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異染性白質腦病

鎖定
異染性腦白質營養不良(MLD)又稱為腦硫脂沉積病,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是芳基硫酸脂酶A缺陷所致的髓鞘形成不良。
按起病年齡及臨牀徵象,MLD可分為晚嬰型、幼年型和成年型3型。
晚嬰型最多見,大部分患兒發病前已能正常行走。多在2歲左右起病。早期步態異常,共濟失調斜視,肌張力低下,自主運動減少,腱反射引不出,神經傳導速度減慢。後者是由於末梢神經受累之故。中期智力減退、反應減少、語言消失、病理反射陽性、不注視、瞳孔對光反應遲鈍、可有視神經萎縮。晚期呈去大腦強直體位,偶有抽搐發作。有球麻痹徵。病程持續進展,多在4~8歲間死於間發感染。晚髮型發病年齡自3~10歲至青春期、甚至成人期不等。起病時也以進行性行走困難為主,伴有腱反射減退、神經傳導速度降低等外周神經受累表現;發病年齡較晚的青少年或成年人常先有學習或工作成績下降、行為異常、認知障礙等,然後才出現共濟失調等動作異常和錐體束徵。本型病程約為5~10年。
本病患者在症狀尚未出現以前可考慮進行骨髓移植,以延緩或終止病情發展;對神經系統已有廣泛病變者尚無滿意治療方法。
中醫病名
異染性白質腦病
別    名
腦硫脂沉積病

異染性白質腦病病因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是芳基硫酸脂酶A缺陷所致的髓鞘形成不良。

異染性白質腦病臨牀表現

根據起病年齡可以區分為晚期嬰兒型(1~2歲起病)、幼年型(4~15歲起病)和成年型(16歲以後起病),以晚期嬰兒型最為常見。
典型者其病程可分為以下3期:
第1期:1~2歲之間發病病前嬰兒發育正常;起病後病兒逐步出現運動減少肌張力降低步態蹣跚,維持姿勢困難不能獨立站坐,甚至抬頭困難。
第2期:病兒進行性智能減退語言減少到消失對周圍環境逐步反應減少。尖叫而卧牀不起。面無表情,吞嚥動作緩慢,四肢肌張力增高。
第3期:為晚期病症病兒對外界極少反應,常有抽搐和肌陣攣發作,呈現特殊的去皮質強直體位頭後仰,項強直,肌強直,四肢腱反射極難引出,兩側錐體束徵陽性。瞳孔散大而對光反應極差,眼球遊動或是有“玩偶”眼徵,吸吮和吞嚥嚴重障礙。
少年型和成年型病者起病晚,進展緩慢,常有周圍神經感覺缺失,晚期可有精神和行為異常。

異染性白質腦病檢查

尿液芳基硫酯酶A明顯缺乏,活性消失,硫腦苷酯陽性支持本病診斷。頭部CT可見腦白質或腦室旁對稱的不規則低密度區,無佔位效應,不強化。MRI呈T1低信號、T2高信號。

異染性白質腦病診斷

嬰幼兒出現進行性運動障礙、視力減退和精神異常,CT或MRI證實兩側半球對稱性白質病灶,尿芳基硫酸酯酶A活性消失,即可臨牀診斷。

異染性白質腦病鑑別診斷

需與Pick病Alzheimer病等鑑別。

異染性白質腦病治療

目前本病無有效療法,仍以支持和對症治療為主。基因療法用腺病毒等載體將芳基硫酸酯酶A基因轉染病人骨髓,但尚處於探索階段。由於維生素A是合成硫苷酯的輔酶,患兒應避免和限制攝入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
本病患者在症狀尚未出現以前可考慮進行骨髓移植,以延緩或終止病情發展;對神經系統已有廣泛病變者尚無滿意治療方法。
曾有人應用牛腦提取的芳基硫脂酶A1000萬U靜脈或鞘內注射,雖然在治療以後肝臟組織中酶的活性恢復正常,但腦內酶活性和脱髓鞘病變仍無任何改善。

異染性白質腦病預後

本病預後差。嬰幼兒患兒發病後1~3年常因四肢癱而卧牀不起,伴嚴重語言和認知障礙,可存活數年。成人病例進展相對緩慢,存活時間較長。

異染性白質腦病預防

預防措施包括避免近親結婚、攜帶者基因檢測及產前診斷和選擇性人工流產等,防止患兒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