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番茄潰瘍病

鎖定
番茄潰瘍病又稱萎蔫病、細菌性潰瘍病,是由密執安棒桿菌番茄潰瘍病致病菌侵染所引起的、發生在番茄上的病害。番茄潰瘍病是一種維管束系統病害, 病株從幼苗到坐果期都可發生萎蔫和死亡, 大田定植後造成缺株斷壟。病菌可通過維管束侵入果實,造成果實皺縮、畸形,由外部侵染果實引起“鳥眼狀”斑點,影響番茄的產量和質量,危害十分嚴重。 [1-3] 
番茄潰瘍病是番茄毀滅性病害,一旦發生較難防治。輕者減產10-20%,重者減產60%以上,尤其在棚室內發生受害損失更大,露地栽培種植由於通風透光,條件較好,相對發生較輕。 [3] 
番茄潰瘍病的防治方法主要以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為主。首先選用抗病品種,對種子進行處理,合理輪作,深鬆土壤,苗牀處理,清潔田園,科學整枝,加強水肥管理,高温悶棚或土壤處理;再結合化學藥劑進行防治。 [3] 
中文名
番茄潰瘍病
別    名
萎蔫病
細菌性潰瘍病
為害植物
番茄
為害部位
葉、莖、果實等
病    原
密執安棒桿菌番茄潰瘍病致病菌

番茄潰瘍病病害學史

番茄潰瘍病最早於1909年在美國密執安州被首先發現後,已廣泛分佈於美國各州並傳播到加拿大、墨西哥等地。中國1985年在北京平谷、延慶縣首先發現該病。 [1] 
番茄潰瘍病自1910年在美國首次報道以來,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發生它引起幼苗死亡和損害果實,對番茄的温室和大田生產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在美國的密執安州、紐約州、喬治亞州和猶他州都有大發生的報道,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有的年份減產70%。1943-1946年在英國大發生,嚴重影響了番茄的罐頭工業。1991年法國因該病發生番茄減產20-30%。在中國山西大同市1986年僅有個別地塊發病,病株率3%,1987年發病面積擴大,病株率10%,1990年嚴重地塊病株率100%,病情指數80,山西陽高縣病株率48.3-79.5%,減產39.7-69.1%。番茄早期發病,病株枯死,造成絕產;生長中後期發病,減產25-75%,果實品質降低。 [1] 

番茄潰瘍病病原特徵

病原為密執安棒桿菌番茄潰瘍病致病菌(Clavibacter michiganense subsp. michiganse (Smith) Davies et al.)。 [2]  好氧細菌,革蘭氏染色陽性,無芽孢,棒桿狀。細胞大小為0.6-0.7微米×0.7-1.2微米,以單個或成對方式存在。碳水化合物氧化代謝,不解脂,硝酸鹽還原陰性,尿酶陰性,明膠液化慢,水解七葉苷,水解澱粉能力很弱或不水解。生長需要氨基酸生物素煙酸和硫胺素。生長温度範圍1-33℃,最適温度是24-27℃,53℃10分鐘致死。在D2和TTC培養基上生長。在土豆片上生長的菌落為鎘黃色。在523培養基上28℃培養,72小時後出現針尖狀菌落,96小時菌落直徑達1毫米,黃色、圓形、略突起、邊緣整齊、光滑不透明、黏稠狀。 [1] 
寄主植物為番茄、龍葵、裂葉茄及其他茄科雜草。接種寄主有樹番茄、醋栗、番茄、心葉煙、乳茄、馬鈴薯、小麥、大麥、黑麥、燕麥、向日葵、西瓜、黃瓜。 [1] 

番茄潰瘍病為害症狀

番茄潰瘍病
番茄潰瘍病是一種維管束系統病害,病株從幼苗到坐果期都可發生萎蔫和死亡,大田定植後造成缺株斷壟。病菌可通過維管束侵入果實,造成果實皺縮、畸形,由外部侵染果實引起“鳥眼狀”斑點,影響番茄的產量和質量,危害十分嚴重。 [1] 
在温室條件下,最初的症狀是葉片表現出可逆的萎蔫,在葉片的葉脈之間產生白色。以後是褐色的壞死斑點,最後表現出永久性萎蔫,致使整株乾枯死亡。 [1] 
在田間,最初的症狀主要是低位葉片小葉的邊緣出現捲縮、下垂、調萎,似缺水狀。細菌未達到的部位,其枝葉生長正常。植株枯萎很慢,一般不表現出萎蔫。有些情況下,植株一側或部分小葉出現萎蔫,而其餘部分生長正常。 病情繼續發展,葉脈和葉柄上出現小白點,在莖和葉柄上出現褐色條斑、下陷向上下擴展,並且爆裂,露出變成黃到紅褐色的髓腔,出現潰瘍症狀。細菌通過維管束侵染果實,也可侵染胎座和果肉,幼嫩果實發病後皺縮、滯育、畸形。這種果實內的種子很小、黑色、不成熟。正常大小的果實感病後外觀正常,偶爾有少數種子變黑或有黑色小點,其發芽率仍然很高。在暴風雨多的地區或噴灌條件下,果實上往往出現白色圓形小點,擴展後變為褐色,中心粗糙、略微突起,直徑約3毫米左右,斑點邊緣圍繞着白色暈圈,呈典型的“鳥眼狀”。許多小斑點可聯合成不規則的斑塊,但仍有白色的暈圈。 [1] 

