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異枝竹

鎖定
異枝竹(學名:Metasasa carinata W. T. Lin ),本種為中國廣東特產,僅見於新會和台山交界處的古兜山。本種葉片較大,可制斗笠,船篷和包裹粽子之類的食品;竹竿可供菜農作為栽培豆類或瓜類的支柱或棚架。
中文名
異枝竹
拉丁學名
Metasasa carinata W. T. Lin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單子葉植物綱
禾本目
禾本科
亞    科
竹亞科
北美箭竹族
亞    族
赤竹亞族
異枝竹屬
分佈區域
中國廣東

異枝竹形態特徵

異枝竹
異枝竹(2張)
竿高3-7米,粗1-3釐米;節間圓筒形或在分枝的一側稍扁平,長22-28釐米,表面被有易落的小刺毛,毛落後留有小凹痕;節處稍隆起,節下方被白粉,以後變為黑垢;籜環因有籜鞘基部的殘留,故呈一圈木栓質隆起;枝條在竿的下部每節為1枝,中部以上則每節2枝,當2枝時彼此不等大,大枝稍開展,小枝近於直立;次級枝在枝各節亦為單出。竿籜脱落性;籜鞘背部初時被有小刺毛,以後毛漸脱落而留有小凹痕,邊緣的上部稍被纖毛而中部以下則無毛;籜耳和鞘口繸毛俱缺;籜舌高3毫米,近全緣;籜片開展或外翻,窄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邊緣有小刺毛。具葉小枝具4-5葉,葉鞘表面無毛,鞘緣亦無毛;葉耳和鞘口繸毛俱缺;葉舌高約3毫米,頂部拱形,全緣或2裂,背部有微毛;葉片長圓狀披針形,長13-26釐米,寬2.5-5釐米,先端尾狀長漸尖,基部鈍圓或楔形,上表面無毛,下表面有短柔毛;次脈7-9對,小橫脈在葉片兩面均明顯;葉柄長3-5毫米。圓錐花序長18-25釐米,具小穗6-8枚,其分枝纖細,基部常託以1片披針形、長約2毫米的苞片;小穗長3-7釐米,粗3-5釐米;小穗柄纖細,長1-2.5釐米,無毛;小穗含小花7-9朵;小穗軸易於折斷,節間長5-7毫米,密被短柔毛,頂端密生長纖毛;穎2,卵形或長卵形,長6-13釐米,背面有短柔毛並具脊,邊緣僅在上部生纖毛而下部無毛,5-9脈,脈間有稀疏小橫脈;外稃與穎相似,卵形,長15-17毫米,寬9-10毫米,頂端尖,背面有短柔毛,其上部具脊但甚短,邊緣僅在上部生纖毛,中部以下則無毛,具13-18脈,脈間小橫脈顯著;內稃較其外稃窄甚,長12-15毫米,頂端尖或2裂,背部具2脊,脊間寬約3.5毫米,脊上有纖毛,脊間具4或5脈;鱗被披針形,長2.5-3毫米,但後方一片較長,前方2片較短,基部多少有些偏斜,脈紋明顯,邊緣均無纖毛;花葯長5-5.5毫米;子房長卵形,疏生小刺毛,花柱長,頂端2裂,一裂片有1柱頭,另一裂片有2柱頭,均呈羽毛狀。穎果長圓形,有長喙,無毛,果實的一側面稍平,另一側面則有脊。 [1-2]  [5] 

異枝竹生長環境

生於林下。海拔約100米。

異枝竹分佈範圍

廣東特產,僅見於新會和台山交界處的古兜山。 [2] 

異枝竹栽培技術

異枝竹種植時間

散生竹:散生竹通常是在春季3~5月開始發筍,多數竹種6月份基本完成高生長,並抽枝長葉,8~9月大量長鞭,進入11月後,隨着氣温的降低,生理活動逐漸緩慢,至翌年2月,伴隨氣温回升,逐漸恢復生理活動。根據這一生長節律,散生竹理想的栽竹時節應該是在10月至翌年2月,尤以10月份的“小陽春”最好。冬季11~12月種竹,儘管雨量少,天氣乾燥,但此時竹子的生理活動趨弱,蒸騰作用不強,栽竹成活率也較高。長江中下游地區,可在梅雨季節正常年份採用移竹造林。但只宜近距離移栽,且根盤帶土多方能保證高的成活率。北方地區由於冬季嚴寒,宜在秋季10月及早春2月栽竹。值得注意的是,春季3~5 月出筍期不宜栽竹。“種竹無時,雨後便移”。只要保證母竹質量,精心管理,保持水份平衡,一年中除炎熱的三伏天和嚴寒的三九天外,其餘時間均可栽種。如果採用容器竹苗,則南北地區均可四季種竹,保證成活。
叢生竹:一般3~5月竹稈發芽,6~8月發筍,且叢生竹不耐嚴寒。所以叢生竹種植最好在春季2月竹子芽眼尚未萌發、竹液開始流動前進行最好。同樣,如果管理條件好或採用容器竹苗,也可四季種竹。
混生竹:混生竹生長髮育節律介於散生竹與叢生竹之間,5~7月發筍長竹,所以栽竹季節以秋冬季10~12月和春季2~3為宜。 [3] 

