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喉林鶲

(鶲科林鶲屬動物)

鎖定
白喉林鶲(學名:Rhinomyias brunneatus)是鶲科、林鶲屬鳥類。雌雄鳥同色;呈中等體形,體長150毫米,眼圈皮黃色;翼與背同色,第一枚初級飛羽特長,不短於第二枚的一半;頸近白色而略具深色鱗狀斑紋,下顎色淺;胸部淡棕灰色;腹部及尾下覆羽白色;亞成鳥上體皮黃色而具鱗狀斑紋,下顎尖端黑色;看似翼短而嘴長;虹膜褐色;嘴上顎近黑色,下顎基部偏黃色;腳粉紅色或黃色。
白喉林鶲在中國大陸為夏候鳥,棲息於高可至海拔1100米的林緣下層、茂密竹叢,次生林及人工林中。常佇立於枝頭等處靜伺,一旦飛蟲臨近即迎頭銜捕,然後又回原地棲止。在樹上或洞穴內以苔蘚、樹皮、毛、羽等編成碗狀巢。一般以昆蟲為食。分佈於中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文萊(存在不確定)。
(概述圖參考資料: [1] 
外文名
White-gorgetted Jungle Flycatcer [4] 
中文學名
白喉林鶲
拉丁學名
Rhinomyias brunneatus [2]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雀形目
亞    目
鳴禽亞目
鶲科
林鶲屬
白喉林鶲
亞    種
0 [3] 
命名者及年代
Slater,1897 [2] 
保護級別
IUCN標準:易危(VU)、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國家三有保護動物 [5]  [11-12] 
同義學名
Rhinomyias brunneata

白喉林鶲形態特徵

白喉林鶲
白喉林鶲(6張)
白喉林鶲雌雄鳥同色。呈中等體形,體長150毫米,身偏褐色,眼圈皮黃色,胸帶淺褐色。翼與背同色,第一枚初級飛羽特長,不短於第二枚的一半。喉白色,頸近白色而略具深色鱗狀斑紋,下顎色淺。胸部淡棕灰色;腹部及尾下覆羽白色。亞成鳥上體皮黃色而具鱗狀斑紋,下顎尖端黑色。看似翼短而嘴長。 [6]  [1]  [3] 
虹膜褐色;嘴上顎近黑色,下顎基部偏黃色;腳粉紅色或黃色。 [6]  [1] 

白喉林鶲近種區別

白喉林鶲初級飛羽外沿色淺,背部橄欖綠色,腹部灰白色,胸部沾橄欖綠色,腳粉紅色。與褐胸鶲Muscicapa muttui)區別在於其背部是橄欖綠色非褐色,三級飛羽羽緣不明顯。與北灰鶲Muscicapa dauurica)的區別在於其個體較大。 [7] 
白喉林鶲 白喉林鶲
褐胸鶲 褐胸鶲
北灰鶲 北灰鶲

白喉林鶲棲息環境

白喉林鶲棲息於高可至海拔1100米的林緣下層、茂密竹叢,次生林及人工林中。 [8] 

白喉林鶲生活習性

食性:一般以昆蟲為食。 [6] 
活動:常佇立於枝頭等處靜伺,一旦飛蟲臨近即迎頭銜捕,然後又回原地棲止。在樹上或洞穴內以苔蘚、樹皮、毛、羽等編成碗狀巢。 [9] 
遷徙:白喉林鶲在中國大陸為夏候鳥。在繁殖季節之外,它出現在泰國,是罕見的過境候鳥;馬來西亞半島是冬季候鳥,種羣都在馬來西亞半島過冬;新加坡是一個罕見的過境候鳥和冬季候鳥。 [5] 
叫聲:白喉林鶲的鳴唱為5-11聲一度不等,規律為以頻率高(6.10千赫茲)的1-3聲“chi”開始,緊跟的2聲頻率(1.93千赫茲)低,最後接2-6聲的頻率(2.28千赫茲)稍高,音節短促,音調平穩單一,音色似笛聲。 [8] 

白喉林鶲分佈範圍

白喉林鶲分佈於中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文萊(存在不確定)。 [5]  在中國主要分佈於河南、四川、雲南、湖北、湖南、江蘇、江西、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和香港。 [1] 
白喉林鶲分佈圖 白喉林鶲分佈圖

白喉林鶲繁殖方式

白喉林鶲在中國大陸東南部繁殖,繁殖地點通常為茂密的竹林或亞熱帶闊葉林中低矮的灌木叢,海拔600-1600米。窩卵數以4-5枚居多,少數僅1-2枚,卵具斑紋。兩性育錐。 [5]  [9] 

白喉林鶲保護現狀

白喉林鶲保護級別

2016年,白喉林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易危(VU)。 [5] 
2000年8月1日,白喉林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10] 

白喉林鶲種羣現狀

白喉林鶲
白喉林鶲(5張)
根據對已知記錄和分佈範圍大小的評估,估計成熟個體數量為2500至9999只。這與體型相似的鳥類或近親的記錄種羣密度估計數相一致(這種估計範圍為每平方公里10-90只),而且估計的成熟個體數量可能只佔一定比例。這一估計總數為3750至14999只,四捨五入為3500至15000只(2016年)。 [5] 
由於棲息地的喪失和退化,無論是繁殖範圍還是非繁殖範圍,都有可能出現快速的種羣減少。東南亞越冬地對成熟原生低地森林的要求表明,這一物種可能特別容易受到生活環境喪失的影響,特別是低海拔地區耕種面積的擴大。 [5] 

白喉林鶲瀕危原因

白喉林鶲受到其繁殖和非繁殖範圍內棲息地持續喪失和破碎的威脅。在中國東南部,大部分天然林都是通過木材採伐和農用地轉換而被砍伐或改良的。低地森林受到特別嚴重的影響。在非繁殖季節,白喉林鶲對成熟原生低地森林的需求使得它特別容易受到棲息地損失的影響,因為現在這種森林已經很少了。遷徙路線沿線的生境退化也可能是一個問題。在一些地區(如中國廣西),鳥類被捕獲作為食物。 [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