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殘花

(薔薇科薔薇屬植物)

鎖定
白殘花,中藥名。為薔薇科薔薇屬植物粉團薔薇Rosa multiflora Thunb. var. cathayensis Rehd. et Wils.的乾燥花或根。分佈於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浙江、甘肅、陝西、江西、湖北、廣東、福建等地。花具有清暑熱,化濕濁,順氣和胃之功效。常用於暑熱胸悶,口渴,嘔吐,不思飲食,口瘡口糜。根具有活血通絡之功效。常用於關節炎,面神經麻痹;外用研末適用於燙傷。
別    名
野薔薇
中文學名
白殘花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薔薇目
薔薇科
薔薇屬
粉團薔薇
用    量
花:3-9g;根:15-30g

白殘花來 源

為薔薇科薔薇屬植物粉團薔薇Rosa multiflora Thunb. var. cathayensis Rehd. et Wils.的乾燥花或根。

白殘花分佈區域

產於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浙江、甘肅、陝西、江西、湖北、廣東、福建。

白殘花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灌叢或河邊等處,海拔可達1300米。
[1] 

白殘花炮製方法

採花,曬乾。春秋挖根,洗淨,曬乾。

白殘花生理特性

攀援灌木,小枝無毛,有短、粗稍彎曲皮刺。小葉5-9,近花序的小葉有時3,連葉柄長5-10釐米,小葉片倒卵形、長圓形或卵形,長1.5-5釐米,有尖鋭單鋸齒,稀混有重鋸齒,上面無毛,下面有柔毛;小葉柄和葉軸有柔毛或無毛,有散生腺毛;托葉篦齒狀,大部貼生於葉柄。圓錐狀花序。花徑1.5-2.5釐米,無毛或有腺毛,有時基部有篦齒狀小苞片;花徑1.5-2釐米,萼片披針形,有時中部具2個線形裂片,外面無毛,內面有柔毛;花單瓣,粉紅色,寬倒卵形,先端微凹;花柱結合成束,無毛,比雄蕊稍長。薔薇果近球形,徑6-8毫米,紅褐色或紫褐色,有光澤,無毛,萼片脱落。

白殘花化學成分

根含鞣質。鮮花含芳香油。

白殘花入藥部位

乾燥花或根。

白殘花性 味

味苦、澀,性寒。

白殘花功 效

花:清暑熱,化濕濁,順氣和胃。根:活血通絡。

白殘花主 治

花:用於暑熱胸悶,口渴,嘔吐,不思飲食,口瘡口糜。根:用於關節炎,面神經麻痹;外用研末適用於燙傷。

白殘花用法用量

花:3-9g;根:15-30g。
[2] 
參考資料
  • 1.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 .《中國植物誌》 :科學出版社,2013年9月
  • 2.    王國強 .《全國中草藥彙編》 :人民衞生出版社 ,201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