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當代中國美學

鎖定
《當代中國美學》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趙士林。本書特色鮮明,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對於美學領域的熱點問題研究富有針對性,既便於教,又利於學。
中文名
當代中國美學
作    者
趙士林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1] 
ISBN
9787107208133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

當代中國美學簡介

本書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規劃重點教材,注重新型學科體系的建設,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服務,全面體現“大學精神、大學文化”和“實用、適用”的教學要求。
以當代中國美學家的學術傳略為經,以美學的基本問題和範疇為緯,在對唯物史觀的創造性的理解中考察、分析和闡釋了當代中國美學的發展歷程,客觀忠實、全面系統地梳理了當代中國美學發展的學術脈絡。
結構合理,在內容安排上按照美學的幾大基本研究領域——美的哲學、審美心理學、藝術社會學及美學史研究依次展開。
主要供普通高等院校美學專業和其他相關專業教學使用,也可作為各類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公共選修課教材及美學研究人員從事課程教學研究的重要參考書。

當代中國美學作者簡介

趙士林 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美學學會理事,美國美中文化研究所研究員。1985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師從李澤厚,1988年獲哲學博士學位(美學專業)。曾任中國文化部政策研究室研究員、日本東京大學特邀研究員、美國哈佛大學高級訪問學者。學術專著主要有《當代中國美學研究概述》《心學與美學》等。學術譯著主要有《中國的思想》等。主編、合作主編或參編了《中國學術年鑑》《美學百科全書》《當代中國美術家話語類編》《美學讀本》《世界三大宗教與藝術》等。曾榮獲北京市優秀教師獎、中央民族大學優秀科研成果獎(一等獎)等獎項。

