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瓷房子

鎖定
瓷房子位於天津市和平區赤峯道72號(近和平路商業街),是一個用古瓷器修建而成的法式洋樓。瓷房子一共有4層樓,整棟房子從裏到外,除了地面是大理石鋪的以外,能看到的地方都嵌上了瓷片,就連牆上也是用瓷片拼貼而成的畫作。 [3] 
瓷房子整個樓房修建一共用了7億多片古瓷片,13000多件古瓷瓶、瓷盤、瓷碗,300多尊歷代的石雕造像,300多件漢白玉石獅子,300多個明清時期的瓷貓枕,20多噸的水晶瑪瑙等,它被稱為一座價值連城的“中國古瓷博物館”。 [3] 
2011年4月,瓷房子被國家文化和旅遊部評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7] 
中文名
瓷房子
外文名
China house
地理位置
天津市和平區赤峯道72號(近和平路商業街)
氣候條件
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09:00-19:00‍
景點級別
AAA級
門票價格
成人票50元;學生票30元
著名景點
平安牆
瓷龍

瓷房子歷史沿革

瓷房子系20世紀20年代後期所建,它的前身是棟百年曆史的法式小洋樓,為磚木結構的4層樓房,建築面積4200平方米,經查,該房系近代中國外交家黃榮良故居。 [4] 
2000年,張連志斥資3000萬元將小洋樓買下,決定將它改建成一座瓷樓。 [4] 
2005年,瓷房子打造完成,其所用的古瓷片,大多是在海河三岔口收購的。 [4] 
2007年9月3日,瓷房子正式對外開放。 [1] 
瓷房子 瓷房子

瓷房子建築格局

瓷房子一共有4層樓,整棟房子從裏到外,除了地面是大理石鋪的以外,能看到的地方都嵌上了瓷片,就連牆上也是用瓷片拼貼而成的畫作。 [3] 
瓷房子是一個用古瓷器修建而成的法式洋樓。整個樓房修建一共用了7億多片古瓷片,13000多件古瓷瓶、瓷盤、瓷碗,300多尊歷代的石雕造像,300多件漢白玉石獅子,300多個明清時期的瓷貓枕,20多噸的水晶瑪瑙等,它被稱為一座價值連城的“中國古瓷博物館”。 [3] 
瓷房子 瓷房子

瓷房子主要景點

瓷房子平安牆

平安牆由635個或青花或粉彩的瓷瓶按進牆裏,起名叫“平安牆”。瓶子之間是紅色和紫色的天然水晶,象徵着鴻運當頭和紫氣東來。“平安牆”用的是大小不一的瓷瓶粘貼,取諧音“瓶”安牆而來。石造像、漢白玉石雕會在恰當的時候與瓷片形成趣味組合,代表着時來運轉(諧音“石”)。 [4] 

瓷房子瓷龍

瓷龍長768米、寬0.8米的巨型瓷龍盤旋在“瓷房子”屋頂,這條龍蜿蜒曲折,從入口一直延伸到瓷房子的頂部,堪稱世界之最。而且它不見首尾,比那“見首不見尾”的神龍還要神秘。 [4] 

瓷房子八角蓮花塔

瓷房子院子中間,聳立着一座4米多高的石塔,這是元代雕刻的佛塔,因其刻有蓮花,又有八個角,也叫“八角蓮花塔”。 [4] 

瓷房子瓷獅子

在瓷房子有大小不等的三百多尊獅子,它們按照各自的大小據守各個角落。據説,有一對瓷獅子曾經在段祺瑞府前站過崗,現在,另外一隻在戰火中香消玉殞,只剩下這裏的一隻孤品。樓頂上各個角落都有獅子的身影,或仰天長嘯,或低頭沉思,形狀各異。這些石獅年代橫跨東漢、唐、宋、清各個時期,每一件都較具價值。 [4] 

瓷房子名人字畫

瓷房子的屋內掛着工匠們用古瓷片拼貼的名人字畫,有唐代的《五牛圖》、宋代的《古木怪石圖》、元代的《鷹松圖》等。 [6] 
瓷房子 瓷房子

瓷房子品牌建設

2010年9月23日,瓷房子被美國《赫芬頓郵報》評選為全球十五大設計獨特博物館之一。 [5] 
2011年4月,瓷房子被國家文化和旅遊部評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7] 
瓷房子 瓷房子

瓷房子旅遊信息

瓷房子位於天津市和平區赤峯道72號(近和平路商業街)。

瓷房子門票

成人票:50元
學生票:30元

瓷房子交通信息

地鐵:
地鐵3號線“和平路”站下,E出口出,沿赤峯道往南步行250米到達。
公交:
1. 1路、1路區間、4路、20路、35路、35路區間、50路、97路、650路、808路、845路、860路、901路、902路、951路“渤海大樓”站下,沿赤峯道往南步行250米到達。
2. 1路、1路區間、9路、9路區間、9路楊樓區間、35路、35路區間、50路、611路、619路、650路、693路、808路、831路、838路、845路、851路、860路、901路、902路、904路、951路、962路“山東路”站下,沿赤峯道往北步行200米到達。
瓷房子 瓷房子

瓷房子相關事件

位於天津市和平區一座百年法式“瓷房子”將於2021年8月8日拍賣,起拍價為1.4億元。該1.4億元的拍賣底價東麗區人民法院委託評估公司對房產做出的評估價,不包括貼在房子上的古瓷片價格。瓷房子主人遂自行委託公司評估,總價為98億元,其中瓷片估值94億多元。據報道,該建築建成於上世紀20年代,法式洋樓,是近代外交家黃榮良故居,屬天津市政府重點保護的歷史風貌建築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