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甑子

鎖定
甑子(甄子),古代炊具,甑子是從中國古代就開始流行使用的一種做飯的器具,主要用於蒸米飯,(現在貴州、四川、雲南等地區仍然廣泛使用)外部略像木桶,但裏面篦子為竹篾編成的向內、向上略拱的圓錐形蒸底,因此有許多小孔,放於鬲、或鍋上蒸食物。杉木材質輕軟、紋理直,是做甑子的上好材料。 [2] 
甄子,這種木質蒸飯桶來源於我國古代蒸食陶炊器——陶甑,隨着社會的發展,陶製甑子逐漸演變為木質甑子,俗稱“木甄子”,常出現在南方以稻米為主食的區域。 [1] 
中文名
甑子
類    型
炊具
應    用
用於蒸米飯或鍋上蒸食物
外    形
略像木桶
拼    音
zèngzǐ
產品簡介
其大小不定,因需求不同而改變。各地區的甑子外形各不相同,但以圓柱形最為常見,上口略大於下口。
先將大米用沸水煮至夾生,濾掉米湯後,把米飯盛入甑子中,用大火蒸至全熟,蒸出的米飯鬆軟適宜,口感甚佳。蒸的時候是將盛好米飯的甑子放入大鍋或盆中,鍋中裝開水,水面低於甑子中米飯的最下限的位置。先前煮米剩下的湯營養豐富,入口濃滑,口味微甜,非常解渴,也可以用來做湯菜
主要有三部分組成:甑蓋、甑身、甑底。甑底是可透氣的木板或竹篾編成的圓形底,木板間留有空隙,是為了讓水蒸氣能透過空隙,將米飯蒸熟,甑底一般在甑子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地方,但一定不能和甑身底部對齊,否則飯將浸泡在水裏;甑身是一個類似於木桶樣式的圓柱體,由於經常在水裏蒸煮,再加上空氣冷熱變化,甑身易鬆動,所以需要竹條或鐵絲在甑身中間處將其捆綁緊,若使用了正確的方式仍不能將米飯蒸熟,則可能是甑身鬆動在蒸飯時漏氣了;甑蓋是用木頭做的蓋子,也可以是用竹篾編成的蓋子,竹篾編成的蓋子的外形像一個很大型的碗,倒過來放可以當做盛食物的器物,一般不易損壞。需要注意的是,甑子儘可能不要沾染油漬,否則會影響蒸出來的飯的味道。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