當代中國美學編者説明

《當代中國美學》是建立在作者多年來教學與研究成果基礎上的專著性教材,可作為高等院校哲學(美學)專業必修課及相關專業公共選修課教材使用。
當代中國美學,是當代中國學術領域最熱鬧也最誘人的園地之一。20世紀50~60年代的“美學大討論”,堪稱一次真正的百家爭鳴。20世紀80年代,伴隨改革開放的時代潮流,美學研究迅速形成一種更廣泛、更深入的“熱門”局面。舊賬未了,又啓新端。其間派系之多、觀點之繁、爭論之烈、影響之大,都是極為突出的。美學開始成為新時期最引人注目的顯學之一。20世紀50~60年代的“美學大討論”和80年代伊始美學學科成為顯學,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説是當代中國學術界出現的兩次“美學熱”。儘管同其他學術領域一樣,美學領域也不免魚龍混雜,“美學熱”也不能不產生這樣那樣的問題,但總體上説,當代中國美學呈現出健康、繁榮、令人欣喜的局面。
美學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它的性質、研究對象和方法與哲學、藝術學、心理學息息相通,或者毋寧説美學就是這三者的某種交融、昇華、結晶。目前,美學界對美學研究對象、範圍等內容尚眾説紛紜、莫衷一是。筆者認為,李澤厚的下述觀點是可以接受的:
現在所講的美學實際包括三個方面或三種內容,即美的哲學、審美心理學和藝術社會學。前者是對美和審美現象作哲學的本質探討,後二者是以藝術為主要對象作心理的或社會歷史的分析考察。三者有時混雜糾纏在一起,有時又有所側重或片面發展,形成種種不同色彩、傾向的美學理論和派別。
這一觀點揭示了美學與哲學、藝術學、心理學的內在聯繫。即便對李澤厚批評最為強烈的蔡儀,在其所主編的《美學原理》中,也承認美學與哲學、藝術學、心理學有“密切的聯繫”。
綜觀當代中國美學,可以清楚地看到:對哲學的不同理解,從根本上決定了各派美學理論的不同面貌;對藝術的不同態度,直接影響了各派美學理論的不同特色;心理學的發展狀況,直接制約着當代中國美學的發展水平。因此,要了解美學,必須瞭解哲學、藝術學、心理學;要研究美學,必須具有足夠的哲學、藝術學、心理學的知識儲備和理論素養。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方可根據個人的興趣、秉賦、客觀條件等,有所側重,深入下去,或作形上學探討,或作心理分析,或作社會考察。本書依此將當代中國美學的介紹述評基本分成三個部分:美的哲學;審美心理學;藝術社會學。希望通過這樣的安排,能夠醒豁眉目,使讀者對美學的基本理論構架,對當代中國美學的面貌特色,有脈絡清晰的瞭解。由於當代中國美學有關美的哲學、審美心理學、藝術社會學三個方面的研究很不平衡(新中國的第一次美學熱潮即20世紀50~60年代的“美學大討論”,主要圍繞着美的本質問題,完全屬於美的哲學研究;第二次美學熱潮即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的“美學熱”,儘管在這一時期學科關注視野、研究方法、問題意識等都有所開拓,但最有實績的還是美的哲學研究,而審美心理學研究和具有美學意義的藝術社會學研究在當代中國才不過剛剛起步),三個部分的章節安排和分量勢必失之輕重不均,造成一種形式上的不平衡。然內容既不平衡,形式自不能強求平衡,何況不平衡對不平衡,又正是一種平衡。此點還望讀者鑑諒。
因此,教學課時的安排亦應注意這一不平衡的特點。建議全部課程安排一學期54課時:第一編“四位美學家”安排15課時,第二編“對象與方法”安排5課時,第三編“美的哲學”安排15課時,第四編“審美心理學”安排10課時,第五編“藝術社會學”安排5課時,第六編“美學史研究”及附錄共安排4課時(其中含課堂討論與教學實踐──需要特別説明的是,大學高年級學生與研究生所用專業教材必須安排課堂討論,而緣於美學學科的特點,必要的藝術觀摩實踐也是不可缺少的)。
朱光潛、宗白華、李澤厚、蔡儀是當代中國美學“大廈”的重要“建築師”,他們的主要觀點建構了當代中國美學的基本理論框架。本書的最大特色是以這四位美學家的學術傳略為經,以美學的基本問題和範疇為緯,經緯交織,使讀者既能對當代中國主要美學家的學術貢獻獲得具體、精要、系統的把握,又能對當代中國美學的問題意識、範疇演化和發展流變獲得全面、清晰、深入的瞭解。
本書選材從嚴。書店枱面上相當一部分標有“美學”字樣的書籍,實際並非美學,或絕少美學味道,或毫無創造新意。對於這樣的書籍,不管書名怎樣別出心裁、響亮誘人,本書概不引述。這應該也算是一種對讀者負責的態度。
本書撰寫方式參考了馮友蘭有關哲學史撰寫方式的意見。馮先生認為,撰寫哲學史有兩種方式:一種為敍述式,一種為選錄式。採用敍述式可使著者盡陳己見,但由於讀者不能直接接觸史料原貌,則易為著者之見所蔽;採用選錄式可使讀者直接接觸史料原貌,但卻不易使著者所見得到系統表述。馮先生撰寫《中國哲學史》兼採兩種方式,本書也擬兼採兩種方式:一種方式為儘量使讀者通過原始材料客觀地把握被評述者,在涉及被評述者重要思想時,一律採用原始材料(這大概符合高校教材對“資料性”的要求);另一種方式為通過對原始材料的取捨、安排以及鈎玄提要等,明確地表達筆者的理解和評價,並使本書見出某種系統性(這大概符合高校教材對“學術性”的要求)。
本書力求在對唯物史觀的創造性的理解中,考察、分析和闡釋當代中國美學的發展歷程。本書通過對當代中國美學家的主要觀點、論證方式、理論風格的客觀、忠實介紹,深入、全面、系統地梳理了當代中國美學發展的學術脈絡。客觀、忠實、深入、全面、系統是本書作為本科生乃至研究生教材的編寫原則。本書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美學學科發展為敍述的基本時間框架,兼採相關美學家(如朱光潛、蔡儀)新中國成立前的美學著述以為參照。本書依美學的三大基本研究領域即美的哲學、審美心理學、藝術社會學及美學史研究相繼展開,共分為六編、二十章及三個附錄。
本書行文力求流暢樸實,闡釋力避佶屈聱牙。既不以文字艱深而道理淺陋故弄玄虛,亦不求譁眾取寵而故作驚人之語。深入淺出、娓娓道來、行雲流水、自然無鑿是本書追求的文學風格。希望作為一部美學教材,本書在語言形式上也能有相當的美學品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