羽同色而較帶棕色,尾基棕色尤其顯著;下體淡黃褐色,兩脅褐色,腹部中央較淡近乎白色,尾下覆羽與下體同色但稍沾棕,羽端色淡近白。
幼鳥:上體橄欖褐色,各羽具棕黃色軸紋和端斑;下體棕白色,各羽緣以褐色,呈雜斑狀。
虹膜暗褐色;雄鳥嘴黑色,雌鳥嘴暗褐色;跗蹠、趾和爪等黑褐色,雌鳥色淡近肉褐色。
體長18-19釐米;體重22.5-25克; [1]  雄鳥翅長68-73,雌鳥翅長66-68;雄鳥嘴長13-14,雌鳥嘴長12-13毫米。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