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甕牖桑樞

鎖定
甕牖桑樞(wèng yǒu sāng shū),是漢語中來自典籍的一則成語,最早出自《莊子·讓王》。 [1-2] 
這則成語的意思是用甕做窗户,草木做門上的轉軸;比喻家境貧寒,貧窮人家。其結構為聯合式,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賓語、定語等。 [1-3] 
中文名
甕牖桑樞
拼    音
wèng yǒu sāng shū
近義詞
甕牖繩樞蓬門蓽户
反義詞
美輪美奐雕樑畫棟
出    處
莊子·讓王》
注    音
ㄨㄥˋ ㄧㄡˇ ㄙㄤ ㄕㄨ
語法功能
作謂語、賓語、定語等

甕牖桑樞成語出處

“原憲居魯,環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為樞而甕牖,二室,褐以為塞。”(《莊子·讓王》) [1-2] 
後世由此典故引申出成語“甕牖桑樞”,也作“桑樞甕牖”。 [3] 

甕牖桑樞成語故事

原憲,字子思,春秋末年宋國商丘人。孔子弟子,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原憲以清淨守節、安貧樂道而受人尊敬。他的房子是草搭成的,門是蓬草編成的,門樞是桑樹條。屋內上漏下濕,原憲端坐其中卻絲毫不覺清苦,以修習禮樂教化的儒道為樂。
有一天,子貢去找原憲。他乘坐高頭大馬拉的車,穿着雪白華麗的衣服,因為小巷容不下他的大車,子貢只好下車步行到原憲家。當子貢到達原憲家裏時,原憲戴着用樺木皮做的帽子,拄着木頭枴杖出來迎接他。可能是看原憲一副窮困寒酸的樣子,子貢笑着説:“先生是生病了嗎?”原憲對子貢這個嘲諷意味很濃的問題並沒有生氣:“我聽説沒有錢財叫作貧,學了道卻不能身體力行去做才叫作病,我現在是貧而不是病。”子貢聽了原憲這番話後,十分慚愧。
原憲不以自身所處環境而心懷不平,反而泰然處之,這是真正的君子心胸。唐朝吳筠賦詩《詠原憲子》讚歎道:“原生何淡漠,觀妙自怡性。蓬户常晏如,絃歌樂天命。無財方是貧,有道固非病。木賜欽高風,退慚車馬盛。” [4] 

甕牖桑樞成語寓意

“甕牖桑樞”的原憲是個君子。君子無論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內心都是平靜而富裕的,因為他渴求的從來都不是物質的富足。其實只要內心是祥和平靜的,那麼無論是在怎樣的環境下,怎樣的境遇下,人們都能坦然處之。在人們現實生活中,總會碰到一些嚷着要去尋找內心平和的人,其實內心的平和並不用特意尋找,它一直都在。當一個人的內心充滿祥和,那麼到哪裏都一樣歡喜自在。當內心充滿智慧,一花一草都令人見到真理。如果內心沒有快樂,即使走到天涯海角,也永遠不會找到樂土;心中若滿足快樂,哪怕身在牢獄茅屋,一樣可以悠然自在。原憲就是因為內心充實,才能在貧困中泰然自若。內心的充實不僅可以讓君子不貪戀身外之物,也能讓君子跳出“自私”的圈子,真正做到無私。一個人如果能夠管住自己的內心,不整日想着“我需要這個,我需要那個”,那麼他必然擁有一個快樂的人生,因為他擁有的正是他喜歡的。所以説要想操控自己的人生,主要就是要看自己的內心。對人少一些猜忌,多一分真情,使自己的內心開闊些,就會發現人生大有不同。 [5] 

甕牖桑樞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甕牖桑樞”指用破甕做窗户,草木做門上的轉軸用,形容家境貧寒、貧窮人家。這則成語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賓語、定語等,含貶義。 [1-3] 
運用示例
宋·孫規《謝尚書侍郎啓》:“人見簞食瓢飲之不堪,孰知甕牖桑樞之非病。” [3] 
元·馬致遠薦福碑》第一折:“既有這上天梯,可怎生不着我這青霄步?我可便望蘭堂畫閣,剗地親戚着我甕牖桑樞。” [3] 
元末明初·汪元亨折桂令·歸隱》:“韜光晦跡閒居,簞食壺漿,甕牖桑樞。”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