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當仁不讓

(漢語成語)

鎖定
當仁不讓,漢語成語,出自於《論語·衞靈公》。 [1] 
“當仁不讓”的原義是指以仁為任,無所謙讓;後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在句子中可充當作謂語、狀語、定語。 [1] 
中文名
當仁不讓
拼    音
dāng rén bù ràng
近義詞
義不容辭理所當然
反義詞
推三阻四臨陣脱逃
注音字母
ㄉㄤ ㄖㄣˊ ㄅㄨˋ ㄖㄤˋ
成語出處
《論語·衞靈公》
語法結構
偏正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狀語、定語

當仁不讓成語出處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衞靈公》) [1] 
後人據此概括出成語“當仁不讓”。 [1] 

當仁不讓成語故事

“仁”,可以説是儒家學説的核心。有一次,孔子的學生子張問孔子:“究竟何謂‘仁’?”孔子回答説:“做到恭、寬、信、敏、惠五點即可。”子張又問:“怎樣做到恭、寬、信、敏、惠呢?”孔子解釋説:“沒有放肆的心叫恭;心地不狹窄叫寬;沒有欺詐的心叫信;沒有怠情的心叫敏;沒有苛刻的心叫惠。一個人如果沒有仁德,就不能稱之為人了。如果一個人承擔了‘仁’的事,就要勇往直前地去做,不可有半點的謙讓之心。即使老師在面前,也不必同他謙讓(當仁,不讓於師)。”

當仁不讓成語寓意

孔子和儒家特別重視師生關係的和諧,強調師道尊嚴,學生不可違背老師。這是在一般情況下,而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師,也不謙讓。這是把實現仁德擺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惡的最高準則。只要秉持正確的立場和觀念,正義與真理便如同握在手中的利劍,人們才有當仁不讓、捨我其誰的勇氣和魄力。 [2] 

當仁不讓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當仁不讓”在句子中可充當作謂語、狀語、定語,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 [1] 
  • 運用示例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卷三五·曹褒傳》:“夫人臣依義顯君,竭忠彰主,行之美也。當仁不讓,吾何辭哉!” [1] 
清·金松岑曾樸孽海花》第二五回:“不如仍請敬王出來,做個領袖,兩位老師,也該當仁不讓,恢復光緒十年前的局面。” [1] 
清·李伯元官場現形記》第十七回:“人家罵小弟魚肉鄉愚,這句話仔細想來,在小弟卻是當仁不讓。” [3] 
參考資料
  • 1.    當仁不讓  .漢典.2004-01-02[引用日期2014-04-25]
  • 2.    德予編著. 你應該知道的100個儒家典故[M]. 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2015.08:133-134
  • 3.    閆秀文編著. 中華成語探源 白金典藏版[M]. 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 201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