番茄潰瘍病分佈範圍

番茄潰瘍病世界

亞洲:日本、印度、黎巴嫩、以色列、中國。 [1] 
歐洲:土耳其、挪威、芬蘭、前蘇聯、波蘭、匈牙利、德國、奧地利、瑞士、荷蘭、比利時、英國、愛爾蘭、法國、葡萄牙、意大利、前南斯拉夫、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希臘。 [1] 
非洲:突尼斯、摩洛哥、肯尼亞、鳥幹達、贊比亞、馬達加斯加、津巴布韋、南非。 [1] 
大洋洲:澳大利亞、新西蘭、湯加。 [1] 
美洲:加拿大、美國(包括夏威夷)、墨西哥、哥斯達黎加、巴拿馬、古巴、多米尼加、哥倫比亞、格林納達、瓜德羅普、馬提尼克、秘魯、巴西、智利、阿根廷等。 [1] 

番茄潰瘍病中國

安徽、甘肅、廣西、河北、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新疆等省市區。 [1] 

番茄潰瘍病侵染循環

病原菌存在於土壤裏的病殘組織中,可存活2-3年。病原菌隨病殘體在土壤中或在種子上越冬,成為次年的初侵染源。病菌從植株的傷口、葉毛或自然孔口或細嫩果實表面侵入寄主,花柄染病後病菌經維管束進入果實的胚,侵染種臍或種皮,致種子內帶菌。病健果混雜採收時,病菌粘附在種子上致使種子帶菌,種子帶菌率一般為1-5%,嚴重的可達53.4%。種子帶菌率1%時能迅速引起病害流行,遠距離傳播主要是種子帶菌、病株移栽。在田間或温室,病原菌通過水、培養料和修剪刀等傳播,由傷口、葉毛、根、氣孔和其他自然孔口進入植物組織。果實上的病斑是通過風雨或噴灌時從病枝葉上滴下的帶菌水滴傳播的。 [1] 

番茄潰瘍病流行規律

病害多發生在温暖潮濕的條件下,結露時間長是發病的重要條件,有噴灌條件的大棚温室或露地,果實上易發病,連陰雨、時雨時晴、暴風雨多的天氣易促使發病,病株率和病果率高。病害發生的温度為13-28℃,温度22-26℃、相對濕度80%以上發病迅速。重茬或與辣椒、煙草等寄主作物連作,發病重,温室較大棚發病早、重。 [1] 

番茄潰瘍病防治方法

番茄潰瘍病農業防治

  1. 選用抗病品種:對番茄種子或幼苗嚴格檢疫,杜絕病菌傳入。 [3] 
  2. 種子處理:①温湯浸種:先將種子在涼水中浸泡10分鐘,再放入55℃的温水中浸30分鐘。②乾熱處理:將充分乾燥的種子放入70℃恆温箱中滅菌72小時。 [3] 
  3. 合理輪作:與大蒜、葱、韭菜等非茄科輪作。 [3] 
  4. 深鬆土壤:加速附着在病殘體上的病菌死亡。 [3] 
  5. 苗牀處理:40%甲醛30毫升兑水3-4升消毒後,用塑料膜蓋5天,後揭開15天再播種。 [3] 
  6. 清潔田園:及時拔出病株,將病殘體焚燒或深埋。 [3] 
  7. 科學整枝:早上濕度大、露水多,不易進行整枝、採摘等農事操作。 [3] 
  8. 加強水肥管理:禁大水漫灌,提倡膜下滴灌。推廣平衡施肥技術,克服重氮輕磷鉀,忽視使用中微量元素,輕有機肥、重化肥的施肥方法。 [3] 
  9. 高温悶棚或土壤處理:病菌在53℃條件下,10分鐘可以死亡,辛集市菜農利用高温休棚季節,畝用碳50千克,撒後澆水,覆蓋地膜數週,利用氨氣和高温殺菌效果良好。 [3] 

番茄潰瘍病生物防治

定植後,使用3%中升菌素600倍或2%春雷黴素500倍,每隔5-7天噴施1次,連續3-4次。 [3] 

番茄潰瘍病化學防治

藥劑浸種:1.05%次氯酸鈉浸種20-40分鐘;5%鹽酸浸液浸種5-10小時;1%高錳酸鉀溶液中浸泡10-15分鐘,撈出沖洗乾淨,以防藥害,用硫酸鏈黴素200毫克/升浸種2小時後衝淨,晾乾後催芽。 [3] 
藥劑防治:植株發病初期用72%硫酸鏈黴素4000倍液、新制黴素4000倍液、20%葉枯唑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20%喹菌酮水劑1000-1500倍液、50%氯澳異氰尿酸可溶性粉劑1500-2000倍液、77%氫氧化鈉可濕性粉劑500倍液、36%三氯異氰尿酸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等,每7-10天1次,連續3-4次。中心發病區還可採用藥劑灌根措施。 [3] 
參考資料
  • 1.    餘繼華,林雲彪主編,外來有害生物及防控,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07,第227-232頁
  • 2.    魏野疇,符崇梅,張付平編.日光温室蔬菜花卉病蟲草害彩色圖譜.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05:67-68
  • 3.    王玲.番茄潰瘍病的發生與防治[J].現代農村科技,2018,(第7期):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