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腹隼雕

(鷹科雕屬鳥類)

鎖定
白腹隼雕又名白腹山雕 [8] 是隼形目鷹科隼雕屬 [9]  中大型猛禽 [10] 全長約70釐米,上體暗褐色,各羽基部白色;頭頂羽呈矛狀,羽幹紋黑褐色;眼先白,有黑色羽須,眼的後上緣有一不明顯的白色眉紋;下體白色稍沾棕黃,羽幹紋黑褐色;飛羽黑褐色,尾羽灰褐色,具黑褐色近端帶斑,端緣白色;未成年鳥下體棕栗色,腹部棕黃色;虹膜黃色,嘴藍灰色,尖端黑色,腳黃綠色。 [11] 
白腹隼雕分佈於中國長江及其以南地區,見於貴州、湖北,安徽、浙江、廣西、廣東、福建、海南,非洲和歐洲南部到亞洲中、西部和印度、緬甸亦有分佈 [12] 棲息于山地、丘陵地區多岩石的水域附近 [13] 性情較為大膽而兇猛,行動迅速。常單獨活動,不善於鳴叫。飛翔時兩翅不斷煽動,多在低空鼓翼飛行,很少在高空翱翔和滑翔。白腹隼雕主要以鼠類、水鳥、雞類、巖鴿、斑鳩、鴉類和其他中小型鳥類為食,也吃野兔、爬行類和大的昆蟲。繁殖期為3-5月,營巢於河谷岸邊的懸上或樹上,每窩產卵 1-3枚,通常2枚;孵化期為42-43天 [14] 
白腹隼雕現已被列入中國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和 CITES附錄二。 [15] 
中文名
白腹隼雕 [1] 
拉丁學名
Aquila fasciata
別    名
白腹山雕
外文名
英文 Bonelli's Eagle
法文 Aigle de Bonelli
阿拉伯文 عقاب بونلّي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隼形目
鷹科
雕屬
白腹隼雕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2亞種 [5] 
命名者及年代
(Vieillot, 1822)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2]  [6] 
同義學名1
Aquila fasciatus (Vieillot, 1822)
同義學名2
Hieraaetus fasciatus AERC TAC (2003)
同義學名3
Hieraaetus fasciatus Sibley and Monroe (1990, 1993)

白腹隼雕形態特徵

白腹隼雕是大型猛禽,上體暗褐色,頭頂和後頸呈棕褐色。頸側和肩部的羽緣灰白色,飛羽為灰褐色,內側的羽片上有呈雲狀的白斑。灰色的尾羽較長,上面具有7道不甚明顯的黑褐色波浪形斑和寬闊的黑色亞端斑。下體白色,沾有淡慄褐色。飛翔時翼下覆羽黑色,飛羽下面白色而具波浪形暗色橫斑,與白色的下體和翼緣均極為醒目。
虹膜為淡褐色,嘴藍灰色,尖端為黑色,基部灰黃色,蠟膜黃色,趾為檸檬黃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1500-2100克,♀1936-2525克;體長♂270毫米,♀678-730毫米;嘴峯♂35-36毫米,♀35-39毫米;翅♂497-515毫米,♀465-560毫米;尾♂270-288毫米,♀282-314毫米;跗蹠♂113-117毫米,♀105-122毫米。(注:♂雄性;♀雌性) [3] 
白腹隼雕

白腹隼雕近種區別


白腹隼雕
體量
體重♂1500-2100克,♀1936-2525克;體長♂270毫米,♀678-730毫米
體重♂2000-5900克,♀3260-5500克;體長♂785-912毫米,♀825-1015毫米
特徵
上體暗褐色,頭頂和後頸呈棕褐色。頸側和肩部的羽緣灰白色,飛羽為灰褐色,內側的羽片上有呈雲狀的白斑。灰色的尾羽較長,上面具有7道不甚明顯的黑褐色波浪形斑和寬闊的黑色亞端斑
雌雄同色。未成年時,頭、頸黃棕色;兩翼飛羽除了最外側三枚外基部均綴有白色,其餘身體部分暗褐色;羽尾灰白色,羽端部黑色;成年個體翼和尾部均無白色,頭頂及枕部羽色轉為金褐。其跗蹠部全部被羽毛覆蓋
圖片
白腹隼雕 白腹隼雕
金雕 金雕

白腹隼雕棲息環境

白腹隼雕在繁殖季節主要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山地森林中的懸崖和河谷岸邊的岩石上,尤其是富有灌叢的荒山和有稀疏樹木生長的河谷地帶。非繁殖期也常沿着海岸、河谷進入到山腳平原、沼澤、甚至半荒漠地區。寒冷季節常到開闊地區遊蕩。 [3] 

