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斑躄魚

鎖定
白斑躄魚,學名:Antennarius pictus (Shaw, 1794),又名五腳虎,為躄魚科躄魚屬下的一個物種。世界分佈為印度至太平洋 。
外文名
Painted frogfish
中文學名
白斑躄魚
拉丁學名
Antennarius pictus (Shaw, 1794)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鮟鱇目
亞    目
躄足魚亞目
躄魚科
亞    科
躄魚亞科
躄魚屬
白斑躄魚 A. pictus

白斑躄魚概況

白斑躄魚 白斑躄魚
命名者:(Shaw, 1794)
俗名:五腳虎
英文俗名:Painted frogfish;Painted angler;Devil fish
是否有毒魚類:否
經濟型魚類:否
食用魚類:否
觀賞魚類:是
同種異名:
Antennarius chironectes,
Antennarius horridus,
Antennarius leprosus,
Antennarius oligospilos,
白斑躄魚 白斑躄魚
Antennarius polyophthalmus,
Chironectes leprosus,
Chironectes verus,
Lophiocharon horridus,
Lophius chironectes,
Lophius histrio,
Lophius pictus,
Lophius variegatus [1] 

白斑躄魚分佈

白斑躄魚 白斑躄魚
分佈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岸、紅海,東至夏威夷及社會羣島;東大西洋區。台灣澎湖及東沙海域有產。 [1] 

白斑躄魚深度

水深0至75米。 [1] 

白斑躄魚特徵

白斑躄魚
白斑躄魚(4張)
體側扁,卵圓形,腹部膨大,尾柄明顯。頭高大,頭背緣陡斜。吻短。眼小。口裂大,下頜突出;上下頜、鋤骨及齶骨均具齒。鰓孔小。體表粗糙,被雙叉小棘。頦部無肉質小突起。背鰭硬棘具3棘,第I硬棘特化為吻觸手,其長約長於第II硬棘1-2倍,末端具釣餌(Esca),呈葉形皮瓣,上有許多細絲狀突起,第II硬棘後之鰭膜僅棘之下半部與頭皮相連,第III硬棘高大,末端彎向後方;第二背鰭長,具軟條11-12;臀鰭具軟條6-7;腹鰭顯然短於胸鰭;尾鰭圓形。體色多變,淺橘紅色至黑色皆有,體側具若干深色圓斑。背鰭、腹部、尾鰭及臀部具多個有澹緣之黑色眼狀斑。 [1] 

白斑躄魚生態

淺海珊湖礁區底棲魚類,棲息深度在0-75米間,但一般皆發現於16米內。
利用吻觸手頂端的衍生物-釣餌(Esca)及配合極具保護色作用的身體,可吸引別種小魚來覓食,然後出其不意地予以吞食。
所產之卵。形成絲狀團狀,具有漂浮力。 [1] 

白斑躄魚漁業利用

魚體小型,除學術研究外,不具食用價值。或有人將其展示供人觀賞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