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羅衫

(江蘇省蘇州崑劇院新版《白羅衫》)

鎖定
新版崑劇《白羅衫》由著名作家白先勇擔任總策劃,崑曲藝術家嶽美緹任導演和藝術指導,崑曲藝術家黃小午任藝術指導,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俞玖林領銜主演。 [1]  共有《應試》《井遇》《遊園》《夢兆》《看狀》《堂審》六折。
中文名
崑劇新版《白羅衫》
出品公司
江蘇省蘇州崑劇院
導    演
嶽美緹
編    劇
張淑香
主    演
俞玖林
出品時間
2016年3月
總策劃人
白先勇
藝術指導
嶽美緹 黃小午

白羅衫角色介紹

《白羅衫》原為明代無名氏所作,在清末戲台上呈現時分為《賀喜》《井遇》《遊園》《看狀》《詳夢》《報冤》6出,尤以《看狀》一折知名。 [1] 
2014年以來,白先勇帶領主創團隊開始了對《白羅衫》的整理改編。在對原著以及已有演出版本的認真研討之後,主創團隊發現了《白羅衫》內在的悲劇因子,在細挖徐能、徐繼祖父子情感激盪的基礎上,對原著主題進行了大幅翻變,定調在父與子、命運、人性、救贖、情與美的聚焦點,分為《應試》、《井遇》、《遊園》、《夢兆》、《看狀》、《堂審》六折。 [2] 

白羅衫劇情簡介

書生徐繼祖,年方弱冠志在青雲,指望為官光親榮門、兼濟蒼生,掃除人間不公不義之事。惟不捨相依為命十八年的暮年老父徐能。其父亦強忍珠淚、親備寒衣,臨行之際多番叮囑,父子們離情悽悽。
第二折 「井遇」
徐繼祖於會試途中,口渴向在井邊汲水的老婦人張氏借水解渴,張氏誤將繼祖認作是自己十八年前赴任卻下落不明的兒子蘇雲,悲淚不已。徐繼祖見張氏孤苦無依,油然而生悲憫之心,答應尋訪其子,張氏以一件白羅衫相托作為憑證。
第三折 「遊園」
徐繼祖高中,官拜江南八府巡按,一日至榮歸故里的兵部尚書王國輔府中游賞花園,遇託身府中為乳孃之蘇夫人攔路喊冤。蘇夫人痛陳十八載沉冤,歷歷血淚,徐繼祖允諾為其伸冤。
第四折 「夢兆」
徐能夢得自己頸上開了許多紅花而驚疑不已,心神不寧之餘便找算卦先生解夢斷吉凶,正欲拆開卦帖觀看吉凶之際,遇報喜皂隸奉徐繼祖之命來接徐能至任所奉養,徐能十分歡喜遂自解夢境為錦上添花之兆。
第五折 「看狀」
徐繼祖升堂理事,原任蘭溪知縣蘇雲呈狀訴冤。徐繼祖在狀詞中看見「一門家眷,盡被強盜徐能謀害!」驚訝當年加害蘇雲的江洋大盜竟與自己的父親同名,正思索這種種巧合時,驚慌失措的奶公啓人疑竇,再三追問,真相如晴天霹靂令他痛徹心魄︰徐繼祖原來是蘇家苗,而造成他一家生離死別、骨肉分離的罪魁禍首竟然就是養父徐能。
第六折 「堂審」
徐繼祖升堂開審蘇雲一案,一邊面對恩重如山珍愛他十八年的養父徐能,一邊面對冤如海濤的親生父母蘇雲夫妻,而他身受皇恩更必須盡忠職守、公正執法,忠孝該如何兩全?徐繼祖心情翻攪如利箭穿心受盡煎熬。真是一襲白羅衫,血淚知多少? [3] 

白羅衫演職員表

白羅衫演員

徐繼祖:俞玖林
徐能:唐榮
奶公:呂福海
蘇夫人:陶紅珍
蘇雲:屈斌斌
張氏:陳玲玲
王國輔:聞益
王小姐:沈國芳
門子:呂佳
家院:方建國
皂隸甲:柳春林
皂隸乙:徐棟寅
門官:殷立人
羣場:本團演員
領唱:楊美

白羅衫製作團隊

總策劃:白先勇
製作出品人:蔡少華
藝術指導:嶽美緹、黃小午
編劇:張淑香(台灣)
導演:嶽美緹
執行統籌:鄒建梁、俞玖林
音樂設計:周雪華
服裝設計:曾詠霓(台灣)
原舞美設計:房國彥(台灣)
舞美設計:王童(台灣)
燈光設計:黃祖延(台灣)
攝影:許培鴻(台灣)
書法:董陽孜(台灣) [3] 