白腹隼雕生活習性

飛翔時速度很快,能發出尖鋭的叫聲,性情較為大膽而兇猛,行動迅速。常單獨活動,不善於鳴叫。飛翔時兩翅不斷煽動,多在低空鼓翼飛行,很少在高空翱翔和滑翔。
捕捉鳥類和獸類等為食,但不吃腐肉,主要以鼠類、水鳥、雞類、巖鴿、斑鳩、鴉類和其他中小型鳥類為食,也吃野兔、爬行類和大的昆蟲。
叫聲:叫聲尖厲;作吱吱叫聲如kie, kie, kikiki。 [3] 

白腹隼雕分佈範圍

白腹隼雕世界

留鳥:阿爾及利亞、塞浦路斯、吉布提、埃及、法國、直布羅陀、希臘、伊朗、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約旦、老撾、黎巴嫩、利比亞、毛里塔尼亞、摩洛哥、北馬其頓、阿曼、巴勒斯坦、葡萄牙、沙特、西班牙、敍利亞、泰國、東帝汶、突尼斯、土耳其、阿聯酋、烏茲別克斯坦、越南和也門。
繁殖地:阿爾巴尼亞、不丹、波黑、保加利亞、中國、克羅地亞、格魯吉亞、印度、印尼、黑山、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塞爾維亞、塔吉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
非繁殖地:科威特。
旅鳥:阿富汗。
遊蕩(非繁殖地):奧地利、孟加拉、比利時、捷克、丹麥、德國、匈牙利、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盧森堡、蒙古、荷蘭、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斯里蘭卡和瑞典。
遊蕩:西班牙(加那利羣島)。
起源不確定(留鳥):阿塞拜疆。 [2] 

白腹隼雕中國

中國國內主要分佈在長江及其以南地區,見於貴州安順、望漠,湖北,安徽肥西,浙江寧波、温州、龍泉,廣西,廣東,福建福州,海南樂東,均為留鳥。 [3] 
白腹隼雕分佈圖 白腹隼雕分佈圖 [2]

白腹隼雕繁殖方式

生活在山區丘陵和水源豐富的地方,在中國福建山區8月上旬能見到剛離巢幼鳥,在安徽肥西11月採到當年雌性幼鳥。用枝葉在高樹或峭壁上營巢,繁殖期為3-5月。營巢於河谷岸邊的懸崖上或樹上。巢的結構較龐大,主要由枯樹枝構成,內墊有少許細枝。每窩產卵1-3枚,通常2枚。卵的形狀為卵圓形,顏色為白色,一般沒有斑點,有的在鈍端有少許黃褐色斑。孵卵由親鳥輪流承擔,護巢性很強。孵化期為42-43天。雛鳥為晚成性,剛孵出的時候全身被有白色絨羽,由親鳥共同餵養大約60-80天后羽毛才能豐滿,然後離巢。 [3] 
白腹隼雕(圖4) 白腹隼雕(圖4)
白腹隼雕(圖5) 白腹隼雕(圖5)
白腹隼雕(圖6) 白腹隼雕(圖6)

白腹隼雕亞種分化

白腹隼雕(2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白腹隼雕指名亞種
Aquila fasciata fasciatus
Vieillot, 1822
2
白腹隼雕小巽他亞種
Aquila fasciata renschi
(Stresemann, 1932)
[5] 

白腹隼雕保護現狀

白腹隼雕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無危(LC)。 [2]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二級。 [6] 

白腹隼雕種羣現狀

白腹隼雕在歐洲的數量估計為1,100-1,200對,相當於2,100-2,400只成熟個體(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5年)。歐洲約佔全球範圍的10%,因此對全球總量規模的初步估計為21,000-24,000只成熟個體,儘管需要進一步驗證這一估計(國際鳥類保護協會,2015年)。 [2] 
趨勢證明:由於過度使用殺蟲劑、棲息地退化、獵物物種減少、與電力線相撞以及獵人和鴿友的迫害,種羣數量在整個範圍內急劇下降(Ferguson-Lees和Christie 2001年,Barov和Derhé 2011年)。在歐洲,物種數量規模穩定,但據估計在過去54年(三代人)中以接近30%的速度減少(國際鳥類保護協會,2015年)。 [2] 
2022年3月,神農架國家公園科研監測人員在國際重要濕地大九湖記錄到白腹隼雕。 [4] 
2023年,福建戴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新記錄了物種白腹隼雕。 [1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