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瓦氏馬尾藻

鎖定
瓦氏馬尾藻(學名:Sargassum vachellianum Greville)是馬尾藻科、馬尾藻屬藻類植物。藻體黃褐色,樹狀,高30-50釐米,可達1米以上,固着器盾狀或錐盤主幹較短,圓柱形,有落枝殘痕。初生分枝扁平,表面光滑。次生分枝從生分枝的葉腋中長出,圓柱形,表面光滑。末端小枝生着藻葉、氣囊和生殖藻葉長披針形,邊緣具尖鋭鋸齒;中肋明顯。氣囊球形,有長柄。雌雄異生殖託圓柱形狀,二叉分枝,雌託比雄託短,較黑。生殖託下部常生有小的藻葉和氣囊。
瓦氏馬尾藻是中國特有的亞熱帶性海藻,自然分佈於中國海南、廣東沿岸、福建平潭、浙江沿海等東南沿海地區。生長於潮流通暢的大幹潮線附近的岩石上或低潮帶石沼中。
瓦氏馬尾藻是人工藻場建設的優良物種,其作為我國特有物種,除了可用於提取馬尾藻多糖、藻膠等醫藥和工業原料外,還具有潛在的經濟價值,是經濟海藻之一。瓦氏馬尾藻吸收氮、磷等營養鹽成分,淨化水質等作用,對於優化和維持良好的海洋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1] 
(概述圖參考來源: [2] 
中文名
瓦氏馬尾藻
拉丁學名
Sargassum vachellianum Greville
植物界
褐藻門
褐藻綱
墨角藻目
馬尾藻科
馬尾藻屬
亞    屬
真馬尾藻亞屬
瓦氏馬尾藻
命名者及年代
Greville,1848 [3] 

瓦氏馬尾藻形態特徵

瓦氏馬尾藻
瓦氏馬尾藻(6張)
藻體黃褐色,樹狀,高30-50釐米,可達1米以上,固着器盾狀或錐盤主幹較短,圓柱形,有落枝殘痕。初生分枝扁平,表面光滑。次生分枝從生分枝的葉腋中長出,圓柱形,表面光滑。末端小枝生着藻葉、氣囊和生殖藻葉長披針形,邊緣具尖鋭鋸齒;中肋明顯。氣囊球形,有長柄。雌雄異生殖託圓柱形狀,二叉分枝,雌託比雄託短,較黑。生殖託下部常生有小的藻葉和氣囊。 [4] 

瓦氏馬尾藻產地生境

瓦氏馬尾藻是中國特有的亞熱帶性海藻,自然分佈於中國海南、廣東沿岸、福建平潭、浙江沿海等東南沿海地區。生長於潮流通暢的大幹潮線附近的岩石上或低潮帶石沼中。 [5]  [6]  [4] 

瓦氏馬尾藻生長習性

  • 繁殖時間
在中國浙江舟山枸杞島生長的瓦氏馬尾藻繁殖季節為4-6月。自4月到5月初,藻體開始大量出現生殖託,隨着水温升高,自5月中下旬,生殖託生長加快,在6月初可發現少量排卵現象,6月中旬,海水温度18-22℃時為其繁殖高峯期,6月份生殖託成熟度高達96%以上,可確定6月為瓦氏馬尾藻生殖託成熟釋放月份。 [7] 
  • 生殖託的成熟
瓦氏馬尾藻雌雄異株,生殖託一般在藻體的葉腋處形成。雌、雄生殖託在發育早期無明顯區別,呈花簇狀。但是隨着温度和光照的增強,雌、雄生殖托出現明顯分化:雄性生殖託較細長,雌性圓短,最終雄性生殖託的長度可達到雌性生殖託的3倍,所以在生殖託發育中後期可以很明顯的區分雌、雄株。生殖託成熟前,雌、雄生殖託表面光滑,雌性生殖託成熟時生殖託基部開始膨大,雄性生殖託不是很明顯,顯微鏡下觀察發現生殖託表面變得凹凸,雌、雄生殖託表面都出現白色細絲。雄性生殖託在排出大部分精子後開始腐爛、脱落,整個雄株也開始衰敗,雌株稍後,但一般因受雄株影響的原因會出現提前衰敗的現象。 [7] 
  • 卵子的排放
在雌性生殖託成熟後,卵細胞開始排出。在顯微鏡下觀察發現,中午11點到下午3點為排卵高峯期。瓦氏馬尾藻的卵細胞從生殖託排出最開始時只有一個細胞核,在4-6小時內卵細胞會從1核卵分裂形成8核卵。這段時間內,卵細胞黏附在生殖託表面並等待受精,每個生殖託排卵平均在183個,每克藻排卵在2749個。雄性生殖託排出精子後,在水流等作用下游向8核卵細胞,八核中的一核與精子結合形成合子,卵細胞受精後,其他7核逐漸消失,合子在24小時內從生殖託上脱落。受精卵初始呈橢圓形,大小在115-209微米,在觀察時發現部分受精卵黏附在雌性生殖託上直接發育,直至生殖託分解。未受精的卵細胞大部分會最終會脱落,但仍有部分會黏附在雌性生殖託表面,直至死亡裂解。 [7] 
在對雌、雄瓦氏馬尾藻分開單獨培養的藻株進行觀察時,未發現有卵細胞(精子)的排出,隨後將單獨培養的雌、雄株少量進行混合培養,摘除雌株的氣囊使雌藻藻體下沉到水體底部,雄性藻體由於氣囊的存在浮於水體上層,靜置培養。8小時後在雌性生殖託表面觀察到有少量卵細胞排出,雄性生殖託表面未發現精子,卵細胞排出24小時內未收集到受精卵和處於發育狀態的幼孢子體。但在將充氣管通入燒杯的情況下,14小時後收集到大量受精卵和已經處於發育狀態的幼孢子體。靜置培養的燒杯水體中未收集到。 [7] 
  • 假根的形成
合子形成後很快進入分裂狀態,分裂方式為不完全同步也不完全等分。第一次和第二次分裂方式為橫裂,第三次分裂一般與第一次分裂面垂直,並隨後在一定時間內完成多次分裂,最終合子發育成為梨形結構的幼孢子體,從合子到梨狀幼孢子體的分裂在24小時內完成,這時幼孢子體本身的發育會進入一個減緩階段。幼孢子體基部的一個細胞會分化出假根,假根發育很快,經過24小時生長,假根的長度可超過孢子體本身長度的一半,隨後假根繼續生長,幼孢子體也繼續發育加快,假根的生長速率仍快於幼孢子體的生長速率,最終假根的長度可達到相同時期幼孢子體本身長度的3倍甚至更多,整個藻體長度在500微米左右。 [7] 
  • 孢子體的發育
自孢子發散3天后,隨着假根的形成,幼孢子體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固着能力,在觀察苗繩育苗時,用水流衝擊,藻苗已經可以較好的附着而不脱落。假根固着好之後,幼孢子體開始發生形態上的變化,從梨狀體變為細圓柱狀,這時可以發現整個幼孢子體分成上下兩部分,下部顏色較深,生長緩慢,這部分最終分化為藻體的主莖。上部顏色較淡,生長迅速,上部繼續生長並逐漸變為扁平狀,這標誌着葉的分化。9天后第一片葉子已初具雛形,幼孢子體整體長度達到1毫米。18天后,第一片葉子已經具備完整葉子的形狀,葉片長度可達3毫米,在第一片葉片基本長成後,其基部有形成突起,標誌着第二片葉片的形成,瓦氏馬尾藻進入藻體的生長。 [7] 