異枝竹種植地整理

竹子生長要求土層深度50~100cm(中小徑竹50cm即可,大徑竹如毛竹則要求80~100cm),肥沃,濕潤,排水和透氣性能良好的砂質壤土,微酸性或中性,ph 4.5~7.0 為宜,地下水位1m以下(毛竹)或50cm以下(中小徑竹)。
整地是竹子種植前的重要環節,整地好壞直接影響到造竹質量的高低和成林速度的快慢。整地方法採用全面整地最好,即對種植地進行全面耕翻,深度 30cm,清除土壤中的石塊、雜草、樹根等雜物。如土壤過於粘重、鹽鹼土或建築垃圾太多,則應採用增施有機肥、換土或填客土等方法進行改良。
整好地後,即可挖種植穴。種植穴的密度和規格,根據不同的竹種、竹苗規格和工程要求具體而定。在園林綠化工程上,一般中小徑竹每平方米3~4株,株行距50~60cm,種植穴的規格為長、寬各40cm、深30cm。 [3] 

異枝竹管理技術

成林階段的管理管理重點是調整竹林結構、改善竹林環境條件、創造良好的土、肥、水、氣條件入手,使竹林密度維持在800~1000株/畝、竹子平均胸徑3~100px,分佈均勻,大小基本一致。具體要點如下:
適時留養、合理挖筍
為使竹林永續經營,年年豐產,就必須每年留養一定數量的新竹,作竹林再生產的基礎,因此筍期必須處理好挖筍與留筍長竹的關係。一般每年五一節前後開始留養,每畝留200-300株。挖筍方法:當筍出土10~15公分時,沿竹筍周圍刨開泥土,從竹筍與竹鞭接點處切斷,不要切斷竹鞭。每2—3天挖一次。退筍是指生長過程中由於種種原因而自然死亡的竹筍 ,識別退筍是在早晨看竹筍尖上有水珠存在的是好筍,而沒有水珠的即為退筍,對退筍應及時挖除以免影響食用。
鬆土
每年6月深翻鬆土,挖除老鞭、竹蔸,深翻時即使鞭段有損傷,也可很快抽發新鞭,促發岔鞭。對林間空地增施有機肥,利用竹鞭趨松趨肥性誘來嫩鞭,使竹林地下系統分佈均勻。
砍除老竹,更新竹園
6—7年生的竹子,生產力已衰退,應及時除去。可結合6月份鬆土,將老竹連蔸挖去,保留少量4—5年生竹,1—3年生竹佔70%以上,伐竹的枝葉最好留蓋林地,增加養分。為便於識別竹子年齡,可對當年新竹標號。對於冬季雪害嚴重地段的竹林,在新林完成放枝展葉後的6月份,可對竹子斬梢,每株留枝12—15檔。老竹園更新復壯可採用帶狀伐竹深墾作業法:把竹園劃成寬2—3米的林帶,隔帶砍去帶上竹子,深墾50公分,把新老鞭都挖出,施入有機肥,拌勻復土,2—3年後帶上長出新竹,再伐去保留帶的竹,按同樣方法處理。
肥水管理
依竹林的年生長節律,每年施肥四次:,2—3月份施長筍肥,挖筍後每穴施尿素10克,每畝25—60公斤。6月份施長鞭肥,每畝施尿素50公斤,結合鬆土施腐熟廄肥1000公斤。8—9月份施催芽肥,每畝施複合肥100公斤或人糞尿液肥,天旱時結合澆水施入,或撒施淺削入土,或開溝施入復土。11月—次年2月份施孕筍肥。我市降雨正常年份,一般不需澆水,但夏秋季如遇長期乾旱,會導致地下莖生長不良,竹鞭節短縮,鞭芽不齊,有條件的應對竹林進行灌水。 [4] 

異枝竹病蟲害防治

竹叢枝病
其症狀為:變態叢生的細枝簇擁在一起,象鳥巢一樣掛在竹枝間。發現後及時剪除病枝燒燬,可有效阻止傳染。該病在管理粗放的竹林中常有發生,應經常保持竹林通風透光。
竹織葉野螟
又名竹螟蟲、竹苞蟲,是對筍用竹為害最嚴重的食葉害蟲。發生於6-9月,每年繁殖二代。主要吃新竹的嫩葉。其幼蟲能吐絲將竹葉捲起,在蟲苞內取食並排出鋸末狀糞便。
防治方法:發現成蟲開始產亂卵時,用敵百蟲晶體5000倍液噴施於竹葉。竹林鬱閉後,其抗蟲能力也有所增強。另外,每年9-10月清除林地雜草,可以破壞害蟲越冬場所,減少次年蟲害的發生。
竹筍泉蠅
是重要的食筍害蟲,發生高峯期在4月30日至5月10日。其成蟲類似小蒼蠅,於竹筍剛出土時在筍尖上產卵,在筍體內孵化成蛆狀幼蟲,聚集於筍體內取食筍肉,被害竹筍無食用價值。
防治方法:於出筍前半個月,用敵百蟲晶體5000倍液均勻噴灑林地,可殺滅部分成蟲;如出筍後發生,用敵百蟲晶體5000倍液拌鮮筍片撒於竹林內可誘殺成蟲。
竹筍夜蛾
發生高峯期同竹筍泉蠅。其成蟲於竹筍剛出土時在筍尖上產卵,幼蟲在筍體內孵化成長,體長2.5-100px,蟲頭橙紅色,體紫褐色。一般一蟲為害一株竹筍。筍尖被蟲咬禿,筍體上有多個小孔,孔中有蜂蜜狀分泌物排出,有螞蟻聚集取食。剝開竹筍籜葉,發現筍體上有多處被蛀食,一般從上部向下部取食。被害較輕者仍在繼續生長,可以採食;嚴重者筍體開始腐爛。防治方法同竹筍泉蠅。 [4] 

異枝竹主要價值

本種葉片較大,可制斗笠,船篷和包裹粽子之類的食品;竹竿可供菜農作為栽培豆類或瓜類的支柱或棚架。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