白羅衫主創主演談

  • 白先勇:份量堪比希臘悲劇
“崑曲中,為大眾所熟知的大多是才子佳人的愛情故事,但事實上也不乏像《長生殿》《桃花扇》這樣極具份量的歷史悲劇。《白羅衫》又有不同,它不需要龐大的歷史架構,而是紮根於人性的根本衝突中,對中國人的倫理衝突有充分的表現。” [4] 
“這乍看是個因果相報的‘輕偵探’故事,但巨大的反差與強烈的衝突,又讓人看到拷問人性的希臘悲劇的影子。”《白羅衫》可以成為一個“很不一樣的悲劇”,因為它與希臘悲劇和莎士比亞戲劇在氣質上有相近之處:人的命運糾葛、是非好惡的擺弄、親情理法之間的掙扎,徐繼祖與徐能父子之間的關係幾乎已是最好的悲劇元素……與以往相比,新版《白羅衫》最大的不同是徐能、徐繼祖父子在極短的時間內面對命運真相時的種種表現,它關乎人性、救贖這些較深層次的思考和審美。 [5] 
  • 張淑香:
我對於結局的處理,有意完全擺脱傳統太容易預見且草草交代的簡單固定公式,使最後一出《堂審》同時成為全劇主題的高潮與結穴。重點落在《堂審》的激揚混亂戛然而止之後,轉折為父子兩人寂然相對的凝重局面。此時真相已揭開,父子都雙雙墜入命運的羅網而痛苦掙扎,經歷着天搖地動人生撕裂的鉅變。……
父與子心心相印,在此人生的絕境中都綻放出人性輝麗的異彩。悲劇之足以洗滌人心,正在於人即使身陷絕望的處境,仍能與命運搏鬥,突破自我的極限,以行動做出勇敢高貴的抉擇,且甘願擔荷不測的後果,以成就大於自我生命的意義。唯是如此,恐懼與悲憫的清滌,才於焉產生。 [6] 
  • 嶽美緹:做一出真正的悲劇
“《白羅衫》雖然在崑曲界很有名,也被全國很多劇種移植過,但在崑曲卻只保留了《井遇》和《看狀》兩折,我也一直想排全本。三年前白先勇先生把這齣戲交給我時,要把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生旦愛情戲轉變為情感張力大的官生戲。” [7]  上世紀八十年代,嶽美緹向周傳瑛老師學習繼承了一出小官生名劇《看狀》,是《白羅衫》中最有名的一折。此次作為導演創排全本《白羅衫》也算是完成了她當年未能實現的夙願。
崑劇追求的不是講故事,是講情感講意韻,因此再淺再簡單的劇情也會試圖把中間深而複雜的部分挖掘出來,就需要演員非常細膩、富有層次感地去推進。“這是一出非常考驗演員的戲,沒有複雜的舞美燈光,主要靠演員細膩、富有層次的表演來推進劇情,來展示人物命運、掙扎、煎熬的痛苦。只有審美與品味站到一個全新的立意和高度,輔以嚴謹的表演形式,才能讓觀眾與人物產生共鳴。” [8] 
  • 黃小午:案頭到場上
“這六折戲除原本存留在崑曲舞台上的《看狀》外,其它五折均由創作而來。其中有在文本上另起爐灶,重新編寫的《應試》、《堂審》;有翻家底、利用現有資源捏就的《井遇》、《遊園》、《夢兆》。如何從案頭文本走向舞台呈現,使這六折戲統一在一個舞台節奏裏,這是我們所要努力追尋的、也是費時費事,務求渾然天成的一個目標。” [9] 
  • 俞玖林:從《牡丹亭》的巾生戲到《白羅衫》的官生戲
飾演徐繼祖,是俞玖林從小生向官生的第一次轉折,“這個角色內心變化的劇烈與豐富,尤其是面對真相左右為難又無可奈何的狀態,非常有挑戰性。” [10] 
嘗試《白羅衫》始於四五年前。常年演出《牡丹亭》、《玉簪記》等劇目的俞玖林,在風流才子的崑劇巾生戲之外,迫切地想尋求戲路的拓寬。在白先勇的提議下,他向嶽美緹老師學了《白羅衫》中 “看狀”一折,在台步氣度上,漸漸有了崑劇官生的感覺。這折《看狀》,也得到了嶽美緹的肯定。2013年,俞玖林希望演出一個相對完整的串本。因此又學了《井遇》一折,這折戲是崑劇中少有的南北合套曲,也是為數不多小生和老旦的對手戲。俞玖林帶着《井遇》和《看狀》去北京演出,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
在新版《白羅衫》中,徐繼祖前半部分是個單純的小生,中間部分則是較為成熟,下半場則是個悲痛、焦慮、絕望的角色。主演俞玖林也從巾生過渡到官生,歷經人生的悲喜轉折。 [2] 
“與柳夢梅比起來,徐繼祖這個角色確實更有戲。我的一些觀眾朋友看完演出後,會長達幾天‘出不來’,不僅自己身臨其境地去體驗徐繼祖面對的困境,而且還把他們的感受與我分享,這個反饋令我警醒,一個好戲的力量如此強大。”俞玖林的信心與感慨由此更加堅定。 [9] 

