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界壕

鎖定
界壕又稱金長城、 兀朮長城,始建於金太宗天會年間,現殘牆一般高1.5米-2.5米,壕牆和與之相輔的邊堡舊址清晰可見,仍不失磅礴之勢。
中文名
界壕
別    名
金長城
兀朮長城

目錄

界壕簡介

界壕又稱金長城、 兀朮長城,始建於金太宗天會年間,東北向西南貫穿盟境,是規模宏大的古代軍事防禦工程。其構築別具一格,金界壕由外壕、主牆、內壕、副牆組成,主牆牆高5米-6米,界壕寬30米-60米,主牆每60米-80米築有馬面,每5公里-10公里築一邊堡。現殘牆一般高1.5米-2.5米,壕牆和與之相輔的邊堡舊址清晰可見,仍不失磅礴之勢。
提起長城,人們馬上就會想到東起山海關、西止嘉峪關的萬里長城。然而,在內蒙古自治區的大草原上也有一條長城,那就是金界壕。因其是在金朝(公元1115—1234年)修築的,史稱金長城。
據史料記載,金廷鎮壓了北方部族的反抗後,採取了兩項重大舉措以鞏固北方地區。一是把東北路招討司機構從泰州遷到金山(今吉林白城市西北),並增設副招討二員,以加強邊防地區的管理;一是修築界壕,以防禦遊牧民族騎兵的南下。界壕的修築,是金朝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一種新的嘗試。金長城大約始建於金太宗天會(公元1123年)年間,至金章宗承安三年(公元1198年)前後竣工,歷時70餘年。
金長城共有兩條。一條起於大興安嶺北麓,由根河向西,穿過呼倫貝爾草原,到達蒙古人民共和國肯特省德爾蓋爾汗山以北沼澤地帶。史稱“明昌舊城”或“兀朮長城”。另一條自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起,沿興安嶺經科爾沁右翼前旗、突泉縣向西入漠北,至錫林郭勒盟後,再向西南沿着陰山延伸,止於包頭市東黃河北岸。史稱“明昌新城”或“金界壕”。金界壕,蒙古語稱“和日木”,意為“牆”。
金王朝勞民傷財興建的金代最大的防禦工程,並沒有擋住蒙古鐵騎的攻擊。鐵木真率領兵馬在13世紀初期統一了蒙古高原各部,於1206年登上蒙古大汗的寶座,尊號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親率大軍多次越過金界壕,曾經進駐金中部(今北京市)一帶。蒙古軍攻克河北、山西等地,界壕的軍事防禦作用也就隨之消失,逐漸變成一條斷續不全的遺蹟。
金界壕遺蹟主要分佈在我國內蒙古自治區境內,部分地段在俄羅斯和蒙古國境內。在內蒙古阿榮旗、扎蘭屯市南部,以界壕為內蒙古與黑龍江省的分界線,南側的邊堡屬於黑龍江省。還有部分地段在河北省圍場、豐寧、康保等縣境內。金界壕全長5500公里,其中在我國境內長約4600公里。
金界壕在興安盟境內有三段。第一段從扎蘭屯南部進入扎賚特旗新林鎮後,轉西南方向過綽爾河,在河西岸分為兩支。其北支沿提力部勒河向西南延伸,入科爾沁右翼前旗後,經明水河林場,過洮兒河、海力斯台河,在到達腦門台河後向西北繼續延伸,進入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第二段由綽爾河右岸起向南經國營扎賚特旗種畜場、吉日根林場,轉西南方向進入科爾沁右翼前旗,再經索倫鎮,過洮兒河,向南至阿力得爾蘇木海力森,再向西南經桃合木蘇木入科爾沁右翼中旗哈日諾爾蘇木,再沿霍林河畔而上入通遼市。第三段由扎賚特旗吉日根林場起,向南經過科爾沁右翼前旗好仁蘇木、大石寨鎮、古蹟鄉入突泉縣,經寶石鎮轉向西南入科爾沁右翼中旗,再經白音套海嘎查、吐列毛都鎮,過霍林河,穿過坤都冷蘇木入通遼市扎魯特旗。興安盟境內除上述三段金界壕外,在科爾沁右翼前旗阿力得爾蘇木海力森又分出一段岔壕。該岔壕向南至突泉縣寶石鎮與第三段界壕相接。
金界壕包括壕塹、界堤、壕堡、邊堡等設施。壕塹寬8—10米,深4—5米。界堤分為主堤和副堤,主堤高6—8米,寬8—10米。築堤材料均就地取材,平地挖取土方夯築,山地用石料壘砌。主堤頂部構築有雉堞;每隔150米左右建一個馬面,上有鋪房供守軍休息。主堤上還設有小城門,以便出入。城門外修有甕城,外觀與馬面相近,增加了小城門的隱蔽性和防禦能力。從壕塹底部到主堤頂部,高達10—13米,形成一道近似城牆功能的防禦牆。為增強主堤的防禦能力,在主堤與壕塹前修築副堤和副壕。副堤高約4米,寬約5米;副壕深、長、寬都是4—5米。壕堡的構造為方形,壕堡牆邊長約100米,高度和寬度與主堤大致相同。壕堡建於主堤內側,設有房舍和營庫,可以屯駐少數守軍和儲備兵器。壕堡與主堤之間有門和梯道連接。每座壕堡之間的距離通常是3—7公里,位置多選在利於觀察敵情和地形條件優越之處。邊堡是具有一定規模和設施的邊防小城,建於壕塹、界堤和壕堡後面的險要處。邊堡內軍事設施齊備,外有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可以獨立作戰的城堡。邊堡與壕塹、界堤和壕堡結成一體,軍隊進可以出擊,退可以據守,堅固程度和規模都超過壕堡。金修築界壕以阻止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在軍事上有一定價值,但壕塹易為風沙所填平,失去效用,故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界壕遺址

乘車從烏蘭浩特市出發,兩個多小時就能到達位於烏蘭毛都草原深處滿族屯鄉的金界壕。放眼望去,只見連綿的山丘上,一條土龍狀的壕塹蜿蜒而去,雖歷經800餘年風風雨雨,至今仍然清晰可辨。壕溝上面長滿了野草山花,內牆建築已蕩然無存。站在壕邊,憑弔懷古,會使人既為古代北方各族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而自豪,也為沒能親眼目睹這一偉大工程的全貌而惋惜。在廣袤無垠的草原上,這一深溝高壘的雄偉建築,堪稱歷史上的奇蹟。當你站在金界壕之頂,放眼望去,風吹草低之處仍可見其逶迤搖曳之姿。遙想當年,彷彿看到修長城的指揮者調兵遣將、徵集民夫的情景;兵士和民夫馱運糧草、安營紮寨的情景;他們在那裏一字兒擺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停勞作的情景。側耳諦聽,彷彿聽到戰馬嘶鳴、人聲吶喊、鳴鏑飛嘯、刀槍撞擊的交戰聲……如果金長城也能像八達嶺長城一樣完整地保留下來,那麼世界文明遺產中將又多一項人類文明的千古奇觀。
今天,金長城作為我國古代巨大的軍事防禦工程,已成為國內外有關學者研究中國古代長城建築及軍事活動的重要實物資料。目前,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已將金長城列為重點保護文物,自治區旅遊部門也相應開發了特色金長城旅遊項目。金界壕遺址於2001年6月25日被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