瓦氏馬尾藻主要價值

瓦氏馬尾藻是人工藻場建設的優良物種,其作為中國特有物種,除了可用於提取馬尾藻多糖、藻膠等醫藥和工業原料外,還具有潛在的經濟價值,是經濟海藻之一。瓦氏馬尾藻含褐藻酸26.2%、粗蛋白12.58%、甘露醇30%、灰分28.47%、鉀7.04%、碘0.193%、粗纖維9.30%等營養成分。可以食用,也是藥用海藻,藥用價值同羊棲菜,故常作為羊棲菜的代用品。在工業方面,除作為提取褐藻膠的原料海藻外,還可作肥料。建設的人工藻場還具有為魚蝦貝類等多種生物提供生存空間以及產卵、孵化、逃避敵害的場所;為藻食動物提供食物;吸收氮、磷等營養鹽成分,淨化水質等作用,對於優化和維持良好的海洋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1]  [5]  [6] 

瓦氏馬尾藻保護現狀

  • 種羣現狀
由於全球劇烈的環境變化和人類無序、過度的開發,海洋富營養化現象嚴重,海洋生態系統健康受到威脅,全球海藻場生態系統退化趨勢明顯。據柴召陽等、章守宇等調查發現枸杞島瓦氏馬尾藻藻場生態系統屬中度退化、Ⅲ類退化級別,健康狀況一般,瓦氏馬尾藻野生資源受到嚴重破壞。 [1] 
  • 保護措施
鑑於此,除了加強對瓦氏馬尾藻野生資源的保護外,開展瓦氏馬尾藻人工繁育和增殖研究也非常必要。開展人工育苗栽培是實現馬尾藻苗牀恢復的真正有效方式。還可以通過增殖、移植手段恢復天然瓦氏馬尾藻資源。 [1] 
參考資料
  • 1.    韓軍軍,張建偉,劉媛媛,柴召陽,韋章良,吳海龍,霍元子,於克峯,何培民.瓦氏馬尾藻規模化繁育技術研究[J].水生生物學報,2016,(第1期):123-130
  • 2.    劉濤,黃、渤海及東海常見大型海藻圖鑑,海洋出版社,2018.05,第145頁
  • 3.    瓦氏馬尾藻  .中國自然標本館[引用日期2020-07-29]
  • 4.    王鐵桿等編著,浙江洞頭大型海藻,海洋出版社,2012.11,第57頁
  • 5.    劉濤,黃、渤海及東海常見大型海藻圖鑑,海洋出版社,2018.05,第145頁
  • 6.    《中國商品大辭典》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商品大辭典 水產品分冊,中國商業出版社,1998.07,第345頁
  • 7.    韓軍軍,白凱強,趙明林,李信書,陶燕東,張建偉,於克峯,何培民.瓦氏馬尾藻有性繁殖和幼孢子體發育的形態學觀察[J].水生生物學報,2016,(第6期):1215-1220