白羅衫演出記錄

以下記錄為部分:
2016年11月11日,北京,國家大劇院,正式首演 [9] 
2016年12月12日,南京,首屆紫金京昆藝術羣英會 [9] 
2017年3月10日,北京大學,開啓名校巡演 [4] 
2017年3月13日,南開大學,名校巡演 [11] 
2017年8月11-13日,香港,“中國戲曲節2017” [12] 
2018年2月28日,南京理工大學,江蘇省第三屆文華獎劇目展演 [13] 
2018年10月17日,第七屆中國崑劇藝術節 [14] 
2022年6月24日,廈門,閩南大戲院 [17] 

白羅衫評價

2016年11月11日,新版《白羅衫》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正式首演,有國際影響的當代詩詞名家、傑出詩詞教育家葉嘉瑩教授看完演出後,連稱非常好,93歲高齡的老人一定堅持要到後台“鼓勵一下他(主演俞玖林)”,並特意題詞:劇本改者有拓舊開新之創意,喜見俞玖林演藝之成長 [9] 
“王國維先生説‘國朝(清朝)之作者雖略有進步,然比諸西洋之名劇,相去尚不能以道里計’。而西方戲劇從古希臘説起,有很多偉大的悲劇,探討人的死生,或者道德、或者情慾等種種問題。白先生改編的《白羅衫》也體現出這樣一種希臘的悲劇精神,尤其是結尾的一場,實在是把情與法、愁與愛這種矛盾痛苦表現地淋漓盡致。”——葉嘉瑩
“話本小説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次新版崑曲,是一次巨大的昇華,它不止於冤假錯案的平反,更是在檢驗人性、拷問靈魂。”——寧宗一 [11] 
  • 悲劇意藴與人文氣質
相較於原本及其他版本,此版《白羅衫》最大的設置便是讓徐能自刎,通過徐繼祖的內心鬥爭與徐能的去而復返來延伸其悲劇內涵。為了增加徐能自刎的合理性及悲劇性,此版《白羅衫》增加了徐能的戲份,將徐能由一個無惡不作的江洋大盜,改寫為在荒野裏拾得一個“天啓”般的嬰孩後,不僅獨自如嚴父慈母般照顧嬰孩十八年,而且“放下屠刀”,行善積德,因此才有了最後一幕徐繼祖的哈姆雷特式的殘酷內心詰問。這一構造是此版《白羅衫》在文本改編上的匠心之處,雖然其效果還有待更多的考察,但無疑是將傳統戲曲的團圓式結局,通過西方悲劇範型的改造,增加了更多的倫理思辨與人文氣質。 [15] 
——陳均《<白羅衫>“崑曲新美學”中的悲劇意藴與人文氣質》
由於主創對於這一故事敍事視角的改變,使得在我國民間延續了數千年之久的春秋大義、善惡有報、為民請命、家國情懷等敍事傳統和敍事模式被消解了,取而代之的是“五四”運動以來以個體命運、個體感受為表達重點的現代話語譜系和新的敍事模式。在這種改變中,原作中道德層面的懲惡揚善主題,最終變成了對生活複雜性和人性複雜性的極致推舉。 [16] 
——劉彥君《站在時代的制高點上——看新版崑曲<白羅衫>》
  • 舞台美學
舞台上以一桌二椅為主,依舊採用了書法元素,譬如開場懸掛的對聯,仍是台灣書法大家董陽孜的手筆。這是傳統家庭陳設的放大,暗示了主角的身份,也增加了舞台的古典元素。而舞台背景的選擇,多用具有寓意、朦朧美感的圖景,繼續保持含蓄、唯美的特徵 [15] 
——陳均《<白羅衫>“崑曲新美學”中的悲劇意藴與人文氣質》
  • 傳承佳話
“傳字輩”時代,由於缺乏對原作瑕疵的修正完善,老版崑劇《白羅衫》常常只演出其中精彩的摺子戲,比如《看狀》。上世紀80年代,著名崑劇名家嶽美緹向“傳字輩”大家周傳瑛學習演出了《看狀》一出。這齣戲在老版《白羅衫》中是最為精彩的,在新版中,它的重要地位則被充分展示並深入挖掘人性情懷的《堂審》所替代。進入21世紀後,出於對《白羅衫》的熱愛及傳承的期望,作為也應該屬於“繼字輩”的嶽美緹,手把手地給作為“揚字輩”的青年演員俞玖林又教了這一齣戲。一直關心崑劇傳承發展的白先勇先生在親眼看到這個歷史傳承情景後,萌生了重新編排演出《白羅衫》全劇的想法,於是延請張淑香進行大膽改編創新,請嶽美緹傾心執導並由其嫡傳弟子領銜主演,終於不負眾望地向廣大崑劇觀眾和中國第七屆崑劇藝術節奉獻了非常精彩的新版崑劇《白羅衫》,圓了幾代崑劇藝術家的一個夢,成就了崑劇傳承歷史中的一段佳話。 [1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