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戰國時期孟子所作議論文)

鎖定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戰國時期思想家孟子所作議論文。這篇文章通過傅説等古代聖賢在困境中振作精神、奮發努力而終於大有所為的事實,説明一個人想要完成自己的天賦使命,必須經歷種種挫折和考驗,進而分析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亦是如此,最後推出論點“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此文語言流暢,運用類推的邏輯方法説明深刻道理,全文邏輯層次清晰,論證嚴密,文章緊湊,神完氣足。 [1-4]  [9] 
作品名稱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作品別名
《舜發於畎畝之中》
出    處
《孟子·告子下》
作    者
孟子
創作年代
戰國時期
作品體裁
議論文
課本階段
八年級(上) [12]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作品原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創作背景

春秋戰國時期,戰亂紛爭,一個國家要想立於不敗之地,就不能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就要奮發圖強;一個人若安逸享樂,沒有克服困難、擺脱困境的能力,就會在困難面前束手無策,遇挫折就消沉絕望,就如同立於坍牆之下,隨時有生命危險。因此,孟子作《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在提醒人們,不管什麼時候,都應該有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方可長盛不衰;若安於現狀,“今朝有酒今朝醉,明天醒來再琢磨”,就有可能終身憂愁、困頓一生。 [5]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作品鑑賞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文學賞析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一篇論證嚴密、雄辯有力的説理散文,文章在寫作上的突出特點是先提出論據,緊接着進行深入分析、引申、推論,最後推導出文章的中心論點。作者先列舉六位在困境中振作精神、奮發努力而終於大有作為的人的事例,證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為、磨難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證明逆境能夠造就人才,證明中心論點的正確性;接着,作者從一個人的發展和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的角度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道理;最後水到渠成,得出“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結論,因而説服力很強。
文章第一段使用類推的邏輯方法,列舉幾位歷史人物的真實事蹟,説明逆境更能磨鍊人的意志、鍛鍊人的性格,從而使人堅強無畏;而失敗挫折又能使人吸取教訓,變得聰明機智、增長才幹。因此,經受了艱難困苦的磨鍊,常可委以重任,並且這些人也常常做出卓越貢獻。
文章第二段,緊承上一段的意思,先從正面説明困難(憂患)、挫折的積極作用,強調有志者應面對困難、迎接困難、設法克服困難,鍛鍊自己的聰明才智、增強自己的才幹,從而扭轉逆境、戰勝困難。然後從反面説明安樂無憂的生活、優越順利的環境,卻往往使人萎靡不振,不思進取,畏懼困難,喪失鬥志。最後歸納出文章的中心論點:“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這句話不僅成為千古名句、警世名言,而且成為被古今中外無數史實證明了的真理。
在修辭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配合歸納的推理方式,採用了排比句式和對仗句式。一般説來,鋪陳排比的寫法,固可造成宏大氣勢;若處理不當,也可致繁複拖沓之虞。而孟子的這篇文章,雖通篇採用排比句式,卻仍給人以行文簡潔的印象,原因為孟子十分注意遣詞用字,儘量擴充每一詞語,尤其是動詞的容量。排比句式和對仗句式,既使文章語氣錯落有致,又造成一種勢不可當的氣勢,增強了文章的藝術性,有力地增強了論辯的説服力。 [2]  [9-11]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名家點評

明代李贄四書評》:是恁麼眼,大賢!大賢!
明末清初張岱四書遇》:憂患安樂在人,自心上看,方得此章秘旨。
清代何焯義門讀書記》卷六:“苦心志”是“動心”,“勞筋骨”三句是“忍性”,“行拂亂”是“益不能”,陳定宇分配極好。又曰:“而後作”,如太甲悔過,自怨自艾,處仁遷義。“後”字對上“先”字,“法家拂士”對上“徵色”“發聲”,“敵國外患”對上“困心”“衡慮”。舉有國以包在下者,不是又推開説。
清代王步青《孟子集註本義匯參》引陳氏語:憂患未必便生,然憂患則警戒而其慮深,有生全之理。安樂未必便死,然安樂則多怠肆而其志荒,有死亡之理。又引紹聞語:蓋憂患逆其情慾而存其戒懼之心,此所以生也;安樂順其情慾而滋其怠肆之意,此所以死也。“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人當日誦斯言。
清代吳闓生《重訂孟子文法讀本》:通體盤旋,為末二句蓄勢,章法極奇,賈生《過秦》所自出。千盤百折,厚集其陣,純用勁折,無波磔痕。 [6-7]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作者簡介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後、荀子之前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為“亞聖”。言論著作收錄於《孟子》一書。 [8] 
孟子 孟子
參考資料
  • 1.    周嘯天主編.古文鑑賞[M]:四川辭書出版社,2019:89-91
  • 2.    李子光,符玲美主編.中外古典文學名作鑑賞辭典[M]:北京日報報業集團:同心出版社,2009:70-73
  • 3.    李寅生著.傳統文化經典讀本 古文[M].: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6-7
  • 4.    (戰國)孟軻著;李晨森編.孟子[M]:煤炭工業出版社,2017:167-168
  • 5.    劉瑾輝著.孟子智慧[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189
  • 6.    張新科,尚永亮本書主編.先秦兩漢文觀止[M]: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83
  • 7.    徐中玉主編.中國古典文學精品普及讀本 先秦兩漢散文[M]:廣東人民出版社,2019:169
  • 8.    周揚 等.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第Ⅰ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537
  • 9.    李若冰主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讀本[M].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20:3-4
  • 10.    何舉芳主編.中華經典美文選讀[M]:敦煌文藝出版社,2019:177
  • 11.    吳功正主編;葉聖陶,朱東潤撰稿.古文鑑賞辭典[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87.11:37
  • 12.    教育部組織編寫.語文八年級上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7:12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